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I.INTRODUCTIONAtpresent,globalclimatechangehavebeenwidelypaidatentiontointernationaly.Climaticandenvironmentalchangesfromloc...  相似文献   
52.
气候工程技术可以被视作可替代传统减排措施的备选项,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管理和CO2移除两大类技术。两类气候工程技术与传统减排方法的空间、时间、成本、不确定性和风险等方面都具有一些差异性。气候工程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国际气候制度构建基础,产生了一些新的治理问题。对该问题的科学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政策和国际气候外交意义。  相似文献   
53.
Kaya恒等式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及其政策含义的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aya恒等式是目前分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主流分析方法,在解释全球历史排放变化原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Kaya恒等式具有数学形式简单、分解无残差、对碳排放变化推动因素解释力强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Kaya恒等式只能解释碳排放量流量变化,无法解释存量变化;第二,Kaya恒等式中的驱动因素多为表象驱动因素,对排放总量的实际影响难以确定;第三,利用Kaya恒等式理论得出的政策建议具有模糊性和非理性,需要结合其他因素分析检验。  相似文献   
54.
长江上游径流变化及其对三峡工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远东  魏加华 《地学前缘》2010,17(6):263-270
长江上游1881—2006年径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宜昌站1990年之后的径流量比1990年之前明显降低,其中9、10两个月份的降幅最为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上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分析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6年间,上游地区的年用水量平均以6亿m3/a的速度增长;随着上游地区未来用水量的增加、许多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建设以及调水工程的实施,三峡水库的来水量及径流过程将发生进一步变化,进而可能对三峡水库未来汛后蓄水、枯水期通航、发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枯水年份。梯级优化调度模型评价结果表明,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增加,将对三峡电站的发电效益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5.
根据价值工程理论和成本-效益理论,在作者提出的防灾工程功能函数、成本函数、价值函数、效益函数等灾害经济学基本函数及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防御工程实例,探讨了防灾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原理及方法。  相似文献   
56.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natural dam overtopping laboratory tests are reported. In these tests, the effect of seven different sediment mixtures on the breaching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three stages of the breaching process of natural dam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were observed. Backward erosion was the primary cause for the incising slopes. The effects of backward erosion became stronger with the larger fines contents of the material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median diameter (d 50) of particles, the breaching time became longer. However, the peak discharge became smaller.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fines contents (p), the median diameter of the particles and the void ratio were changed, which resulted in a decrease in the breaching time and an increase in the peak discharge. The breaching time and peak discharge we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median diameter than to the fines contents. The relation between breach width and depth was found to follow a logistic function \( W\kern0.5em =\kern0.5em \frac{\zeta }{1\kern0.5em +\kern0.5em {e}^{\left(-k\left(D\kern0.5em -\kern0.5em {D}_0\right)\right)}} \). The parameters ζ, k, and D 0 are defined by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dian diameter and fines content. A breach of the side slope occurred as a tensile failure when the fines contents of the materials were large; otherwise, shear failure occurred. Furthermore, when the materials had fewer fines contents, the volume of the collapsed breach side slope became larger.  相似文献   
57.
邵小路  姚凤梅  张佳华  李先华 《气象》2013,39(9):1154-1162
本文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资料驱动基于地表净辐射、植被指数、平均气温和日温差的蒸散模型来估测日实际蒸散量,并与栾城站涡动相关法测量的实际蒸散作对比验证。定性分析了实际蒸散与各相关影响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蒸散干旱指数(EDI)分析华北地区的干旱分布特点,并分别与PDSI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作对比。结果表明:ET模型估测的蒸散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很好,其模拟精度对于大面积干旱监测的空间尺度上是可用的;EDI距平指数表征干旱分布的空间分辨率较高,且对旱情的指示和干旱程度的判定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58.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turbid density currents were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flow features of these currents with abrupt contracted and expanded reaches. Experimental data were used to determine water entrainment coefficients for both channel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Expressions for turbid density currents with water entrainment coefficients in abrupt contracted and expanded reaches were derived, and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59.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巨型水库群发电优化调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加华  张远东 《地学前缘》2010,17(6):255-262
低碳时代,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节能发电调度为梯级水电联合调度运行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有效地开展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充分合理利用水能资源,是流域梯级电站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对清江梯级与三峡梯级径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水库群整体发电量最大和弃能最小为目标的梯级调度模型。根据电力系统对三峡、葛洲坝、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水电站的要求,用1951—2002年的月径流资料和典型年的日径流资料进行长期和短期优化调度,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得到清江3个电站、三峡-葛洲坝2电站单独运行和联合优化调度发电指标,5库联合优化调度系统多年平均发电量增加约21亿kW.h;短期(日)优化调度较长期(月时间尺度)优化调度发电效益有进一步提升,增发电量约9.68亿kW.h。研究表明,充分利用清江和三峡梯级实际运行位置相近、水力联系紧密、互补性强的特点,统一安排电站机组运行模式,合理分配机组出力,可在来水量相同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60.
影响北京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增温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其中,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能源消耗等都是影响城市增温的主要因素。此外,分析还证明了采暖度日指数和制冷度日指数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