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1篇
  免费   1950篇
  国内免费   2522篇
测绘学   846篇
大气科学   1318篇
地球物理   1889篇
地质学   4709篇
海洋学   1392篇
天文学   302篇
综合类   805篇
自然地理   982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521篇
  2021年   585篇
  2020年   474篇
  2019年   609篇
  2018年   507篇
  2017年   468篇
  2016年   506篇
  2015年   549篇
  2014年   545篇
  2013年   605篇
  2012年   619篇
  2011年   571篇
  2010年   583篇
  2009年   529篇
  2008年   519篇
  2007年   509篇
  2006年   512篇
  2005年   412篇
  2004年   299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5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基于GIS技术,对云南个旧花岗岩凹陷带进行数字矿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的研究。在了解个旧矿田地质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区信息统计单元的划分、预测区地质信息(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以及物、化、遥异常等)变量的确定以及编码和赋值,采用特征分析法确定空间网格单元成矿异常有利度模型,从成矿预测单元中最终圈定了找矿优选靶区。结果表明了信息统计单元结合特征分析数学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地物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大量地改变了地表的状况,在遥感图像上则表现为灰度值变化剧烈,其中的纹理信息发生改变.在频率域上说,人工改变的区域部分的高频成分比其他区域部分要丰富很多,小波变换能够有效地将其中的高频信息提取出来,用假彩色分割图将其中的异常值明显地表示出来.湖北大冶的铁山矿区分布着六大露天矿区,地表开挖范围广,影响程度大,以该地区为例,分析小波变换在遥感图像上矿区空间定位方面的应用.使用本文介绍的方法处理效果比较明显.矿区位置的确定还需要参考断层分布信息,这意味着使用小波变换进行处理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3.
西藏冈底斯矿带成矿作用及远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冈底斯带矿床众多,类型复杂,主要有斑岩型铜(金钼)矿床、矽卡岩型铁铜-铅-锌(银)矿床、层控铅-锌-银矿床、火山岩型金-银矿床及雄村式铜-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和同位素年龄表明,冈底斯带南部的矿床与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陆陆碰撞及碰撞期后的构造岩浆事件有关;冈底斯带北部的矿床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陆陆碰撞及碰撞期后构造岩浆事件有关。冈底斯带与洋壳的俯冲-碰撞有关的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西藏高原在碰撞后发生了快速抬升剥蚀,部分矿床顶部出现低温组合矿化,多数矿床保存良好。  相似文献   
104.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实现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分层实现模型,并针对每个层次提出了基于多分类器融合的安全态势提取方法、基于统计学习的分层态势评估方法以及基于遗传神经网络态势的动态预测方法.经仿真实验验证,每个层次的实现方法都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5.
The Anzishan ophiolite, a typical ophiolitic block of early Carboniferous age in the Mian-Lue suture zone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central China, consists of amphibolites/metabasalts, gabbros and gabbroic cumulates. All of these rocks, as well as those in the Hunshuiguan-Zhuangke (HZ) block, have compositions similar to normal MORB and back-arc basin basalts (BABB) with high εNd(t) values,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derived from a depleted mantle source. The Mian-Lue suture zone also contains blocks of other lithologies, e.g., rift volcanic rocks in the Heigouxia block and arc volcanic rocks in the Sanchazi block. Although they are in fault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the presence of these different blocks in the Mian-Lue suture zone may represent a complete Wilson cycle, from initial rifting to open ocean basin to final subduction and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early Triassic. In this regio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Cratons were separated by Paleo-Tethys at least until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and final amalgamation of both cratons along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took place in the Triassic.  相似文献   
106.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s to describe the history of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basin evolution.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evaluation of oil resources an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location and amount of oil deposit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eum geology and permeation fluid mechanics.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problems of Dongying hollow of Shengli Petroleum Oil Field, it puts forward a new model and a kind of modified method of upwind finite difference fractional steps implicit interactive scheme. For the famous hydraulic experiment of secondary migration–accumulati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est has been done, and both the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For the actual problem of Dongying hollow,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est and the actual conditions are basically coincident. Thus, the well-known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相似文献   
107.
近海型含煤岩系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方法学科,并在聚煤作用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作者就近海型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历史以及煤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及有关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近海环境的聚煤作用实际上是海平面(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发生的,同时提出煤层厚度受泥炭堆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的控制:靠陆一侧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中,厚煤层主要出现在最大海泛面位置;而靠海一侧障壁-潟湖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中,厚煤层主要出现在初始海泛面的位置;但就整个三级复合层序来说,层序中厚度最大、分布最广的煤层主要分布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最大的最大海泛面附近的位置。对于中国晚古生代近海型煤系中常见的“根土岩-煤-石灰岩”序列,聚煤作用发生于海相石灰岩“滞后时段”,即在海侵之后、海相石灰岩层真正沉积下来之前的时段,这一时段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平衡,有利于聚煤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结合沉积背景资料,认为留西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亚相为主,主要发育辫状分流河道、越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微相。根据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本区沙三上亚段为一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划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分别对应于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绘制了每个沉积阶段的沉积相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形成的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与辫状河三角洲近东西向展布的砂体形态相互配置,加之良好的油源供给,为后期成藏创造了条件。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与沉积中期发育的烃源岩形成了十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优越的隐蔽油藏发育条件。总结了该区隐蔽油藏成藏的4种模式,确定留西地区中南部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下一步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09.
CORS在线定位用户服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基于CORS的在线定位用户服务系统功能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将其概括为7项基本功能和4项扩展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架构方案,将系统划分为3个部件和20个子部件,并对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最后,针对用户数据上传与存储、基线解算和基线向量网平差等核心功能,提出了较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对软件实现与系统集成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0.
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靖远矿区为例,从土地复垦和恢复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综合评价系统,选择土壤条件(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地形改造条件(地面坡度、地表破坏程度、改造难易程度)、气候及水文条件(年降雨量、灌溉条件)作为分类及评价因子对复垦潜力进行评价。将采煤沉陷地分为四种潜力区,对每种潜力类型区的复垦开发利用方向进行了优化设计,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地的复垦能力以及复垦过程中用地结构的优化作了探讨,以期对当地沉陷地的复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