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5篇
  免费   2572篇
  国内免费   1790篇
测绘学   679篇
大气科学   2057篇
地球物理   2403篇
地质学   4903篇
海洋学   1144篇
天文学   477篇
综合类   955篇
自然地理   1019篇
  2025年   8篇
  2024年   186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427篇
  2021年   494篇
  2020年   448篇
  2019年   430篇
  2018年   440篇
  2017年   423篇
  2016年   532篇
  2015年   446篇
  2014年   523篇
  2013年   510篇
  2012年   465篇
  2011年   505篇
  2010年   492篇
  2009年   538篇
  2008年   461篇
  2007年   450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53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77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293篇
  2000年   314篇
  1999年   459篇
  1998年   436篇
  1997年   399篇
  1996年   342篇
  1995年   291篇
  1994年   278篇
  1993年   256篇
  1992年   214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070703天长超级单体龙卷的多普勒雷达典型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娟  朱君鉴  魏德斌  宋子忠  卢海  周红根 《气象》2009,35(10):32-39
主要使用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3日发生在安徽天长和江苏高邮的龙卷风天气,着重分析了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等产品的典型特征.龙卷发生在飑线回波带的北端强烈发展的超级风暴单体中,回波带前沿存在强烈的水平风切变,使得回波带上不断有中气旋生成.对产生龙卷的超级风暴单体,龙卷发生30min前,雷达给出了中气旋(M)产品,该中气旋持续了7个体扫的时间(42min),在中气旋出现后第5个体扫,雷达给出龙卷涡旋特征(TVS)产品,龙卷涡旋特征持续了3个体扫,综合切变产品也给出了显著的提醒.实地调查结果,龙卷风和第2个TVS同时发生,龙卷风位置与TVS位置对应,但位于TVS的南侧,位于中气旋最大风速圈的南缘.虽然CINRAD/SA雷达的TVS产品有虚警的情况,但结合反射率因子、平均径向速度、中气旋、综合切变等产品的分析,对于龙卷监测和预警会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2.
水下滑翔机可以高效地观测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强等海洋参数,但由于热滞后效应,盐度数据,特别是在温度梯度较大的温跃层,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本研究选取了3种目前常用的盐度热滞后订正方法,对带泵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2019年8月在中北太平洋所观测的盐度数据因热滞后效应引起的偏差进行订正处理,与船载911型温盐深测量仪(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and Depth,CTD)观测盐度进行对比,在比较了3种方法对滑翔机盐度订正前后下降和上升剖面偏差的减少程度、订正后剖面与船载CTD观测剖面的偏差大小和下降上升温盐曲线(T-S曲线)的一致程度后,得出了水下滑翔机盐度订正的最优方法,即在订正电导池中实际温度的前提下,采用计算机图形分割方法,最小化滑翔机机载CTD测得的下降和上升两个剖面T-S曲线围成面积所确定的目标函数,来确定合适的热滞后修正振幅和时间常数,从而修正下降和上升两个剖面之间盐度偏差。  相似文献   
63.
皖南青阳及周边地区农业地质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业上的应用需求,对皖南青阳及周边地区区域农业地质背景(包括区域地貌背景、地层和岩浆岩背景、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背景)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以此总结提出区域农业发展的地质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以及应该注意的地化因素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64.
刘昭平  吴建章 《福建地质》1996,15(4):177-189
本根据闽浙沿海火山岩地区银矿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的研究及近年来的矿产勘查,成矿预测和专科研成果,综合论述了闽浙沿海火山岩地区银矿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类型和矿床特征,分析和总结了银矿的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成矿系列,同时指出,火山热液充填充代型银矿是本区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成因类型,并阐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5.
