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9篇
  免费   455篇
  国内免费   623篇
测绘学   276篇
大气科学   375篇
地球物理   516篇
地质学   1066篇
海洋学   311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229篇
自然地理   32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51.
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以桂林毛村凉风洞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气环境和洞穴环境野外监测,同时在洞穴上覆土壤30 cm和60 cm处开展试片溶蚀实验,并在洞穴内部进行试片溶蚀和滴水脱气监测,以测定垂向碳迁移主要过程中的CO2浓度和δ13C-CO2值。结果表明:(1)“大气—土壤—洞穴”垂向碳迁移系统能够与洞穴通风一起影响洞穴系统内部的CO2分布模式。洞口通风方向的转变取决于洞内温度与外界温度的差异,少雨的11月中旬到次年3月初通风方向为从洞外到洞内,此时垂向碳迁移能力弱,洞内CO2的分布由洞口通风主导;3月初至9月中旬,洞内外温差逐渐过渡并反转,洞口通风方向为从内向外,且降雨强度大,垂向碳迁移活跃并主导洞内CO2分布;(2)岩溶关键带土壤呼吸的强度决定了垂向碳迁移系统可迁移的碳量,洞内CO2分布的季节性变异本质上是外界环境在垂向碳迁移系统和洞穴模式上的响应;(3)洞穴上覆碳酸盐岩土下溶蚀实验表明土下溶蚀可削弱土壤碳源作用。土壤30 cm和60 cm处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分别为:0.48 mol?m-2?a-1和0.96 mol?m-2?a-1,而洞穴第一洞厅监测点的碳酸盐岩脱气速率为49.35 mol?m-2?a-1、第二洞厅内为9.07 mol?m-2?a-1,由垂向碳迁移系统运移到洞穴内部的溶解了土壤CO2的滴水脱气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52.
川南-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了一套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属于浅海陆棚沉积环境,基于野外实测剖面和岩心观察,结合有机碳含量(TOC)以及测井资料等,对龙马溪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根据岩性标志,沉积构造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识别出龙马溪组浅海陆棚相,包括浅水陆棚亚相和深水陆棚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风暴层,砂泥质浅水陆棚,泥质浅水陆棚,灰泥质浅水陆棚,灰质浅水陆棚,浊积砂,砂泥质深水陆棚,泥质深水陆棚,灰泥质深水陆棚等微相。龙马溪组自下而上划分出SSQ1和SSQ2两个沉积旋回,整体显示出水体变浅的趋势,并控制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储层的分布。SSQ1的TST中泥质深水陆棚微相是最有利页岩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953.
大型水电站引水道竖井段的混凝土病害检测,直接涉及水电站的安全运行。针对大型水电站百米级引水竖井数据获取与病害检测的国际性难题,本文提出一种以无人系留飞艇为浮空装载平台,集成多传感器的百米级垂直竖井检测方案;自主研制了竖井环境适应性强的圆柱形无人系留飞艇浮空装载平台,集成全景CCD相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惯性导航测量单元、气压高度计、照明模块、控制模块等多传感器,自主研制了全球首台百米级竖井数据获取与病害检测装备,于2017年5-7月在云南糯扎渡水电厂2、3、4号200 m级引水道竖井现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检测装置能够满足大型水电站百米级竖井引水道的检修工作,填补了百米级竖井检测的国际空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4.
利用高分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为农村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土地综合整治快速地提供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以高分辨无人机影像为数据源,研究利用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技术结合GIS空间分析对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根据对象内同质性高、对象间异质性高的准则,引入加权局部方差与空间自相关指数构建全局最优分割非监督评价指数,然后利用最邻近分类器对影像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减少人工目视确定最优分割尺度的主观性,能够避免某些地物不能被有效归类的现象,在单一尺度下获得较高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955.
Focusing on the Key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 study on retrieving key ecological parameters in mountainous regions by remote sensing methods and evaluating their spatio-temporal representativeness”,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ject background, objectives, research status, the key scientific questions, main 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the overall methodology and the deliverables. Choosing different topographic gradient and vegetation background, this project will conduct researches on retrieving key ec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LAI and NPP in mountainous areas, evaluating their spatio-temporal representativeness,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complex terrain on remote sensing signals and the remote sensing products, and finally trying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ecological parameters retrieving in mountains area.  相似文献   
956.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 (EOM) on pore evolution of lacustrine shales, Soxhlet extraction, using dichloromethane, was performed on a series of Chang 7 shale samples (Ordos Basin, China) with vitrinite reflectance of 0.64% to 1.34%. Low‐pressure gas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extraction. The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gas adsorption data. The results show complex changes to the pore volumes and surface areas after extraction. The pore development of both the initial and extracted samples is strongly controlled by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 Micropores developed mainly in organic matter (OM), while mesopores and macropores predominantly developed in fractions other than OM. The influence of EOM on micropores is stronger than on mesopores and macropores. Organic solvents with a higher boiling point should be us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OM on pore structur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57.
958.
宁镇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部,发育了大量与Cu、Fe矿产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如区内安基山岩体和韦岗岩体分别与安基山铜矿及伏牛山铜矿、韦岗铁矿等Cu、Fe矿床成矿关系密切。尽管前人在宁镇矿集区开展了大量的岩石学工作,但是对这些花岗质岩石源区特征方面的研究却略显薄弱。本文对该矿集区内的安基山岩体和韦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LA- ICP- MS 锆石U- Pb测年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进而确定成岩年龄、探讨岩浆源区性质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锆石U- Pb定年结果显示区内安基山花岗闪长斑岩和韦岗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08.9~110.9 Ma和107.3~109.6 Ma,宁镇矿集区晚中生代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在110~100 Ma之间,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其他矿集区成岩时代范围近20 Ma。两个岩体的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韦岗花岗闪长岩的εHf(t)值为-47.4~-16.9,平均为-24.9,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2.24~4.14 Ga,平均为2.73 Ga,可能是中太古代至古元古代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而安基山花岗闪长斑岩的εHf(t)值为-16.8~-8.9,平均为-12.4,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1.74~2.23 Ga,平均为1.96 Ga,可能是富集岩石圈地幔物质与下地壳物质混合的产物。本文研究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显示,矽卡岩型Fe矿床有关的岩体相比于矽卡岩型Cu矿床成矿岩体含有更多的地壳物质;岩浆源区壳、幔物质含量比例可能是控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Cu、 Fe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9.
基于沙尘暴发生前后在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末端采集的7个大气气溶胶样品和在水文断面采集的9个融水径流样品,探讨了沙尘暴事件对天山冰川区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Ca2+和SO42-是青冰滩72号冰川大气和融水径流的主要离子,当沙尘暴发生时,这两种介质中的离子浓度显著升高,而且升高存在同时性。由于影响因素不同,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大气环境对沙尘事件的响应能力强,水环境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能力更强。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认为,青冰滩72号冰川大气中Ca2+、Mg2+、Na+、K+、Cl-和SO42-主要以自然源为主;NO3-和NH4+则以人为源为主。轨迹分析发现,由源于东欧、西伯利亚经中亚南下的冷气团引发的大风降温天气以及区域沙尘暴对冰川区环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60.
基于溶质运移对流弥散理论的变密度海水入侵模型广泛用于海水入侵研究,而水动力弥散系数是影响模型模拟效果的关键性参量之一。利用传统土柱溶质运移试验结合旁侧抽水,采用数值反演法成功获取了水平及垂直两方向弥散度。相对于传统方法,在不增加试验复杂度的前提下,同时推求了不同方向的弥散度,提高了试验效率,节约了试验成本,可广泛用于测定水动力弥散系数等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