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838篇 |
免费 | 7258篇 |
国内免费 | 100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11篇 |
大气科学 | 6687篇 |
地球物理 | 8727篇 |
地质学 | 20576篇 |
海洋学 | 4963篇 |
天文学 | 1268篇 |
综合类 | 3820篇 |
自然地理 | 45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1篇 |
2023年 | 958篇 |
2022年 | 2068篇 |
2021年 | 2422篇 |
2020年 | 2031篇 |
2019年 | 2170篇 |
2018年 | 2463篇 |
2017年 | 2107篇 |
2016年 | 2330篇 |
2015年 | 2214篇 |
2014年 | 2520篇 |
2013年 | 2485篇 |
2012年 | 2521篇 |
2011年 | 2588篇 |
2010年 | 2527篇 |
2009年 | 2327篇 |
2008年 | 2143篇 |
2007年 | 1890篇 |
2006年 | 1571篇 |
2005年 | 1443篇 |
2004年 | 1083篇 |
2003年 | 976篇 |
2002年 | 973篇 |
2001年 | 976篇 |
2000年 | 957篇 |
1999年 | 1209篇 |
1998年 | 985篇 |
1997年 | 891篇 |
1996年 | 899篇 |
1995年 | 696篇 |
1994年 | 686篇 |
1993年 | 589篇 |
1992年 | 514篇 |
1991年 | 324篇 |
1990年 | 273篇 |
1989年 | 222篇 |
1988年 | 186篇 |
1987年 | 134篇 |
1986年 | 102篇 |
1985年 | 87篇 |
1984年 | 48篇 |
1983年 | 49篇 |
1982年 | 44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35篇 |
1978年 | 11篇 |
1958年 | 23篇 |
1957年 | 9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储层宏观与微观非均质性入手,分别研究了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的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到沉积构造、渗透率韵律以及夹层分布等的影响;从物性和隔层分布特征方面分析了层间非均质性特征,自下而上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呈现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沿河道延伸方向非均质性较好。研究区主要发育正常粒间孔、缩小粒间孔和粒内溶蚀孔,整体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发育良好。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研究区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沉积微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非均质性的主因素。最终对葡萄花油层主力小层进行储层评价,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发育面积和分布范围,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2.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将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引入到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中,可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在兴文旅游循环经济中形成三大循环:旅游小循环——四大景区内部的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旅游中循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循环,组织生态产业链联结不同的产业部门,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组合;旅游大循环——整个社会的循环,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完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再生资源"的闭合环路。这三种旅游循环模式的整合使整个兴文县经济、社会及环境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3.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陆续发现了资源量较大的凝析气藏,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周缘的多个凝析气藏也显示出深层勘探的潜力。针对沙湾凹陷凝析气藏的烃类流体特征和形成机制不清晰的科学问题,笔者等采用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运用经验统计法来识别油气藏类型,分析油气相态特征及其来源。主要认识如下:① 沙湾凹陷二叠系主要存在带油环凝析气藏,中佳2- H井为典型带油环凝析气藏井,研究区存在风城组为烃源—断层垂向输导—温压控制的原生型和天然气气侵共同作用形成的次生型凝析气藏;② 结合P—V—T相图分析沙湾凹陷二叠系凝析气藏烃类流体C7+占比较小,挥发性油藏地层温度明显低于临界温度,地饱压差较小,黑油油藏地层流体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析温度都较高且临界压力较小;③ 根据新光井区凝析气藏的气油比要高于13000 m3/m3,且新光1井凝析气藏属于无油环凝析气藏可判断新光1井为原生型凝析气藏;中佳2- H井凝析气藏正构烷烃损失率达到90%,且研究区存在混合来源气,证实该凝析气藏曾遭受气侵作用。笔者等提出的凝析气成因可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准噶尔盆地凝析气成藏的研究和资源评价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94.
95.
This paper presents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ore-forming fluid migration driven by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thermally-induced buoyancy force in the Chanziping ore district in South
China. A series of numerical scenarios are consider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meteoric water precipitation,
the dip angle of the faults, unconformity surface, and thermal input on the ore genesis. Our computations
reveal that the downward basinal fluid flow driven by extensional stress mixes with the upward
basal fluid driven by the thermal input from depth at the junction of two faults at a temperature of about
200 C, triggering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Chanziping uranium deposit. 相似文献
96.
依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思路,提出一种场地震害预测的方法。依此方法,给出山东地区50a超越概率为10%的震害预测略图 相似文献
97.
离子色谱法测定六价铬和三价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用HPIC-AG4柱和用0.5mmol/L Na_2CO_3为淋洗剂(2.0ml/min),离子色谱法测定土壤中Cr(Ⅵ)。50μl进样体积时的检测限为0.1μg/ml Cr(Ⅵ),同时在0.01mol/L NaOH的介质中,H_2O_2将Cr~(3+)氧化成CrO_4~(2-),然后测定总Cr量,由此计算Cr~(3+)的含量。 相似文献
98.
99.
生物气CO2还原途径中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历史中,CO2/H2还原产甲烷作用对生物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主要为CO2/H2还原型生物气。笔者以CO2/H2还原生气理论为指导,进行不同初始碳同位素值和不同赋存状态碳源的生物模拟实验,研究CO2/H2还原产气过程中发生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产物中δ13CH4值与底物的δ13C值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在反应母质过量的情况下,碳源的赋存状态可以影响产物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以游离形式CO2还原产生的甲烷δ13C值,相对于以HCO3-、CO23-离子形式产生的甲烷δ13C值轻。通过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田实例分析,探讨了该区生物气的主要底物CO2的来源及赋存状态,对评价盆地生物气资源和有利勘探区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
Bart E. van Dongen Andrew P. Roberts Wei-Teh Jiang Richard D. Pancost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007,71(21):5155-5167
The biomarker compositions of iron sulfide nodules (ISNs; upper Pliocene Valle Ricca section near Rome, Italy) that contain the ferrimagnetic mineral greigite (Fe3S4) were examined. In addition to the presence of specific 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s, consistent with formation in coastal marine sediments, these ISNs contain compounds thought to originate from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SRB). These compounds include a variety of low-molecular-weight and branched alkanols and several non-isoprenoidal dialkyl glycerol diethers (DGDs). In addition, archaeal biomarkers, including archaeol, macrocyclic isoprenoidal DGDs and isoprenoidal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 are also present. Both SRB and archaeal lipid δ13C values are depleted in 13C (δ13C values are typically less than −50‰),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SRB and archaea consumed 13C depleted methane. These biomarker and isotopic signatures a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cold seeps and marine sediments where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 occurs with sulfate serving as the terminal electron acceptor. Association of AOM with formation of greigite-containing ISNs could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documented remagnetization of the Valle Ricca sediments. Upward migration of methane, subsequent AOM and associated authigenic greigite formation are widespread processes in the geological record that have considerable potential to compromise paleomagnetic record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