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9篇
  免费   1315篇
  国内免费   1632篇
测绘学   708篇
大气科学   663篇
地球物理   1069篇
地质学   3614篇
海洋学   957篇
天文学   136篇
综合类   356篇
自然地理   81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387篇
  2018年   321篇
  2017年   333篇
  2016年   325篇
  2015年   334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422篇
  2012年   452篇
  2011年   457篇
  2010年   432篇
  2009年   424篇
  2008年   418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38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0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8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经过多年调研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新土地管理法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资源。文章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含义分析着手,研究评价该政策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同区域发展、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等的实际影响,分析了与此相关的费用转嫁和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2.
TDR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标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月茹  王维真  晋锐  王建  车涛 《冰川冻土》2009,31(2):262-267
探讨了TDR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原理,并对黑河上游阿柔试验样地取土样进行了土壤体积含水量测定的室内标定试验,得出相关性较好的TDR测定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关系式.结果表明:通过室内土样同填建立的,TDR测定的体积含水量与土壤实际含水量相关性很好,可以利用TDR精确的测定土壤含水量,为黑河遥感项目提供精确的地面土壤水分数据,为遥感反演和验证提供基础数据.所得到 的标定结果对于具有相同土质的黑河中游土壤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3.
在2007年4月16-23日,8月5-12日,10月20-23日3个采样时段内,分昼夜采集了16个气溶胶样品,对样品中的可溶性离子(Na+、K+、Mg2+、Ca2+、Cl+、NO3,、SO2-4)进行了分析,以研究气溶胶可溶性离子的昼夜变化特征和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气溶胶夜间平均离子浓度高于白天浓度,7种离子中,除NO3在全年中的平均离子浓度表现为白天高于晚上外,其余离子的平均浓度均是夜间高于白天.区域风向的日变化是控制气溶胶浓度昼夜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相比之下大气环流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在所研究的8组昼夜变化事件中,Ca2+的昼夜变化最为明显,离子浓度的高值事件多出现在晚上,而其余离子在采样时段内的昼夜变化事件表现则不尽一致,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994.
黑河流域上游寒区水文遥感-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介绍了黑河流域上游寒区水文遥感-地而同步观测试验,论述了试验目标与研究内容、试验区的选择设计以及寒区水文长期观测试验.上游试验以理解寒区水文过程、提高寒区定量遥感水平为主旨,以积雪和冻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微波辐射计、高光谱成像仪航空遥感和地面同步观测,并选择典型小流域进行长期寒区水文过程观测与研究.试验集中在冰沟积雪小流域、阿柔草场和扁都口裸露耕地3个不蚓地表覆盖区,以积雪和冻土变量与参数的测量为主.同步试验在流域尺度、重点试验区、加密观测区和观测小区4个尺度上展开,分别布置了加密的地面同步观测、通量和气象水文观测、降雨、径流及其它水文要素观测网络;航空飞行传感器分别采用微波辐射计、高光谱成像仪、热红外成像仪和多光谱CCD相机,收集获取了试验区丰富的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主被动微波等卫星数据.通过试验,初步构建了上游寒区航空-卫星-地面综合数据集,可以应用于改进和验证寒区陆面/水文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995.
以科尔沁沙地阿古拉苏木为典型代表区域, 应用1987-2006年20 a间12幅遥感影像及相应气候数据, 分析了地表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间的响应关系, 提出了表征响应敏感程度、影响程度大小排序的气候因子影响指数(CFII). 结果表明: 近20 a研究区地表环境变化表现为不断恶化的趋势. 各类地表环境变化与气候因子变化间有着良好的响应关系, 各类气候因子变化以不同方式和过程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地表环境的变化. 响应敏感度最大, 即对地表环境变化影响最大的是相对湿度, 其次为降水量和蒸发量. 水分条件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96.
