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73篇 |
免费 | 1098篇 |
国内免费 | 12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0篇 |
大气科学 | 866篇 |
地球物理 | 1347篇 |
地质学 | 2823篇 |
海洋学 | 656篇 |
天文学 | 295篇 |
综合类 | 410篇 |
自然地理 | 5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229篇 |
2021年 | 280篇 |
2020年 | 220篇 |
2019年 | 274篇 |
2018年 | 305篇 |
2017年 | 283篇 |
2016年 | 283篇 |
2015年 | 263篇 |
2014年 | 304篇 |
2013年 | 324篇 |
2012年 | 330篇 |
2011年 | 351篇 |
2010年 | 336篇 |
2009年 | 310篇 |
2008年 | 280篇 |
2007年 | 246篇 |
2006年 | 221篇 |
2005年 | 220篇 |
2004年 | 188篇 |
2003年 | 191篇 |
2002年 | 223篇 |
2001年 | 211篇 |
2000年 | 187篇 |
1999年 | 192篇 |
1998年 | 168篇 |
1997年 | 151篇 |
1996年 | 128篇 |
1995年 | 89篇 |
1994年 | 99篇 |
1993年 | 92篇 |
1992年 | 74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的月平均资料,对西北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和云水路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气候区是各种云出现最多的地区,特别是积状云的云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区,但这些云的云水路径值低;西北地区大多数云云量的高值区出现在天山山区、北疆地区、陕西东南部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高云和部分中云云量空间分布特征与降水有着较好的一致性:沿着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以及陕南和/或陇南地区是高值区,低值区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西部戈壁沙漠—黄土高原西北部一带;绝大多数云类春夏季节云量维持较高,秋冬季节云量较少。云水路径值较大的层状云类的云量多寡与降水多寡相一致;积状云类和层积云类云量多少与降水没有一定的关系,在降水偏少时,这类云的云量大多与降水正常时相近,有些云的云量甚至比降水偏多时还要多。 相似文献
92.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特征,该地区自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隆升和构造演化机制一直是地质研究的热点。为精细刻画青藏高原板块、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之间的拼合关系及差异性隆升特征,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端的碧口地块进行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试,以及热史模拟和岩石冷却速率计算。结果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在(118±5~265±29)Ma和(29.0±2.7~54.0±7.0)Ma之间;碧口地块东北缘及北缘冷却速率接近,在3.125~3.448 ℃/Ma之间,东缘冷却速率相对较低,为2.041~2.273 ℃/Ma。结果表明,中、新生代以来,碧口地块及其周缘总体上经历了持续隆升过程,但不同地区隆升特征具有差异性:碧口地块北侧在早、中侏罗世(151±7)Ma经历了构造挤压和隆升过程;东部相对较晚,在晚侏罗世(143±11)Ma经历了构造隆升阶段;东北端在早白垩世才与华北板块拼接并进入持续构造隆升阶段。进入古近纪(54.0±7.0)Ma隆升阶段,即始新世早期后,碧口地块东缘在始新世中后期(44 Ma)开始发生构造隆升,北缘自渐新世中晚期(29~32 Ma)开始发生显著的构造隆升。上述区域在10 Ma(中新世晚期)共同进入快速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
93.
二朗山公路隧道岩爆特征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二郎山公路隧道施工中记录的200多次岩爆资料,总结隧道的岩爆特征,并采用“地质超前预报法”和“σθ/Rb判断现场测定预测法”两种方法,对岩爆预测问题进行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94.
辽宁清河断裂以北新太古代变质表壳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详实的地质填图,在辽宁开原地区清河断裂以北新发现一套变质表壳岩组合,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及角闪石岩的岩石组合,与红透山岩组基本可以对比。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主要为一套中、中基性的火山岩建造,形成于岛弧环境。该套岩石组合普遍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常见构造样式包括透入性片麻理、石香肠构造、变质分异条带、肠状褶皱等一系列的固态流变构造。对该套变质表壳岩组合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2 524±18)Ma,变质年龄为(2 477±21)Ma,从形成到发生变质相隔约为47Ma。该套变质表壳岩组合的发现,表明了清河断裂以北也曾存在太古宙结晶基底,清河断裂与寇河断裂之间的区域在构造环境上与清原地区一样,均属于新太古代绿岩带。 相似文献
95.
