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0篇
  免费   1767篇
  国内免费   2549篇
测绘学   937篇
大气科学   1959篇
地球物理   1877篇
地质学   4680篇
海洋学   1081篇
天文学   243篇
综合类   813篇
自然地理   107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479篇
  2021年   584篇
  2020年   435篇
  2019年   586篇
  2018年   560篇
  2017年   568篇
  2016年   561篇
  2015年   550篇
  2014年   600篇
  2013年   579篇
  2012年   595篇
  2011年   647篇
  2010年   622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426篇
  2007年   442篇
  2006年   426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276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212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198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58年   17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西准噶尔哈图金矿床勘查新成果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哈图金矿床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西准噶尔第一大金矿床.2003—2009年哈图矿区找矿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新增金资源量28 t,累计金资源量56 t,哈图金矿床成为新疆第一大金矿床.通过地质研究,认为哈图金矿床矿脉具埋藏深,由浅入深逐步向NE向侧伏及在深部矿脉群汇聚的特点.近年新发现的L27-8号脉为矿区最大隐伏工业盲矿体.通过对哈图金矿床第三轮深部(地下400~1 200 m)找矿成果总结,为哈图金矿床深部找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2.
安徽南部桃冲地区铁矿床控矿构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桃冲地区典型铁矿床的赋存环境及构造特征的研究和控矿因素分析,认为红花山背斜两翼的铁矿体产于背斜的层间断裂带中的次级褶曲内,受"碳酸盐岩地层+次级褶曲+层间断裂带"三个控矿因素的制约,环滨江岩体的铁矿床受厚层状矽卡岩接触带的制约。综合桃冲地区控矿因素的特点,提出了找矿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03.
旅行时射线追踪的精度和效率一直是影响地震层析成像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这里在三维近地表速度结构层析成像应用中,结合旅行时插值算法与最短路径算法,提出了一种三维初至波射线追踪算法。通过对双线性旅行时插值算法进行改进,并运用判定条件与简化插值计算公式进行快速计算,减少了插值次数,降低了运算量,同时也保证了较高的射线精度,有效地解决了三维射线追踪算法的计算低效率,射线精度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904.
ICP-MS测定土壤中的As、Cr、Pb、Se、Cu和Z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飞  张之鑫 《吉林地质》2010,29(3):90-91,94
本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了土壤的As、Cr、Pb、Se、Cu和Zn6种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以In作为内标进行基体效应的补偿,方法快速灵敏,回收率为92.4%~106.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0%,结果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05.
通过产品供销中两个案例的分析,提出了新的产品供销理念,以及现代企业产品供销原则。指出产品供销和售后服务、用户信息及产品应用中信息的捕捉是新产品研发、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依据,从而强调了产品供销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906.
中国铁路运输33年来的温室气体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但我国至今尚无铁路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报道.文章基于我国铁路部门逐年统计数据,计算了 1975~2007年我国铁路机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析了我国铁路机车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我国铁路机车温室气体(CO2和N2O)总排放量逐年降低,由1975年的4278×104t CO2当量降至2007年的3844×104t CO2当量,总降幅达10%,年均减排14×104t CO2当量.其中,CO2年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由1975年的4246×104t降至2007年的3645×104t,总降幅达14%,年均减排18.8×104t; N2O年排放量快速增长,由1975年的1088t增至2007年的6681t,年均增加175t,达16%.由于我国铁路蒸汽机车承担的牵引工作量越来越少,其温室气体年排放量逐年降低,1975~2001年年均减少155×104t CO2当量,降幅达3.7%.2002年以后,蒸汽机车基本上从运输领域中被全部淘汰,无温室气体排放.1975~2007年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排放比重越来越大,其温室气体年排放量逐年上升,内燃机车年均增加54×104t CO2当量,电力机车间接排放量年均增长62×104t CO2当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现明显降低趋势,其值由1975年的8.23kg降至2007年的1.34kg CO2当量/百换算吨公里,降幅达84%,年均降低0.22kg CO2当量/百换算吨公里.其中,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蒸汽机车的温室气体平均排放强度分别为1.51kg,1.68kg和8.74kg CO2当量/百换算吨公里.大规模淘汰排放强度大的蒸汽机车,同时大量运用排放强度低的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使得我国铁路机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不断降低,这为减少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我国铁路机车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化石燃料燃烧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重很小,因此可以说铁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理想的节能减排运输方式.  相似文献   
907.
为了研究地震引起的斜坡滑动破坏规律及其位移、应变的变化规律,利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对主要受水平方向地震动荷载作用下的斜坡进行了实验模拟。结果表明,斜坡的破坏首先从模型底部弱面位置开始,沿弱面逐渐扩展,最终破坏;斜坡所含弱面的深度,对破坏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8.
