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3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451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282篇
地球物理   511篇
地质学   1052篇
海洋学   230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276篇
自然地理   2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地震信息传播平台综合服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微博、微信等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因其传播快速和便捷的特点已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地震信息传播的特点和新兴媒介平台的优势,通过对地震信息资源的分析,提出了建立以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为主体的地震信息发布构架。同时,借助大众新媒体传播及时快捷、立体多元、全面覆盖的信息平台,可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地震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992.
初至拾取是起伏地表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近地表建模的精度及静校正效果,但起伏地表资料极低的信噪比使传统的自动初至拾取算法几乎失效,而手动拾取要耗费巨大的人工和时间成本。本文研究了改进超虚干涉法,结合多道多域初至质量监控技术,实现起伏地表资料初至波自动拾取。改进超虚干涉法首次将近地表散射波纳入干涉法提高信噪比的范围,并通过折射波和散射波的线性组合使干涉法适用于起伏地表条件下任意复杂射线路径的初至波类型;提出反向干涉和多域干涉的概念,显著增强了所估计的虚源信号;使用波形反褶积滤波器较好地抑制了干涉导致的"假事件"的形成;采用多道多域初至质量监控技术,实现错误"假事件"初至的自动归位,提高了拾取初至的稳定性。本文研究的初至波自动拾取理论与技术具有突出的鲁棒性和稳定批量处理大量实际三维地震数据的能力,在中国西部山区三维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应用效果显著,质量优于某常用商业软件。  相似文献   
993.
沙丘形成演变是风-沉积物-其他地理因子相互反馈作用的一个动态系统过程,粒度可以揭示其中包含的部分环境信息并被广泛应用于风沙地貌研究。本文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伊和吉格德湖高大沙山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与植被、地貌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迎风坡中上部及中部剖面各层沉积物主粒径均一,分别为中沙、细沙;迎风坡中下部及底部剖面细沙、中沙及粗沙等不同主粒径层交替,粒配复杂,其成因与粗沙粒保护作用、风向季节变化及地质时期气候变迁等因素有关;背风坡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趋向底部粗沙、中沙及极细砂增多,说明不同粒径对风及重力作用的响应存在差异;粒度参数散点图可以区分不同部位样品,趋向迎风坡底部剖面,沙粒分选性变差,正偏、负偏及近对称沙层交替,说明风力分选作用在不同部位差异明显及存在其他外力作用;沙层粒配影响植被多样性,迎风坡中上部中沙含量高,背风坡表层中部偏上极细沙及大于2.65 Φ细沙含量突然增加,是植被影响粒配的反映;迎风坡沉积环境的差异,说明随地质时期气候变迁,沙山形成可能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早期风力和水动力交替影响、具有风成与非风成环境交替特征的基底形成时期,二是以风力作用为主的现代沙山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994.
李娟  郑常青  金巍  崔芳华  施璐  王虎 《地学前缘》2011,18(2):223-230
内蒙古中部晚古生代地层由于中生代岩浆的侵入,部分发生接触变质,变质程度多处于沸石相或葡萄石绿纤石相。通过对典型剖面的泥质岩石中的粘土矿物、伊利石结晶度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只在极少数样品中有伊蒙混层和蒙脱石,多数缺乏伊绿混层;(2)伊利石结晶度为022~040;(3)镜质体反射率Ro值为15~40。其结果表明:在岩浆侵入地区有小规模的接触变质,为极低级变质带,并未发生大规模的低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而且这种变质只影响到晚二叠世以前沉积的地层和油气,分布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995.
大口径瓦斯抽放井施工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斯抽放孔要求井斜小,孔径大,下入的井管重量大。以实例介绍了使用GZ-2000型钻机在某煤矿瓦斯抽放站成功施工深400m,直径φ690mm瓦斯抽放井的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采用φ216mm牙轮钻头+满眼钻具和钟摆钻具施工先导井眼,再采用φ410mm、φ690mm组合牙轮钻头+塔式钻具分级扩眼,使用电子多点测斜仪及时监测井斜变化,用钟摆钻具组合进行纠斜,在φ426mm管体上设置三组镶焊合金的肋骨条做成圆井器来进行圆井,在管体底部设置浮力阀,合理掏空以减少井管重量,确保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996.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mage analysis method for automated quantification of charcoal total area, focusing on the charcoal fractions less than 160 μm observed on 14 pollen slides from Grotta Reali samples. Four fire signals were recorded with 4 high values in the microcharcoal concentration curve. On the basis of modern microcharcoal study, mean length/width ratio of the microcharcoal particles was applied in an archeological context as an indicator of vegetal type (wood, grass or leaves). Therefore, the 4 fire signals were separated into two types: high concentration with high length/width ratio, and high concentration with low length/width ratio. Two fire signals might be interpreted as anthropic fire based on hearth or combustion areas, as inferred from archeological remains.  相似文献   
997.