渤海位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晚第四纪形成的内陆海盆. 渤海盆地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交会于渤海中部的NE向营口——潍坊断裂带北段、庙西北——黄河口——临邑断裂带及NW向北京——蓬莱断裂带是主要的活动构造带,将海区分成4个次级新构造区,成为现代应力场作用的构造基础. 综合研究38个震源机制解和75个井区应力场等资料,以及构造应力场二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渤海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压应力方向为NE60~90,张应力为SN——NW30;以水平和近水平应力作用为主;不同构造区主应力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 现今渤海地区地壳发育以NNE——NE和NW——WNW走向的共轭剪切破裂为特征,是控制地震活动的主要构造. 相似文献
96.
楚科奇海盆M04柱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采自楚科奇海盆的M04柱进行粒度、冰筏碎屑、黏土矿物、岩心XRF扫描、沉积物颜色分析,初步建立了楚科奇海盆晚更新世MIS4期以来的沉积地层框架。MIS4期以来,楚科奇海盆M04柱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冰期沉积物粒度分布以双峰态为主,由洋流搬运和海冰搬运沉积组分组成,伊利石含量高、高岭石含量低;间冰期沉积物具有三峰态粒度分布特征,由海冰搬运、洋流搬运和冰山搬运沉积组分组成,伊利石含量低、高岭石含量高。通过M04柱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与北冰洋边缘海盆的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类型对比表明,晚更新世以来楚科奇海盆沉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温暖的间冰期受波弗特涡流驱动,波弗特海为研究区的物源输入提供了主要贡献;寒冷的冰期表层环流呈反向输运,细颗粒物源碎屑以东西伯利亚海的输入为主。 相似文献
97.
Application of synoptic-scale anomalous winds predicted by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 models on the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in China in 201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tmospheric winds from observations and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 model predictions can be physically decomposed as daily climate wind,planetary-scale anomalous wind,and synoptic-scale anomalous wind.The 850 hPa synoptic-scale anomalous wind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numerical model outputs of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 and the NCEP 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rain bands in eastern China in 2010 were located along the anomalous convergence lines.To predict the major rain bands by these convergence lines in 2010,the accuracies of the ECMWF products were 100%,85%,and 15% for leading 3,6,and 9 days,while the GFS products showed 53%,15%,and 6% accuracies,respectively.In comparison of the regional heavy rainfalls between observation and the ECMWF model prediction,the useful leading information was about 3.1 days for direct model rain prediction and 6.7 days for convergence systems predicted by ECMWF model. 相似文献
98.
99.
在长白山火山区及其附近 ,沿 5条伞状测线和 1条北西向测线进行了 6 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观测。用Robust等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应用阻抗张量分解方法消除了局部不均匀体的影响 ;计算了反映地下横向不均匀性的地磁感应矢量。利用RRI二维自动反演等技术对资料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 :在近地表存在低阻体 ,并分别与长白山天池水体、聚龙泉温泉、锦江温泉及长白山山门附近的地下水相对应。在长白山天池及其以北和以东地区 ,约 12km深处存在电阻率很低的地质体 ,电阻率为 10到几十Ω·m ,可能是地壳岩浆囊。在测区范围内 ,地壳电性结构在南北方向存在着明显的横向变化 ,而东西方向相对均匀 ,变化比较平缓 相似文献
100.
The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ubsystems, i.e.,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EA MS) and the Indian monsoon system (IM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elements including the Indian monsoon trough, the South Asian high. the upper easterly jet etc.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AMS and IMS arc dealt with. The basic emphasis is put on the medium-range variations of the EAMS. Some significant results arc obtain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