黑龙江杂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黑龙江杂岩带位于佳木斯地体西缘,为佳木斯地体向西与松嫩地体之间俯冲、拼贴、碰撞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黑龙江杂岩沿牡丹江断裂分布,其构造-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等显示其为佳木斯地体向松嫩地体俯冲拼帖的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目前保存下来的杂岩带应为大规模增生楔仰冲到佳木斯地体之上的残余部分.88颗碎屑锆石的全部样品SHRIMPU-Ph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三个主要年龄区间:170~220Ma,峰值年龄为183Ma;240~338Ma,峰值年龄为256Ma;450~520Ma,峰值年龄为470Ma.而28个碎屑锆石谐和年龄的年龄谱为两组:240~338Ma,峰值年龄为256Ma;450~500Ma,峰值年龄为470Ma.碎屑锆石年龄数据分析得到,240~338Ma峰期年龄为256Ma的年龄应代表黑龙江杂岩主体岩石的沉积年龄上限;而450~500Ma的年龄谱对应于佳木斯地体的基底变质岩年龄,显示佳木斯地体的基底变质岩曾为黑龙江杂岩的物源区;而170~210Ma,峰期年龄为183Ma的不谐和年龄应为受印支期-早侏罗世构造热事件的扰动年龄,与该区变质单矿物的Ar-Ar年龄相一致,应代表了该区陆-陆碰撞的时代.上述年龄为黑龙江杂岩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年代学制约,即黑龙江杂岩的原岩成岩时代上限为早三叠世,佳木斯地体向西的俯冲时代主体为印支期,而陆-陆拼贴及碰撞过程主要为晚印支期并可能持续到早侏罗世.这些结果将为揭示我国东北地区构造演化的年代学格架以及三叠纪古亚洲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和转换的动力学背景研究提供新的基本地质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997.
By analyzing the balanced cross sections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China,we concluded that it had experienced five tectonic stages:(1)the formation stage (T3x) of the miniature of Longmen Mountain, early Indosinian movement, and Anxian tectonic movement created the Longmen Mountain;(2)the stable tectonic stage(J1)where weaker tectonic movement resulted in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being slightly uplifted and slightly subsiding the foreland basin;(3)the intense tectonic stage(J2-3),namely the early Yanshan movement;(4) continuous tectonic movement(K-E),namely the late Yaushan movement and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and(5)the formation of Longrnen Mountain(N-Q),namely the late Himalayan movement. During those tectonic deformation stages, the Anxian movement and Himalayan movement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Longmen Mountain'S formation.The Himalayan movement affected Longmen Mountain the most;the strata thrust intensively and were eroded severely.There are some klippe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because a few nappes were pushed southeastward in later tectonic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998.
三棱柱形网格下自由表面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模拟自由表面流动问题,建立了基于三棱柱形网格的三维Navier-Stokes方程的半隐式动压离散模型。出流边界采用在动量方程右端附加线性衰减项的海绵层处理方式来消减波能。引入k-ε双方程紊流模型求解涡黏性系数,使方程达到封闭。用规则周期波通过淹没障碍物的传播变形和复合明渠流动算例,验证了当遇到短波高频问题时,所述模型模拟结果与测量值吻合良好,体现了模型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9.
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坳陷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大陆自海西构造运动末期-印支构造运动初期,各主要洋盆基本碰撞关闭并褶皱成山,焊接为统一大陆板块,构成中新生代山-盆体系,形成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夹持作用下,以板内构造特点发展演化的格局。板内盆地是指中国大陆在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初)大洋板块关闭,焊接为一体的大陆板块全部或基本转为陆相沉积时期的重要构造类型。中国西北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进程归属汇聚板缘洋壳俯冲或碰撞构造动力远距离传递影响下的板内构造动力学和运动学作用范畴。文章通过对中国西北部中新生代盆地在压性、压扭性动力场环境中,不同类型原型盆地(或坳陷)的沉降运动轨迹和方式,及其形成、演化过程的构造及沉积层系蕴育的构造运动学过程遗迹及后期演化、改造的证据研究,探索盆-山耦合动力系统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及其对构造变形体系的制约机制,以揭示中国西部盆-山耦合体系构造动力学机制及其动力转换。  相似文献   
1000.
贵州务川瓦厂坪铝土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2~5],铝土矿产于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S1-2hj)页岩或上石炭统黄龙组(C2h)灰岩侵蚀面上,含矿层位为中二叠统梁山组(P2l),赋矿围岩主要为炭质页岩和铝土质页岩,分布受向斜构造控制,含矿岩系厚度与铝土矿层厚度、铝土矿石质量关系密切;矿床成因属古风化壳沉积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