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28篇 |
免费 | 5884篇 |
国内免费 | 33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03篇 |
大气科学 | 2177篇 |
地球物理 | 2299篇 |
地质学 | 8413篇 |
海洋学 | 3262篇 |
天文学 | 199篇 |
综合类 | 1154篇 |
自然地理 | 18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4篇 |
2024年 | 540篇 |
2023年 | 585篇 |
2022年 | 931篇 |
2021年 | 1083篇 |
2020年 | 939篇 |
2019年 | 955篇 |
2018年 | 831篇 |
2017年 | 795篇 |
2016年 | 854篇 |
2015年 | 940篇 |
2014年 | 901篇 |
2013年 | 1138篇 |
2012年 | 1204篇 |
2011年 | 1151篇 |
2010年 | 1152篇 |
2009年 | 1065篇 |
2008年 | 1133篇 |
2007年 | 989篇 |
2006年 | 1110篇 |
2005年 | 815篇 |
2004年 | 632篇 |
2003年 | 404篇 |
2002年 | 484篇 |
2001年 | 442篇 |
2000年 | 321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71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9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6篇 |
1957年 | 5篇 |
195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孢粉学分析是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现代表土孢粉与植被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利用地层孢粉准确解释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基于华南亚热带中部山地垂直植被带采集的113个现代表土和苔藓孢粉样品,采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探讨研究区不同海拔表土孢粉种类散布规律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现代表土孢粉组合中乔木类以壳斗科栲属、常绿栎属、松属、杉木属和大戟科等种类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花粉以禾本科、蒿属、菊科和莎草科为主,蕨类孢子以三缝孢子、芒萁属、水龙骨科和单缝孢子为主。2)研究区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孢粉组合呈现以下变化规律:低海拔地区(0~702 m)孢粉组合以栲属、常绿栎属、松属、野桐属、枫香属、茜草科以及禾本科花粉为主;中海拔(703~1 299 m)山坡的优势孢粉为栲属、杉木属、松属和常绿栎属;高海拔地区(1 300~1 600 m)以栲属、常绿栎属、水青冈属、杜鹃花科以及松属花粉最为丰富,表土孢粉组合变化过程与现代植被群落优势种类有较好的一致性。3)CCA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研究区域主要表土孢粉分布的气候因子为年均降雨量(MAP)、最热月降水(Mpwa)和最热月温度(Mtwa);松属、杉木属、栲属、常绿栎属、山茶科、水青冈属和落叶栎属等高百分比含量的花粉所对应的气候特征较为明显。4)低海拔地区的优势种属栲属、常绿栎属等以及相对高海拔的松属、杉木属和水青冈属等能较好地反映气候因子对植被空间分布的影响。因此,文章揭示了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表土孢粉在垂直植被带上具有明显差异,孢粉散布规律可能与研究区植被组成、生境、花粉形态与传播媒介等因素有关,能为利用化石孢粉数据进行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2.
COSMIC-2可提供连续大气数据源用于改进天气预报,有助于对极端天气进行监测预警。将中国大陆地区按照气候类型划分成5个区域,依托CMONOC站点PWV序列,开展COSMIC-2 PWV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精度分析。从站间距离和高程2个角度进行COSMIC-2掩星点与GNSS站点PWV匹配方案设计,分别针对中国大陆地区、不同气候类型和部分代表站点开展COSMIC-2精度评定。研究表明,高原山地、温带大陆、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的RMSE分别为1.40 mm、1.49 mm、2.68 mm、3.11 mm和3.16 mm;内陆地区精度优于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13.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macrofaunal fouling assemblages were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d in the nearshore water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work was undertaken by deploying seasonal panels at two sites (H-site, L-site) for one year, and the fouling communities on the panels were examin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pecies composition of assemblages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sites. At both sites the assemblages were characteristic with solitary dominant species throughout the year, with Amphibalanus reticulates dominating at H-site and Hydroides elegans at L-site. Shannon index and biomass of the assemblages varied with depth and season at both sites. At H-site the total biomass in summer and autum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spring and winter, while at L-site the assemblage biomass also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 greatest biomass occurred at the depth of 2.0 m in winter. The abundance of all seasonal samples in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was clustered as one group at L-site and three groups at H-site.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of fouling assemblages. Furthermore, it also suggests that in tropical seas the integrated adaptability would qualify a species for dominating a fouling assemblage despite its short life cycle, rather than the usually assumed only species with long life span. This study reveals the complexity and characteristic dynamics of macrofaunal fouling assemblages in the tropical habitats, and the results would provide valuable knowledge for biodiversity and antifouling research. 相似文献
114.