对滇藏铁路三江段工程地质问题的深化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藏铁路三江段东起云南省丽江城,西至西藏自治区八宿县城,是铁路建设最艰难的地段,特别是工程地质问题纷繁复杂。通过作者近几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对该区基础地质问题的一些新认识,据此从根本上来认识铁路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三江地区广泛分布的地层岩性是古生界灰岩和中生界砂质泥岩,灰岩往往呈岛状被中生界砂质泥岩所围陷,以及燕山晚期岩浆岩。地震与活动断裂关系不密切,调查中未见区域性大断裂迹象。综合分析三江段存在的深层次铁路工程地质问题有:灰岩区岩溶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碎屑岩区易溶盐析出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坐滑体内工程地质问题、地震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高地温区工程地质问题和劈理化带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各类工程地质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工程地质问题严重的地段有玉龙县拉市海至香格里拉县虎跳镇街段、德钦县白马雪山段、德钦县梅里雪山段和八宿县冷曲段,对这些地段的工程地质问题应开展深入研究并采取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909.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面形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描述破裂面形貌对于我们理解地震断层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破裂面的形貌特征包含许多关于地震和断层机制的有用信息。在Mw7.9 2008汶川地震中断层活动产生了两个新鲜的破裂面,八角庙破裂面和沙坝破裂面。我们使用3D便携式激光扫描仪(Tri mble GX)对两个破裂表面进行测量,在野外微观尺度上研究了破裂面形貌特征。通过能谱密度和均方值两个方法分析破裂面形貌,新鲜的破裂面表现为自相仿性,能谱密度和均方值均与剖面长度存在幂律关系。在能谱密度与空间频率的对数图中,能谱密度曲线存在明显的拐点,该拐点所对应的波长称为"特征波长",表明单一分形不能准确描述破裂面形貌。八角庙破裂面在平行滑动方向上的特征波长为7 mm,在垂直方向上特征波长略大一些(区域Ⅰ为10 mm,区域Ⅱ为9 mm);沙坝破裂面在平行滑动方向上的特征波长为8 mm,但垂直方向上特征波长略小(6 mm)。均方值曲线的最小二乘拟合直线的斜率为Hurst指数,该指数依赖于剖面线方向并描述破裂面形貌的各向异性,H指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与平行擦痕和垂直擦痕方向对应,这与野外断层面擦痕测量结果一致。沙坝破裂面的H指数极坐标图中存在次级H指数峰值(对应剖面线方向为85°和160°),这揭示破裂面上存在一组隐匿擦痕。该组隐匿擦痕为汶川地震之前断层活动中形成的,但这还不足以推测上一次断层活动的时间和规模。另外,通过比较新鲜节理面和破裂面表明H指数是否大于0.8反映了断层类型。在整个空间频率域上,能谱密度曲线斜率(-α)和均方值曲线斜率(H)的线性拟合关系为α=1.22+1.72H,并不严格满足两者之间理论关系式,α=1+2H。这个差异是由于测量信号噪音、破裂面的多分形性和分析方法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910.
North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is made up of several Paleozoic orogens. From north to south these are the Chinese Altai, Junggar, and Tian Sha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development of Late Carboniferous–Permian granitoids, which are commonly accepted as the products of post-collisional magmatism. Except for the Chinese Altai, East Junggar, and Tian Sha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Devonian and older granitoids in the West Junggar, leading to an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its Paleozoic tectonic history. New SHRIMP and LA-ICP-MS zircon U–Pb ages were determined for seventeen plutons in northern West Junggar and these ages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plutons in the West Junggar. New age data, combined with those available from the literature, help us distinguish three groups of plutons in northern West Junggar. The first is represented by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ca. 422 to 405 Ma) plutons in the EW-striking Xiemisitai and Saier Mountains, including A-type granite with aegirine–augite and arfvedsonite, and associated diorite, K-feldspar granite, and subvolcanic rocks. The second is composed of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ca. 346 to 321 Ma) granodiorite, diorite, and monzonitic and K-feldspar granites, which mainly occur in the EW-extending Tarbgatay and Saur (also spelled as Sawuer in Chinese) Mountains. The third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latest Late Carboniferous–Middle Permian (ca. 304 to 263 Ma) granitoids in the Wuerkashier, Tarbgatay, and Saur Mountains.As a whole, the three epochs of plutons in northern West Junggar have different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tion. The volcano-sedimentary strata in the Xiemisitai and Saier Mountains may not be Middle and Late Devonian as suggested previously because they are crosscut by the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plutons. Therefore, they are probably the eastern extension of the Early Paleozoic Boshchekul–Chingiz volcanic arc of East Kazakhstan in China. It is uncertain at present if these plutons might have been generated in either a subduction or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plutons in the Tarbgatay and Saur Mountains may be part of the Late Paleozoic Zharma–Saur volcanic arc of the Kazakhstan block. They occur along the active margin of the Kazakhstan block, and their generation may be related to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Irtysh–Zaysan Ocean between Kazakhstan in the south and Altai in the north. The latest Late Carboniferous–Middle Permian plutons occur in the Zharma–Saur volcanic arc, Hebukesaier Depression, and the West Junggar accretionary complexes and significantly postdate the closure of the Irtysh–Zaysan Ocean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because they are concurrent with the stitching plutons crosscutting the Irtysh–Zaysan suture zone. Hence the latest Late Carboniferous–Middle Permian plutons were generated in a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The oldest stitching plutons in the Irtysh–Zaysan suture zone are coeval with those in northern West Junggar, together they place an upper age bound for the final amalgamation of the Altai and Kazakhstan blocks to be earlier than 307 Ma (before the Kaslmovian stage, Late Carboniferous). This is nearly coincident with widespread post-collisional granitoid plutons in North Xinjia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