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0篇 |
免费 | 616篇 |
国内免费 | 7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2篇 |
大气科学 | 195篇 |
地球物理 | 595篇 |
地质学 | 1481篇 |
海洋学 | 320篇 |
天文学 | 17篇 |
综合类 | 197篇 |
自然地理 | 2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66篇 |
2021年 | 179篇 |
2020年 | 154篇 |
2019年 | 182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143篇 |
2016年 | 170篇 |
2015年 | 165篇 |
2014年 | 159篇 |
2013年 | 152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179篇 |
2010年 | 177篇 |
2009年 | 170篇 |
2008年 | 184篇 |
2007年 | 142篇 |
2006年 | 138篇 |
2005年 | 126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海表面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未来变化趋势,对统计评估全球碳收支以及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洋酸化现象至关重要。目前传统的海面pCO2预测方法大部分基于有限的实测数据,然而实测数据存在着时间和地理方面的制约,且计算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时空观测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驱动模型在海表面pCO2预测方面中表现出良好的潜力。然而,由于多种环境因素与海表面pCO2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到目前为止尚无十分简单有效的相关模型来对海表面pCO2进行预测。为应对这一挑战,利用时空卷积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ST-ConvLSTM)模型,通过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叶绿素a浓度(chl a)和海面pCO2数据,预测南海的海面pCO2,并将2019年1~12月的数据作为测试集对模型的表现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 ST-ConvLSTM模型... 相似文献
102.
褐藻寡糖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本研究通过酶解与分级条件的优化,获得了低分子质量褐藻寡糖的酶法制备工艺,并在体外模型上评价了不同分子质量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褐藻寡糖制备条件为:底物浓度1.20%,酶底比4.35 U/mg,酶解时间4 h。进一步采用乙醇沉淀和超滤分离后,获得了重均分子质量分别为0.84、1.40、2.25和34.56 k Da的4种组分,其得率分别为50.82%、5.15%、11.48%和12.00%。各组分均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可有效清除DPPH和羟自由基,其中低分子质量组分A的抗氧化活性最为显著,其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与维生素C相近。 相似文献
103.
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侵蚀具有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相伴发生的特点,在大多数针对黄土高原的侵蚀模型研究中未考虑重力侵蚀的影响,使得模型的模拟精度较差。针对黄土高原的侵蚀特点,采用量化影响重力侵蚀发生的主要因素,确定重力侵蚀发生的具体沟道栅格单元的方法,从而考虑了重力侵蚀对产输沙过程的影响。所建立的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以逐网格汇流的水文模型为基础,采用逐网格侵蚀输沙的模拟方式,能够模拟上方来水来沙对侵蚀输沙的影响。经小理河流域实测资料验证,模型具有一定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04.
综合运用油源对比、断裂-砂体研究、油藏充注史分析等方法,对东营凹陷梁家楼地区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梁家楼油田下第三系沙三中、下亚段及沙四上亚段有效烃源岩主要通过同生断层与沙三上亚段储层连通,垂向运移是本地区油气主要运移方式,断层是输导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断层活动期次控制油气运移期次,有效烃源岩分布和断裂活动方式共同决定了油气运移模式,进而提出有效输导体系概念是油气运移路径空间有限性及时间有效性的统一表现。 相似文献
105.
东昆仑三道湾流纹英安斑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昆仑格尔木河西三道湾流纹英安斑岩构成火山通道侵出相,侵入到纳赤台群哈拉巴依沟组碎屑岩系中,其形成时代对于造山带火山作用的研究和限定哈拉巴依沟组地层时代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 MS)方法,对三道湾流纹英安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流纹英安斑岩中25个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25.9 ± 2.6 Ma,它被解释为流纹英安斑岩的结晶年龄,说明三道湾次火山岩所代表的火山通道为早古生代造山晚期牦牛山组火山岩形成时的火山喷发中心之一,而非晚侏罗世次火山岩。野外地质关系和次火山岩年龄可以限定哈拉巴依沟组形成于中志留世之前。 相似文献
106.
针对饱和多孔介质中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问题,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和广义的热弹性模型,研究平面S波在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边界上的反射问题。以考虑流-固耦合的饱和多孔介质波动方程和热-弹耦合的广义热弹性基本方程出发,建立饱和多孔介质的热-流-固耦合弹性波动模型。通过引入势函数并考虑自由透水和绝热的边界条件,经过理论推导最终给出在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边界上的四种反射波的振幅反射率的理论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值计算,分别讨论平面S波的入射频率、入射角和热膨胀系数等参数对四种反射波的振幅反射率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各反射波的振幅反射率分别随频率和热膨胀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也受到平面S波入射角变化的影响。该结论对于土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及其相关的工程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7.
食物生产是影响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重要方面,由于食物类型不同其碳排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当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快速演替必然会对生态碳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研究1997—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① 在数量上,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整体都呈现逐渐的增长刚性,但仍属于低碳消费模式;② 在结构上,各类型食物碳排放演变呈现显著的分异态势,整体上动物性食物碳排放增长速度快于植物性食物碳排放减少速度;③ 在城乡差异上,城镇和乡村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在数量、结构和趋势上表现出显著的城乡二元属性,但近年城乡差异表现出减缓趋势;④ 在空间上,各地食物消费碳排放呈现较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集聚性和中心“塌陷”的特征,碳排放密度高值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⑤ 在驱动力上,结构演替是全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人口数量是各地地域空间差异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