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9篇
  免费   1013篇
  国内免费   1588篇
测绘学   643篇
大气科学   1105篇
地球物理   1275篇
地质学   2830篇
海洋学   900篇
天文学   150篇
综合类   504篇
自然地理   83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286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407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307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386篇
  2001年   314篇
  2000年   259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基于天山山区1961-2013年60个气象站点实测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积雪深度等气候资料,结合时间序列分析、空间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全面精确地获取了天山山区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积雪的通径影响。结果表明:天山山区气候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整体增暖、局部变湿与黯化;气候变暖导致天山山区固态降水(降雪)保证率明显降低,尤其是低海拔区域。各气象要素对积雪不仅存在直接的单因素影响而且各气象要素之间还存在间接的相互交叉、相互联结的多因素影响。单因素影响通径分别为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对积雪深度的3条直接影响通径;多因素影响通径分别为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通过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积雪深度产生的6条间接影响通径。最终结果表明气温是积雪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效应远远大于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2.
张玉洁  刘洪  崔栋  桂生  冯玲丽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10):3901-3908
在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寻求能够从地震资料中直接识别储层油气的流体指示因子至关重要.由于现存多数流体指示因子都是在Biot理论假设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双相孔隙介质条件下不能有效地识别流体.为此,本文基于前人提出的双孔介质统一波动理论,考虑岩石裂缝间挤喷流效应,在经典流体指示因子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的流体指示因子.该流体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岩石内孔隙流体的变化对波传播产生的影响.在实际资料的应用中,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对比该流体识别因子与以Biot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流体因子的优劣,理论分析与实际资料的验证表明该流体因子对于储层中油气的检测有较高的精度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983.
鉴于当前遥感图像矢量化效率普遍不高,提出了一种遥感聚合图像的快速拓扑矢量化方法。该方法对聚合图像中的聚合对象进行唯一性标号,并将这个标号作为属性赋予生成的矢量多边形,通过矢量多边形的标号间映射关系便可以快速建立复杂岛屿多边形的拓扑包含关系。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精确地完成斑块对象边界追踪及复杂岛屿多边形处理,并显著提高矢量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984.
山脊线与坡度和峰值速度放大系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形效应是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数值方法是研究地形效应的重要工具.然而以往关于地形特征对地形效应的影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二维简单模型.对三维真实地形特征和地震动放大的关系缺乏详细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描述三维地形特征,本文将地形用不同的地形特征因子来描述,并用算法将它们从地形数据中提取出来.从而使地形和放大系数的相关性的研究转换为不同地形特征因子和放大系数的相关性的研究上.本文中,我们选择芦山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用算法提取出特征因子山脊线和坡度.它们分别表征了山脊形态和山体的陡峭程度.我们又用谱元法分别模拟三种不同主频Ricker子波的地震波在起伏地表和水平地表模型中的传播,并得到了它们各自的峰值速度(PGV)放大系数.通过分析三个主频的PGV放大系数在山脊线上分布,我们发现放大系数幅值在山脊线上分布不均匀.放大系数较高的地方位于山脊线弯曲或宽度发生变化的附近.我们又统计了三个放大系数在滑动平均坡度上分布,并得到了放大系数均值和坡度的正相关曲线.结果表明坡度和放大系数两者在幅值分布上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5.
Wave‐induced oscillatory fluid flow in the vicinity of inclusions embedded in porous rocks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for P‐wave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at seismic frequencies. Hence, the P‐wave velocity depends on wave frequency, porosity, saturation, and other rock parameters. Several analytical models quantify this wave‐induced flow attenuation and result in characteristic velocity–saturation relations. Here, we compare some of these models by analyzing their low‐ and high‐frequency asymptotic behaviours and by applying them to measured velocity–saturation relations. Specifically, the Biot–Rayleigh model considering spherical inclusions embedded in an isotropic rock matrix is compared with White's and Johnson's models of patchy saturation. The modeling of laboratory data for tight sandstone and limestone indicates that, by selecting appropriate inclusion size, the Biot‐Rayleigh predictions are close to the measured values, particularly for intermediate and high water saturations.  相似文献   
986.