地质旅游资源是以地质遗迹为依托的旅游资源 ,开发地质旅游资源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实行“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 ,实现地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5.
?????????????????????ZTD????????????????????£???????????????????????????????????????????????ZTD???????????????????????????ZTD???н?????????????????????????????????????????ZTD?????????????б????????????????????????в???AR?????и???????????????????????????????AR??????ZTD??????????????????????????μ??????????cm???? 相似文献
116.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森林分类提取及生态价值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北京通州新城区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信息论的决策树分类方法,以提取Aster遥感影像中城市森林平面量,改善传统分类方法仅利用影像光谱特征信息的不足,高分辨率影像和地面调查数据验证显示其分类精度达84.6%.结合分类影像图,引入城市森林生态价值评估模型(CITYgreen模型)估算出通州新城区森林的生态价值约为598.87万美元.研究表明,该方法适合大面积区域的城市森林分类提取及其生态价值估算. 相似文献
117.
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估算土壤总氮含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土壤的室内反射率光谱,探讨土壤氮元素的高光谱机理。利用土壤光谱各吸收带的特征参数与总氮含量进行逐步回归运算,确定与氮元素关系比较密切的几个吸收带。计算出这几个特征吸收带内土壤反射率的变化形式:一阶导数(FDR)、倒数(1/R)、倒数之对数(log(1/R))、波段深度(Depth),并与总氮含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建模样本的Ra^2(修正的判定系数)分别为0.789、0.753、0.736、0.699,验证样本的Ra^2分别为0.759、0.468、0.794、0.725。可见土壤的反射率光谱与氮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相关性,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具有快速估算土壤中氮元素含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8.
阿尔泰山中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阿尔泰山中东部两个样点(AYS、SYK)的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树轮资料,采用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一元材积式获得1969-2011年材积生长量序列。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生长量数据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气温要素与生长量的关系及树木生长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0 a来,西伯利亚落叶松材积生长量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且与生长季气温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当年6月降水量呈负相关趋势,8月降水量呈正相关趋势;生长季平均气温在19~20.9℃时,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量最大;SYK样点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高,气温每升高1℃生长量增加0.936 mm3·棵-1;AYS样点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较低,气温每升高1℃生长量增加0.661 mm3·棵-1。 相似文献
119.
济南城市雨洪水回灌岩溶含水层是维护自然水循环,增加地下水补给量,维持济南泉群喷涌以及城市防洪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裂隙岩溶含水层具有渗透系数大、水流速度快,地下水一旦污染很难短时间恢复等特点,需要对回灌工程开展风险评价。本文以济南大学西校区的屋面雨水深井回灌裂隙岩溶水工程为例,利用澳大利亚MAR指南对工程进行风险评价。主要由初级风险评估、试运行调查、试运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与管理4部分组成。初级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屋面雨水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工程的总体难度水平较低,项目可行。试运行调查期间监测的屋面雨水和回灌前后地下水水质可知屋面雨水经初期弃流、沉淀和过滤后,除浊度外基本达到地下水Ⅲ类标准,且处理后达标的雨水可迅速补充地下水。试运行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屋面雨水中浊度经预处理后仍较高,使其成为该系统的最大风险项和关键控制点,故本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为改进预处理设施,降低雨水中的浊度。为保证工程能够高效持续运行,加强后期管理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0.
近4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趋势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利用雅鲁藏布江流域10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流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45年以来,雅鲁藏布江流域夜间和白天极端低温日数分别以1.94和0.97天/10年的趋势在显著减少,夜间极端低温日数减少在冬季最明显,白天极端低温日数在秋季减少最明显:夜间极端高温日数和白天极端高温日数分别以3.03和1.26天/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夜间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在夏季最明显,白天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在冬季最明显;日较差以0.11℃/10a的速度在显著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最大的1天降水总量和逐年连续无降水天数有减少趋势,最大的5天降水总量、中雨天数、逐年平均降水强度和逐年连续降水天数有增加趋势,90年代以来增加趋势明显,与该地区经向风与水汽通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