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1篇
  免费   942篇
  国内免费   1189篇
测绘学   457篇
大气科学   768篇
地球物理   937篇
地质学   2621篇
海洋学   618篇
天文学   145篇
综合类   448篇
自然地理   62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301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281篇
  2018年   311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283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306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High salt and low temperature are the bottlenecks for the remove of oil contaminants by enriched crude-oil degrading microbiota in Liaohe Estuarine Wetland(LEW),China.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rude-oil removal,microbiota was further immobilized by two methods,i.e.,sodium alginate(SA),and polyvinyl alcohol and sodium alginate(PVA+SA).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ude oil was effectively removed by the enrichment with an average degrading ratio of 19.42-31.45 mg(L d)?1.The optimal inoculum size for the n-alkanes removal was 10%and 99.89%.Some members of genera Acinetobacter,Actinophytocola,Aquabac-terium,Dysgonomonas,Frigidibacter,Sphingobium,Serpens,and Pseudomonas dominated in crude-oil degrading microflora.Though the removal efficiency was lower than free bacteria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15℃,SA and PVA+SA immobilization im-proved the resistance to salinity.The composite crude-oil degrading microbiota i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a perspective potential for crude oil removal from surface water under high salinity and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862.
萃取法制取磷酸二氢钾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改进了萃取法制取磷酸二氢钾的工艺路线,确定了较适宜的工艺条件,萃取在常温下进行,一次反应得到磷酸二氢钾。产品纯度高,能耗低,有望成为大规模工业生产该产品最经济的路线之一。  相似文献   
863.
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的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论述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的观测特征和天体测量特征,依巴谷卫星在短期内同时测定大量高精度的恒星位置,自行和视差等五个天体测量参数以及星等和色指数,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为建立高精度的光学参考系,为研究恒星的起源,演化,分布,质量,大小和光度等,为研究双星和聚星的分布和运动,为研究星系运动和星系动力学提供了大量的高精度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64.
IERS1996规范中地球引力势模型和测量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而系统地介绍IERS1996规范采用的地球引力势模型和各种测量模型,着重叙述了其与IERS1992标准相比所作的改进。规范用JGM-3地球引力势模型取代GEM-T3模型,在计算地球潮汐形变产生的附加势时展开到3阶,并考虑了地幔的滞弹效应。在测站位移的计算中,规范引入了3倍洛夫数,计及地幔的滞弹性,引入了计算冰后期回弹的ICE-4G模型,列出了改正VLBI观测中天线形变改正的公式。关于地球自转和  相似文献   
865.
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工程是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总结、评价、分析驻马店地区成功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东西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66.
青藏高原(无论南部、北部)雪冰电导率与雪冰体的酸碱度及雪冰内各类杂质成分的关系明显不同于极地冰盖(南极冰盖与格陵兰冰盖),青藏高原雪冰电导率依赖于地壳来源的碱性矿物盐类杂质(如Ca2+,Mg2+,SO2-4等),因而与雪冰酸度(即H+)呈反相关;极地冰盖雪冰电导率依赖于海洋来源的酸根离子(如Cl-,SO2-4等),因而与雪冰酸度呈正相关。但在北极地区,雪冰电导率与各离子的关系存在复杂的地域分异,如在北极中心地区,极可能由于“北极霾”的干扰,打破了格陵兰冰盖内电导率与酸根离子间明确的函数关系。总之,雪冰电导率是寒区大气环境的替代性“指示器”  相似文献   
867.
通过对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50m 雪芯样品主要阴、阳离子浓度、通量和积累率关系的研究,揭示以下规律:1)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大气中各主要离子浓度足够大,足以使本地区冰雪中主要离子浓度不随积累率的变化而变化,即离子浓度不受积累率的影响。2)各主要离子干、湿沉积所占比重的计算结果表明,本地区离子沉积方式以湿沉积为主。另外,nssSO2-4 的研究结果表明火山爆发的中、短期气候效应在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868.
北京潭柘寺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北京西山潭柘寺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宏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对管坨岭冰期和赵家台冰期的古冰川沉积进行了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形貌组合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管坨岭冰期的管坨岭冰碛层和大富庄冰碛层,以及赵家台冰期的太平庄冰碛层中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以冰川成因的形貌组合占优势,而赵家台冰期鲁家滩冰水沉积中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则以冰川和流水共有成因的形貌占优势。所以,据冰川遗迹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可以肯定该区分别在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曾发育过两次古冰川作用。   相似文献   
869.
一些有机物对Ph、Zn、Cu迁移与沉积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一些有机物在成矿溶液中存在的可能性,作者相继就中性、酸性与碱性氨基酸,以及酒石酸在铅、锌、铜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从90~210℃范围内,酸性氨基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比中性和碱性氨基酸更有利于铅、锌、铜的活化、迁移。而酒石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只在90℃或更低时,才是铅、锌等金属活化、迁移的最佳温度条件。且无论哪种有机物在热卤水中的存在,随作用时间及温度的变化,不同金属的活化、迁移明显不同。这表明,金属与氨基酸或其它有机物形成的易溶络合物,其稳定性不仅与金属、氨基酸等有机物的种类有关,而且还受温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70.
肖鸿林 《中国岩溶》1996,15(4):382-389
通过对猫跳河和六冲河流域上喀斯特峡谷的研究,发现其分布和形态类型同水力梯度有密切的对应关系。选取能描述喀斯特峡谷形态类型的高宽比作为参量,对其水力梯度进行定量分析,从实践上证明了喀斯特峡谷与水力梯度的关系。然后从水文地貌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喀斯特峡谷的形成是适应水流以大水力比降和高效转化能量的结果;水流以最佳通道运行导致了喀斯特峡谷具有地表地下双重结构,水力比降的大小影响河流的下切侵蚀力,大比降有利于喀斯特峡谷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