目前国内地磁台垂直分量磁变以的灵敏度都普遍偏低,不能适应一些研究工作的需要,必须予以适当的提高,本文在基本不改变仪器固有灵敏度的前提下,采取记录光线二次反射法,以提高仪器的记录灵敏度,利用这种方法既使仪器的灵敏度提高一倍同时又保证了仪器原有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m岩芯中的榴辉岩为对象,运用EMPA和LA-ICP-MS技术,系统测定了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的主量与微量元素组成,并据此讨论了它们的成岩成矿意义.研究结果表明,CCSD主孔榴辉岩中石榴石富重稀土和Sc、Y、Co,而绿辉石则富中稀土和Pb、Sr、V,石榴石和绿辉石的高场强元素(特别是Nb、Ta)含量均很低.石榴石存在不同程度的Ce负异常,指示榴辉岩的形成过程中卷入有地表氧化条件下形成的风化沉积物.石榴石具有低的Zr/Y比值,绿辉石普遍具有高的Sr含量,这些特征说明榴辉岩(特别是高钛榴辉岩)的原岩可能为遭受过壳源物质混染与交代的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高钛与低钛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在主量及微量元素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别,总体而言,高钛榴辉岩中石榴石具高的MgO含量和较高的MgO/TFeO比值,以及较高的稀土和Sc含量,而绿辉石则相对富TFeO、MnO,并具有较高的Sr、Zr、Hf含量.高钛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常出现不同程度的Eu正异常,Cr含量均显著低于低钛榴辉岩.综合分析表明,高钛榴辉岩的原岩最可能为富斜长石的辉长质侵入岩,原岩组成的差异应是导致二类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矿物化学组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7.
遥感图像是地表地物表征的集合,构成影像景观单元。遥感解译属于人脑意识活动的范畴,是利用表层信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逻辑推理过程。探求因果联系的科学归纳法,探求等同关系的类比推理法,探求真实性的科学论证法是遥感解译过程中应遵循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68.
东昆仑东段中更新世以来的成山作用及其动力转换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第四纪构造及与地貌关系的分析表明,现代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成型于中更新世,且在中更新世以来发生了多次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根据布青山北部查干额热格地区第四系剖面的构造、地层时代及地层与构造关系的分析表明,中更新世时期为伸展构造体制,昆仑山内部开始发生了差异隆升,布青山开始崛起。中更新世末应力体制发生急剧变化,由伸展体制转为收缩事件,又急速转为伸展构造体系,短暂的收缩事件造成了中更新世冲洪积层的褶皱,随后的伸展则导致了影响深刻的向北依次断落的阶地状正断层系统。晚更新世应力体系再度发生重大转换,伸展正断层体系被左旋走滑运动体系所代替,并一直延续至今。中更新世以来多次隆升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说明东昆仑地区的成山过程受控于多种动力背景,而非单一的挤压抬升。隆升构造变形体系的确定及其时代约束为深入刻划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作用的动力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9.
DCMT主测微器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子午环测微器,它具有自校准测定仪器参数的功能。该测微器采用了活动光栅的方案,其优点是能观测近极星和各类准直像;活动光栅另一个显著优点是不同赤纬星几乎可用相同的观测时间.对“V”形光栅的工作原理和误差进行了详细讨论,并给出了一组严格的公式。其系统误差来源有:光栅形状改正、光栅驱动方向相对于光栅的倾斜、光栅驱动方向相对于赤径方向的倾斜、星径曲率改正。  相似文献   
70.
It is known that the time‐domain induced‐polarization decay curve for a shaly sand reservoir depends on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reservoir, and this curve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permeability, which is a determining factor in making production decisions in the petroleum industry. Compared with NMR logging tools, induced polarization has several advantages, such as a deep depth of investigation and a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model using induced polarization to estimate the permeability. The curve can be modelled as a weighted superposition of exponential relaxations. The plot of weight versus the relaxation time constant is defined as the relaxation time spectrum. Induced‐polarization decay‐curve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on 123 samples from the Daqing oilfield using a four‐electrode technique. A singular‐value decomposition method was used to transform the induced‐polarization decay data into a spectrum. Different models to estimate the permeability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indicate that the induced‐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greatly improve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permeability correl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orms, AφC and AFC, the forms, ATBφC and ATBFC, have lower error factors, where T, Φ and F are the geometric mean time constant of the induced‐polarization relaxation time spectrum, the porosity and the resistivity formation factor, respectively, and A, B and C are constants. The mean time constant is the decisive parameter in the permeability estimation and it is not completely independent of the resistivity formation factor. The additional use of the porosity and the resistivity formation factor leads to an appreciable improve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new model 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permeability of a shaly sand reservoir downh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