西藏仁布地区上三叠统重矿物组合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重矿物组合和指数方法对西藏南部仁布地区上三叠统朗杰学群和涅如组的物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区上三叠统常见的重矿物主要为锆石、磷灰石、金红石、锐钛矿和电气石;重矿物组合ZTR和ATi指数均高,MZi指数较低但多见,GZi指数低且多为零;郎杰学群的ZTR和ATi指数成反比关系,涅如组的ZTR增加时ATi基本不受影响。仁布地区上三叠统的物源主要来自火山岩,次为中酸性岩浆岩,少量来自变质岩和超基性侵入岩;涅如组的物源可能来自南边;朗杰学群的物源则可能来自北边,向郎杰学群提供物源的可能是拉萨地块。涅如组和郎杰学群在重矿物组合及其指数上的异同的成因有待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998.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measured at M s 8.0 according to th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ccurred at 14:28 on 12 May 2008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It brought overwhelming destruction to eight provinces and cities. Landslides and rock avalanches triggered by the earthquake produced 257 landslide lakes which we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fault rupture zone and river channels. The authors traveled to the disaster zone immediately after the earthquake to examine some of the features of the debris dams and performed a quick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for outburst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lakes for the purpose of disaster relief.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landslide lakes could be classified as those exhibiting extremely high risk, medium risk, and low risk according to field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to determine material composition, dam structure, dam height, maximum water storage capacity, and size of the population potentially affected area. The failure risk of 21 debris dams were evaluated as follows: one dam with an extremely high danger risk, seven dams with a high danger, five dams with a medium danger, and eight dams of low danger. More concern was given to the Tangjiashan Lake and different scenarios for the potential sudden failure of its dam were assessed. The risk evaluation result was accepted in full, by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relief office. A successful emergency dam treatment for risk reduction was planned, based on our assessments, and these measures were quickly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the earthquake destabilized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resulting in a prolonged geohazard for the area.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for at least 5 to 10 year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will produce additional dammed lakes. Recommendations and plans for earthquake–landslide lake mitigation were proposed, based on past successful practices.  相似文献   
999.
以宝鸡、凤翔、千阳、陇县、西峰、环县、平凉、泾源、六盘山、固原市、西吉和海原等台站的气象数据为依据,对近50年来地处西北地区东部的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带的气候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区内各地气温有普遍升高的趋势。其中,冬季升温趋势更加明显。各地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生气温突变,以此为界,前后增加速度明显不同,此后的增温趋势明显加快。近50年以来,各地降水略有下降,主要是由夏季降水减少所引起,但是统计趋势不明显。受气温和降水变化综合影响,区域气候向变干和变暖的方向发展。根据Holdridge生命地带理论,初步分析了区域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计算表明,最近30年以来,西北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区过渡带的气候变化使区域植被也向干暖化类型变化。位于研究区中部的六盘山、泾源和西吉等地生命地带类型的变化都比较大。崆峒山(35°33′N,106°31′E)的圆柏(Sabina chinensis)树轮气候学分析表明,区域树木生长与前一年秋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当年春季和夏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趋势,说明生长季的缺水或高干燥度是树木生长的限制性因素。研究时段区域干旱频繁发生,使树木出现大量伪轮,为研究带来一定难度,但是也进一步验证了区域气候变化的干旱特征。干燥指数重建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世纪20年代比较干旱,30年代是相对较为湿润的时期; 1940年和1960年左右较为干旱,但其间的干燥指数较低。60年代之后,区域干燥指数逐渐增加,表明干旱趋势日趋加重,与气象数据分析结果相一致。事实证明,研究区气候的干暖化变化对区域树木生长和生态系统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本次区调在1:25万岔路口幅向阳峰一带地质填图和实测地层剖面中,在原划中泥盆统落石沟组中采到了大量腕足、珊瑚类化石,经鉴定其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期.该套地层与西邻<神仙湾>幅区域地层对比,厘定为早石炭世帕斯群.该生物化石的取得,为该套地层时代划分提供了依据,填补了岔路口地区缺失早石炭世地层的空白,为进一步详细研究甜水海微陆块地层层序格架及地层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