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0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652篇
测绘学   327篇
大气科学   518篇
地球物理   653篇
地质学   1339篇
海洋学   484篇
天文学   165篇
综合类   153篇
自然地理   35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海滨环境孕育了各式各样的生物地貌,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海滨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与地貌组分之间双向作用得以实现。特别是在现代海岸发育进程中,生物地貌塑造者对局地地貌产生的微弱作用,可以在宏观尺度上对海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海滨生物地貌作用的主要机制和类型、海滨环境不同生物地貌作用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并对研究海滨环境生物地貌作用的方法、探索生物地貌格局的多尺度成因、递归的循环过程规律以及海滨生物过程与非生物干扰及过程的相互联系等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当前,海滨生物过程和动力-沉积-地貌过程之间的双向研究已成为认识和利用生物海岸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反馈作用的关键,今后还需要对不同生物地貌作用的耦合、海滨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作用模拟以及海滨生物地貌过程的演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2.
近年来人们往往利用GPS数据来确定大地高,但大地高不同于正常高,为此,利用多项式拟合与地球重力场模型相结合的数学方法,使GPS所测大地高通过这些数学模型直接转换为具有厘米精度的正常高,将该方法得到的正常高与单独利用多项式拟合和地球重力场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其差值的标准差为±38 cm。  相似文献   
183.
贵州省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地农业省,全省稳定的粮食产区主要是分布于山间少量的相对平坦、集中连片的"坝子"上.因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提取和计算贵州省47个万亩大坝区域及边界数据,生成"贵州省万亩大坝区域及边界数据图层集",对以多云天气为主的粮食产区的植被动态及关键期遥感监测的业务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4.
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位于吐哈盆地和中天山地块之间,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分布区,其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本文在详细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角闪石进行了电子探针(EMPA)测试分析,限定了区内8个岩体结晶的温压条件、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等要素,为解析觉罗塔格构造带内钙碱性侵入岩的构造环境、演化过程和...  相似文献   
185.
试论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城市化的新观念,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发展新理论模式--中国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建立在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基础之上,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乡之间各种经济活动主体构成一个有序化的关联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一种特有的网络组织功能效应.同时,还在此理论基础上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自的现实条件,分别对其实施城乡网络化发展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86.
油气包裹体的显微红外光谱测试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一油气包裹体的成分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它能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证据。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测定单个油气包裹体的成分、分子结构和其中油气包裹体的成熟度。本文应用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包裹体的鉴定和均一温度测定技术,分析了大庆探区海拉尔盆地乌27井、巴16井、希3井等样品的包裹体。研究表明,乌27井有过两期成藏,并以第二期为主;巴16井也有过两期主要成藏,且第二期具混源的特点;希3井只有一次主要成藏期。同时利用红外光谱的CH2/CH3值、Xinc、Xstd划分了三口井的油气成藏期次,结果与镜下鉴定结论相一致,并确定了其中油气包裹体的成熟度。本文还探讨了显微-红外光谱测试单一油气包裹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7.
波浪破碎过程产生的湍流动量和能量垂向输运对于加快海洋上混合层中垂向混合具有显著效果.采用二维实验室水槽中对波浪破碎过程进行模拟.对采集的波浪振幅时间序列采用希尔伯特变换定位破碎波位置,波浪的破碎率随有效波高的增加而增大,波浪谱分析得到的波浪基本周期与有效周期结果相似.实验中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  相似文献   
18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葵花8号”气象卫星资料,对2016年4—9月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出现的4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确立了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追踪方法及预报指标,并对2018年部分个例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1)利用卫星B13通道(10.4μm)亮温值TBB≤238 K或B08通道(6.2μm)与B13通道亮温差△TBB<0 K双阈值作为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可以准确识别出陇东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云团;(2)利用“逆向搜索法”、“面积重叠法”及对云团重心的计算,可以对强对流云团进行准确定位、追踪及移动路径外推预报;(3)建立的强对流天气落区判别指标对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及冰雹落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89.
Abstract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a developing La Niña on Arctic sea-ice annual variability is investigated using both observational data and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t is found that during the developing phase of an eastern Pacific (EP) La Niña event in June, July, and August (JJA) and September, October, and November (SON), the sea-ice concentration (SIC) over the Barents–Kara Seas declines more than 15%. The loc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 associated with the EP La Niña is characterized as a weak decrease in geopotential height over the Barents–Kara Seas, combined with an anticyclone in the North Atlantic. The corresponding southerly winds push warm waters northward into the key sea-ice reduction region and directly accelerate sea-ice melt. Meanwhile, the abundant moisture containe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is transported into the Arctic region by winds resulting from the local barotropic structure. The humid atmosphere contributes to both net shortwave and longwave radiation and thus indirectly accelerates the decline in sea ice. Simulations by the European Centre Hamburg Model, version 5.4, are forced by observ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EP La Niña ev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s capture the North Atlantic anticyclone and reproduce the moisture transport, which supports the premise that an EP La Niña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ea-ice reduction over the Barents–Kara sec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net surface heat flux.  相似文献   
190.
Abstract

A two-dimensional, nonlinear, time-dependent, non-hydrostatic, anelastic, numerical model is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condensation on 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gravity waves generated by the passage of a stable, moist stream over topography. Precipation is ignored but water phase chang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explicitly.

The main effect of condensation is to damp the wave intensity and to reduce the wave drag, which can be diminished by as much as 50% compared to its value in dry simulations. This result agrees with some earlier analytical models and some more recent fully compressible numerical models.

This model also confirms that the presence of condensation delays the overturning of isentrop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ritical layer that accompanies wave-bre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