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唐王朝针对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恩威并重,采取设置羁縻府州、绥纳内徙民族、移民屯田、和籴、互市、监牧养马等一系列经营措施,保持边疆的稳定和安宁,协调民族关系,西北地区的农牧业开发更为广阔和深入,形成继汉代以来的又一次农牧业开发高潮.唐朝西北边疆经略与农牧业开发的经验教训值得今天借鉴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2.
潜山走滑转换带在渤海海域发育较为广泛,但其发育特征及控储作用研究薄弱。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等各类资料,对辽东湾北部地区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潜山规模型储层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燕山末期左旋走滑背景下,辽东湾北部潜山发育多种类型转换带;根据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转换带的形态,可以将辽东湾北部潜山转换带分为单支弯曲型和双支叠覆型两种类型;根据局部应力状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支反“S”型、单支“S”型、双支左旋右阶以及双支左旋左阶转换带4个亚类,其中单支反“S”型和双支左旋右阶型转换带属增压型转换带,单支“S”型和双支左旋左阶型转换带属释压型走滑转换带。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提供的压扭性动力破碎作用使得潜山发育大规模裂缝型储集层,是潜山规模型储层发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3.
Q-model faetor analysis on twenty thousand grains of sPores and Pollen andalgae from more than a hundred samPles of ten eolumn sections in the East ChinaSea has been made.Based on the faetor loadings matrix and the faetor seoresmatrix obtained,the palynologieal assemblages from the sediments of the EastChina Sea sinee Late Pleistoeene e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sPores and Pollen zones.Zonesl-3 are dated as the Latest Pleistoeene and zones4一8 as Holoeene.ThisPaPer also deseribes the Proeedure of Q-model faetor analysis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44.
针对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道路提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国内少有文章对这些研究进行归纳总结这一问题,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所有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概括。机载LiDAR点云进行道路提取中由于道路点云与地面点云高程相差很小、激光反射强度相近,导致道路提取一直是一个难点。文中系统阐述了从LiDAR中进行道路提取的各个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处理方法。最后,对此项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5.
夕卡岩型矿床是一种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矿床类型,多年以来一直是矿床学研究工作的热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对该类矿床的认识也由传统的接触交代成因演变为多种成因;但目前仍然有很多地质工作者局限于传统的接触交代成因。为了能够更好的认识该类矿床,本文在前期夕卡岩成因类型总结的基础上,归纳了各种夕卡岩及夕卡岩型矿床的主要特征及成矿作用,分析了不同成因夕卡岩类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46.
马莲河流域"2003·8"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惠俊堂 《水文》2008,28(3):95-96
2003年8月25日,马莲河流域普降暴雨,暴雨中心发生了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流域出口控制站出现了1956年设站以来的第二大洪水,造成了重大的洪涝灾害.通过暴雨洪水调查,分析了本次暴雨洪水特性,为研究该流域暴雨洪水灾害及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7.
介绍了一种由COM框架向.NET框架迁移的方法;分析和讨论了COM技术和.NET技术的区别和联系,说明了.NET技术是下一代的平台技术,它不但增加了新特性还增强了很多功能,也从根本上探讨了框架迁移研究的必要性:最后结合GIS的知识提出了迁移的方案,在讨论迁移的方案时,特别是从.NET的核心技术的角度由底层探究GIS框架类的形成,从而构建类似.NET的GIS软件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其次提到了注意事项及对未来的憧憬。  相似文献   
148.
基于陕西地区3个GNSS观测站2018年1~6月数据,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水汽反演。首先利用不同星历产品计算水汽结果,分别与利用IGF解算的水汽结果、探空数据探测结果进行比较;再将不同星历得到的水汽结果进行相互对比。结果表明,利用3种星历都能获得精度和可靠性较高的水汽结果,其中精密星历和快速星历反演水汽的精度相当,各测站偏差均优于1 mm,标准差和均方根误差均优于3.5 mm;利用超快速星历(预报部分)反演水汽在各测站的偏差约为1 mm,标准差和均方根误差均优于5 mm。综合3种产品反演水汽的对应精度可知,利用3种星历产品均可反演大气可降水量,且超快速星历(预报部分)计算的水汽值可为气象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9.
土城子组为一套广泛分布于冀北、辽西地区的陆相沉积地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套地层的时代问题便是众多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文章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得出北京延庆千家店土城子组下部年龄为(157.6±0.7)Ma,中上部年龄为(157.1±1.0)Ma,属于晚侏罗世早期。结合前人资料,认为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发育时限为163~130 Ma,在此期间土城子组呈现出迁移性、间断性的沉积特征;146~137 Ma为土城子组主体的沉积年龄;土城子组与髫髻山组、张家口组之间在区域上并不存在不整合关系,在大部分情况下应属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0.
Building reliable chronologies from lake sediments, peat and other paleoenvironmental archives can be challenging, especially for historical times where radiocarbon is unreliable. Nineteenth- and 20th-century eruptions from Mount St. Helens (MSH) provide important chronostratigraphic markers for regional paleoenvironmental studies within this time frame, but are constrained by poorly geochemically characterized tephra and/or limited published data. Here, we present glass geochemistry from the most significant eruptions from this time. This includes proximal, medial and distal deposits of the 18 May 1980 MSH eruption, layer T ( ad 1799/1800), a new tephra that we argue represents the ad 1842 eruption, and the 22 July 1980 eruption that had reported ashfall in Canad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tephras ejected during these eruptions, within a time frame of ~200 years, have distinct glas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distal deposits for tephrochronological studies. Layer T is on trend with analyses of the 1980 eruption but has a distinct dacitic glass population. The 1980 and ad 1842 eruptions are similar, both having rhyolitic glass compositions, but the ad 1842 event can be differentiated by a more constrained SiO2 range in the main geochemical popula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a unique SiO2 sub-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