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1篇
  免费   1050篇
  国内免费   1364篇
测绘学   375篇
大气科学   1198篇
地球物理   1591篇
地质学   2823篇
海洋学   717篇
天文学   298篇
综合类   674篇
自然地理   55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279篇
  2018年   298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344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358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299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310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337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85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233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91.
The focus of this contribution is to develop a complex variable function method to solve the two-dimensional scattering of plane waves by a lined cylindrical cavity in the poroelastic half-plane. The poroelastic half-plane is based on Biot’s dynamic theory, and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solved by reduction to three Helmholtz equations. The lining structure can be treated as an elastic material and decoupled into two Helmholtz equations. Here, the large circle assumption i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half-plane boundary. By using appropriate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continuity conditions, the unknown coefficients in the potentials can be determined. Selected numeric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992.
藏北羌塘盆地的航磁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将羌塘盆地的航空磁场按不同的异常面貌特征分成八大区进行了详述描述。羌塘盆地航空磁场的展布总体以东西向或近东西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随着向上延拓高度的增加,该特征更加明显,磁异常具有鲜明的分区性和分带性,且从北向南异常由平稳到复杂逐渐变化,这些特征是羌塘盆地特有的地质构造和磁性岩石空间组合状态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993.
-Combined refraction and diffraction models in the form of linear parabolic approximation are derived through smallparameter method. More strictly theoretical basis and more accuracy in the models than Lozano's (1980) are obtained. Some theoretical defects in Liu's model (1985) with consideration of current are not only found but also eliminated. More strict and accurate models are, therefo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analysis in applying the models to actual wave field with consideration of bottom friction will be given in the following paper.  相似文献   
994.
基于集对分析的洪水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避免常规分类方法复杂的数学理论和繁琐的计算,提出了基于集对原理的洪水分类新方法——集对分析法(SPAM)。系统地给出了集对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和计算步骤。建议方法概念清晰,结构简单,计算简洁,易操作,是一种有效的分类途径。以实测洪水过程为例,应用研究表明集对分析法的分类结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5.
三门组的内涵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黄河三门峡水库北岸的山西省平陆县黄底沟剖面,较完整地保存着古三门湖湖相沉积记录。经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古三门湖沉积起始于吉尔伯特负极性时中期,大约在5MaB.P.;结束于布容正极性时晚期,结合热释光年龄,大约在150kaB.P.。鉴于这套地层均属古三门湖沉积地层,按照岩石地层学的命名原则,依然称之为三门组,并根据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三段:上段以砂层为主;中段以粘土层为主;下段为底砾石层。黄底沟剖面是已知的记录古三门湖发育起始时间最早、结束年代最晚的地层剖面  相似文献   
996.
鹤岗盆地晚侏罗世石头河子组沉积环境及幕式聚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鹤岗盆地是一中-新生代内陆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上侏罗统石头河子组是一套非海相含煤地层,充填于盆地底部,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五个亚段和26个含煤旋回。底部第一亚段沉积期以冲积扇、辫状河环境为主;第二亚段以河流环境为主;第三亚段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环境为主;第四亚段演化为河流环境;第五亚段则以河流、冲积扇环境为主。垂向上五个亚段对应于盆地的填平补齐-扩张-稳定沉降-差异沉降-收缩五个演化阶段。富煤带位于同沉积中心的侧翼,一般含砂率60%~70%的区域含煤性最好。含煤旋回受控于盆地周期性地快-慢沉降,聚煤作用发育于每期幕式沉降的缓慢稳定沉降阶段。厚-特厚煤层都与湖泊三角洲冲积平原大面积沼泽化有关。  相似文献   
997.
江毓武  吴培木 《台湾海峡》1999,18(4):432-436
在台风风暴增水过程中,风应力占主要作用,气压项的作用要上对较小,许多风暴潮预报模式中气压项被忽略。本文在建立台湾海峡风暴潮预报模型的基础上峄台风气压项作用进行了模拟,结果发现在台湾海峡狭长的海域内,台风气压项的作用表现得较为特殊,在台风风暴潮模拟过程中,应考虑其贡献及大小。  相似文献   
998.
杨志勇  朱平  蒋瑞宾 《气象》1998,24(4):3-10
建立了一个研究大气、植被、土壤相互作用的传播模式。模式是由多层大气模式、多层土壤模式和植被模式通过界面上能量、水汽传输平衡方程耦合而成。对植被和土壤的不同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覆盖以及降水等因子会对大气、植被、地表界面上能量、水汽传输以及热状态产生显著的影响。此模式还可以耦合进中尺度模式用以研究非均匀区域陆面过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99.
本文采用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西海固地区七十年代以来的多期水准资料,并用形变场图象及数字特征量等分析了该区垂直形变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认为该区自1981年以后区域应力逐渐增强,再经1990年前后应力场调整,目前已恢复到正常的继承性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000.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ers collected 28 times of maximum light including 4 times of those observed at the Xinglong station, the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 of China between May 27, 2004 and June 1, 2004 and 1 time of maximum light from a 60 cm telescope on May 4, 1984. It found that the O-C point distribution was more completely compared than in any papers published before. The period is decreasing at the rate of about (1.4±0.1)×10−8 per year, which should not be caused by stellar evolution. It might be only part of a binary orbital light-time variation or other unknown reason. The time scale is longer than Pocs and Szeidl’s suggestion; the star needs more observations before we can be certain of the exact light-time var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