多测线变偏移距VSP地震各向异性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鑫  洪启宇  郑需要 《地震学报》2015,37(2):266-277
本文从一般弱各向异性介质参数反演中得到了使用两条相互正交的变偏VSP测线计算弱各向异性(WA)参数的反演公式. 如果仅仅使用qP波, 则可以确定9个独立的WA参数, 这9个WA参数可以完全地描述井中接收点在两个剖面内介质的各向异性性质. 通过对走时曲线进行最小二乘条件下的三次样条光滑, 可以获得慢度矢量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 如果介质是横向非均匀介质, 则水平分量仅仅被用作反演时的约束条件. 为了获得偏振矢量, 本文引入质心计算方法, 该方法计算简单、 稳定, 而且不存在解的奇异问题. 在寻找与一般各向异性介质最接近的高对称性正交各向异性介质和TTI各向异性介质时, 使用qP波各向异性坐标变换方法和最小二乘求解方法, 得到了与一般各向异性介质最接近的正交各向异性和TTI各向异性参数及其对称轴方向参数的计算公式. 使用这些方法, 对瓜哇海地区布设的两条相互正交的变偏VSP测线数据进行各向异性反演, 获得了井中10个接收点处介质的WA参数. 数值计算和实际资料反演表明, 本文所使用的反演方法能够准确地得到VSP井中接收点处介质的WA参数, 这是地震勘探中研究地壳介质各向异性性质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7.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陶伟  王绍续  朱竑 《地理研究》2015,34(6):1173-1187
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消费主义和女权运动,身体研究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兴起,一个被布莱恩·特纳(Bryan Turner)称之为“身体社会崛起”的时代来临了。身体研究成为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大陆”,众多哲学家、社会理论学家纷纷投身于身体研究,重新解读了身体在认识世界和知识生产中的重要性。身体转向作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同样受到了人文地理学家的关注。许多批判地理学家,如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反种族主义、后殖民主义、酷儿地理学家认为,身体研究是改善社会、文化、经济关系的可能途径。在“身体转向”的影响下,身体研究逐渐渗入到情感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众多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学家从人文社会科学中引入多种理论,如表演理论、精神分析法、非表征理论等对身体研究进行了探讨和阐释。基于这样的背景,梳理了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有关身体研究的文献,归纳了人文地理学中身体研究的主要议题和理论,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具体的研究成果,此工作具有切实的学术意义并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8.
王江  洪雯  吴新萍  陆辉 《中国沙漠》2015,35(6):1652-1658
为了解乌鲁木齐冬季污染天气形成过程中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的变化,探讨霾天气快速形成的主要原因,应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X)对2013年2月乌鲁木齐东南郊一次典型霾天和正常天气所采集的大气颗粒物(PM10)样品进行了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着霾形成过程细粒子浓度呈现急剧上升趋势,PM1.0/PM10比值高达0.77。SEM/EDX观测显示,霾天形成前后,PM10的形态结构和元素组成存在较明显的差异,霾天规则的石膏颗粒占规则颗粒的71.1%,明显高于正常天气,表明大气颗粒物的硫化现象比较普遍,大量硅铝酸盐飞灰说明采样点周边有较明显的燃煤源输送;二次无机颗粒组成主要为硫酸盐颗粒,由正常天气的16.1%增加到24.6%,高浓度硫酸盐与乌鲁木齐东南郊此次霾形成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89.
南英  朱竑 《热带地理》2015,35(4):498-506
现代宗教已经越来越多地与世俗社会产生不同形式的联系,然而各种宗教世俗化现象及相关理论却一直未得到国内外宗教地理学者的重视,甚至对其存在极大误解或片面解读。文章梳理了庞杂的西方宗教世俗化概念和理论,指出现代性和宗教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后者被动迎合前者的破坏或压制,事实上两者可能是相互促进、能动地协商的关系;认为应避免混用中文语境下的世俗化概念与西方世俗化概念,以免产生错误解读。世俗化理论对宗教地理学研究有益,能为分析和解释现代宗教提供一个有力的理论框架。但该理论框架却还未被充分利用来揭示当代世界宗教变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因为,现有研究1)存在地方偏见;2)存在文化偏见;3)主要基于定量分析和大尺度统计数据,缺乏深度的定性分析;4)实证基础薄弱,缺乏具体、系统地对特定地理环境(特别是非西方)下宗教变迁原因和过程的探讨。故此认为未来宗教变迁研究的注意力应该更多放在非西方社会及其宗教,利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度剖析中观和微观尺度上的宗教变迁过程和机制,而这正是地理学者能发挥其优势的地方。  相似文献   
990.
河北遵化汤泉地热资源丰富,阐明其成因模式对于该地热田的进一步开发和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地温测量和水文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地热田属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地热田在其以北的山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补给高程下限约为935 m。地热流体在深循环过程中于正常的大地热流背景下被围岩逐渐加热,热储温度约为130 ℃,循环深度约为4 800 m。在汤泉福泉宫至疗养院一带,构造切割花岗岩体,使得深部地热流体沿破碎带上涌,混合并加热赋存于蓄水构造中的片麻岩裂隙水,形成汤泉地区的地热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