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65篇 |
免费 | 2115篇 |
国内免费 | 35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18篇 |
大气科学 | 1191篇 |
地球物理 | 1566篇 |
地质学 | 6112篇 |
海洋学 | 1914篇 |
天文学 | 106篇 |
综合类 | 737篇 |
自然地理 | 10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288篇 |
2022年 | 540篇 |
2021年 | 726篇 |
2020年 | 627篇 |
2019年 | 606篇 |
2018年 | 568篇 |
2017年 | 520篇 |
2016年 | 581篇 |
2015年 | 677篇 |
2014年 | 616篇 |
2013年 | 774篇 |
2012年 | 804篇 |
2011年 | 783篇 |
2010年 | 795篇 |
2009年 | 769篇 |
2008年 | 730篇 |
2007年 | 636篇 |
2006年 | 655篇 |
2005年 | 566篇 |
2004年 | 457篇 |
2003年 | 338篇 |
2002年 | 292篇 |
2001年 | 297篇 |
2000年 | 233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珍珠"台风强度及路径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资料,从能量场、湿度场、辐散场以及西南季风和越赤道气流等多方面对"珍珠"的强度及路径进行分析,发现副高前期在南海的维持以及副高后期环流形势的调整是"珍珠"强度维持和路径突变的关键;南海海域维持高能区、弱水平风垂直切变、对流层上层强大的辐散场、以及充沛的水汽供应、风场动力非对称结构等是"珍珠"强度能维持的重要原因;西南季风、越赤道气流和副高南落而引发的东南风急流形成的季风汇合线是"珍珠"北翘的直接原因.台风风场结构中不对称强风速区的转移对台风路径改变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52.
作为协调海岸带区域开发利用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衡量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量化研究至关重要。文章总结了当前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当前承载力评价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并结合海岸带区域的特点,遴选出一套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应用的结果分析,进一步探讨该方法体系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鉴于海岸带区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一些传统、常用的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文章所提出的方法体系通过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较好地支持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客观地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能定量化地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开展综合分析与评估,从而为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并为确保海岸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此外,该方法体系存在着两方面的局限性,包括缺乏权威和统一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以及缺乏具体的评价结果分级标准。鉴此,建议未来需要对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结果分类标准的相关方法,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从而不断地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使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精确。 相似文献
53.
54.
本文以考虑地理实体编码在地理空间数据更新中的应用为出发点,对地理实体编码的设计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和试验建立了一套统一的编码规则,使之能适应于数据生产中要素的自动编码,并为实现要素快速定位、变化要素自动级联更新等应用创造有利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5.
2010年6月中下旬南方暴雨过程变形场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常规原始报文资料,采用基于Lanczos窗口滤波器的合成分析方法,对2010年6月13-27日的形势场、物理量进行合成分析,计算并分析了低空合成风场的总变形.结果表明:500 hPa大陆中、高纬地区存在一“Ω”形类阻塞高压,西北冷空气从其东部源源不断向长江及以南地区输送,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交汇.700、850 hPa大陆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的鞍型场,位于长江以南地区,鞍型场鞍点附近及其东部膨胀轴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区域.在南方地区上空200 hPa西北气流辐散产生的抽吸作用,对这次长时间、高强度的降水起了重要作用.发生在鞍型场和切变线上的低空中尺度气旋,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鞍型场膨胀轴附近,总变形最大,其位置、走向均与雨带基本一致,有利于锋生和中尺度气旋形成.低空冷暖气流交汇区域形成低空强θse梯度,在垂直剖面图上,等θse线呈现十分倾斜状态,该区域强θse水平梯度与低空总变形、正涡度区一致,可能是特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6.
基于RESTful API的智慧旅游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的扩展性、耦合性和可用性出发,在深入研究RESTful API的基础上,结合智慧旅游的特点,提出了基于RESTful API的智慧旅游系统建设方案。设计了基于RESTful API的智慧旅游框架,制定了RESTful API设计的基本原则,并从资源标识、参数、资源的表述、验证、异常处理和缓存6个方面分别介绍智慧旅游API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具体的实例证明了该方法可提高智慧旅游系统的扩展性、耦合性和可用性,为智慧旅游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57.
对地铁监测数据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对变形可进行前瞻性预测,从而保证地铁安全的施工和运营。本文以北京市地铁某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某一监测点为例,利用小波分析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然后分别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去噪后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得到原数据的拟合值和对未来变形的预测值;最后利用同期Sentinel-1A卫星影像进行相干点时序InSAR处理,得到形变结果。通过分析两个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并与InSAR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两个预测模型在地铁形变监测中应用的优劣性。 相似文献
58.
广义的风暴沉积是自然界内外地质营力促使海水产生足够大的漩涡流,对海底及海岸冲蚀形成的一种事件沉积。徐州赵圩地区发育丰富的晚元古代风暴沉积记录,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岩性观察与室内整理,划分出7种不同水深的风暴沉积序列类型。根据冲刷面、滞积层、丘状交错层理(HCS)、液化卷曲层理等典型风暴特征,可将这7种序列与浅海陆棚边缘-台地前缘缓斜坡-台前潮上环境的连续沉积相对应。据此分析了风暴沉积序列与水深的关系,并针对本区的沉积特点对风暴沉积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9.
利用多波段联合观测数据,综合分析研究了一个发生于2007年5月23日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爆发事件的起源和初始阶段的物理演化过程.该CME起源于活动区10956内的一个并没有严格地位于活动区极性反转线上的U形活动区暗条,该暗条首先被扰动,然后从中间部分开始缓慢上升.在暗条上升运动过程中,从极紫外和软X射线像上可观测到位于暗条上方的日冕磁环也在不断地上升并且有持续向外的扩张运动.最终,这些冕环和暗条一起爆发并伴随着一个位于暗条断开位置附近的日冕暗化区域的形成.这一爆发过程还伴随着一个静止轨道业务卫星(Geostationary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GOES)软X射线流量级别为B5.3的亚耀斑发生,该光斑显示出与CME之间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联系.与CME的"标准"磁流绳模型一致,这些太阳表面活动可以看作是CME的初始演化阶段在日面上的表现信号,并且该CME的亮前锋可能是由预先存在于暗条上方的冕环体系直接演化而来.另外,文中还讨论了与该事件相关的暗条爆发、耀斑、冕环扩张和消失以及日冕暗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0.
研制了 30 0双向自调导叶透平试验机组 ,安装在 10 0 0活塞式往复流透平试验台上 ,对两种叶轮方案和 6种不同喷咀、扩压器进行了不同活塞行程、不同周期和不同恒定输出电压下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喷咀出口角α1=2 1 5°、扩压器入口角α2 =6 5 5°和α1=2 4°、α2 =6 3°组合最佳 ,最高效率达 5 3 3% ,而且在宽广流量系数范围内 ,特别是大流量系数范围内都有较高效率。大大优于常用对称翼透平。将上下游导叶固定 ,变成双向固定导叶透平。用No 1叶轮和 6种导叶出口角组合进行试验。表明最佳导叶出口角为 2 4°~ 30°,最高效率仍达 38 5 % ,比对称翼透平仍高许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