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8篇
  免费   1063篇
  国内免费   1261篇
测绘学   414篇
大气科学   1133篇
地球物理   1519篇
地质学   2704篇
海洋学   611篇
天文学   154篇
综合类   597篇
自然地理   63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236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313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319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261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56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8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71.
泥石流易损度(危害性)评价是泥石流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熵值法和突变理论的泥石流易损度评价方法,采用客观的熵值法判断指标间相对重要程度,利用突变级数法计算突变级数值进行评价,方法理论基础牢固且避免了确定指标权重值的弊端.以吉林省和龙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10条泥石流易损度评价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据获取、标准化和评价过程简便,易损度等级以轻度和中度为主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该方法经过完善指标体系后可更加合理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基于熵值法和突变理论的泥石流易损度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972.
最新的勘探和研究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了中、上侏罗统2套有效烃源岩并以上侏罗统为主力烃源岩层,在其供烃范围内形成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生上储式"和中-上侏罗统"自生自储式"2类成藏组合,取得了我国东部海域以侏罗系为唯一源岩的含油气盆地勘探突破。为进一步探索我国近海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本文采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我国近海主要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残留侏罗系暗色泥岩烃源岩非均质性较强,多属"中等"级别,局部发育"中等-好"、"中等-差"级别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大多存在早(J3-K1)、晚(E2末-N1)2期生、排烃高峰,生烃总量达1.4×1011 t,资源前景乐观,预测可形成侏罗系"自生自储式"和侏罗系-白垩系(或新生界)"下生上储式"2类源储组合。  相似文献   
973.
南黄海CSDP-2钻井上泥盆统五通组擂鼓台段2 068.00~2 069.02 m段岩心识别出了早期真蕨类植物。该植物具有至少三次羽状复叶,末二次羽片互生,小羽片扁平,呈扇状、楔状或舌状,基部收缩,至少一次深裂,裂片边缘钝圆,二分叉的叶脉明显。据此,可鉴定为优美守刚蕨(比较种)(Shougangia cf.S.bella)。本研究为南黄海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增加了古植物学新资料。  相似文献   
974.
针对南黄海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重大需求,在收集、整理下扬子苏、浙、皖地区地质和地化资料的基础上,依托科学钻探CSDP-2井岩心,系统对比了南黄海盆地与下扬子陆区早志留世古地理背景和沉积充填特征,进而利用一系列地化测试数据总结了南黄海盆地下志留统烃源岩特征并探讨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目前已钻遇了坟头组和高家边组上部两套丰度很低的厚层、暗色(粉砂质)泥岩,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热演化程度已整体进入过成熟阶段;受控于全球海侵事件和扬子板块构造活动的发展阶段,早志留世初期深水陆棚环境逐渐向后期的浅水陆棚环境演变,加之早期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良好的保存条件,使得下扬子区高家边组下部烃源岩的品质明显高于上部,并以底部黑色笔石页岩段有机质丰度最高。因此,南黄海盆地高家边组底部理应存在一套优质烃源岩层,可作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  相似文献   
975.
利用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及压汞等资料,对金龙2地区三叠系上乌尔禾组二段(P_3w_2)低渗(含砾)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乌二段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根据压汞曲线参数特征,将其孔隙结构划分为三类。②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计算结果表明,乌二段视压实率平均为53.54%、视胶结率平均为47.53%、视溶蚀率平均为13.84%、视微孔隙率平均为60.67%,表现为中等压实、中—强胶结、弱溶蚀、微孔发育等特征;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微孔隙发育主要控制储层孔隙结构的形成。③引入成岩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各种成岩作用的综合强度,其与储层孔隙结构参数(排驱压力、分选系数)以及储层品质因子(RQI)具有较好的统计相关关系,Ⅰ类储层成岩综合指数大于8%,Ⅱ类储层成岩综合指数为2%~8%,Ⅲ类储层成岩综合指数小于2%。因此,可以利用成岩综合指数定量评价储层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976.
为研究地震过程中的频率非平稳特性,对近年来龙门山断层发生的两次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芦山大地震的近断层地震记录进行频谱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芦山地震有较大走向滑动分量的汶川地震,大多数位于汶川地震断层滑动前方的台站接收到更高的频率成分,位于断层滑动后方的台站接收到的地震波频率较低;尽管芦山地震断层相对汶川地震有较小的走向滑动分量,但仍然可以得出与汶川地震相同的结论,不同的是虽然芦山地震沿断层面向上方向分量大,但是其同一台站东西、南北、竖直三方向分量记录幅值相当。把芦山地震三分量记录变换到走向和沿断层面向上方向,证实了沿断层面向上方向高频成分更丰富。在断层滑动前方接收到的地震波频率较高,在断层滑动后方接收到的频率较低,这正是多普勒效应影响的结果。由于多普勒效应的客观存在,其对频率非平稳特性的影响与震源、传播路径和场地效应一样具有普遍性;所以,工程场地接收到的地震波的频率不仅取决于震源、传播路径、场地效应,还取决于断层滑动速度(多普勒效应)。  相似文献   
977.
为了确定东天山觉罗塔格带东段玉海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形成时代、源区性质及其构造属性,本文对该区中酸性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分析。2个样品中的锆石在CL图像上具明显振荡环带,Th/U值为0.28~0.59,指示其岩浆成因。对岩浆锆石定年结果表明,它们主要形成于早志留世(433.2~431.2Ma),代表了寄主岩石的形成时代。样品w(SiO_2)=57.88%~69.01%,w(Na_2O)=3.46%~5.07%,w(K_2O)=0.50%~1.65%,Na_2O/K_2O=4.26~6.79,Mg#=45.1~52.3,A/CNK=0.89~1.00;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型,LREE/HREE=5.55~11.47,(La/Yb)N=4.18~13.54,δEu=0.82~1.25;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Ba、U、K、Sr等)相对富集和高场强元素(Th、Ti、Nb、Ta)相对亏损;全岩εNd(t)值介于6.1~7.0之间。研究表明,早志留世中酸性侵入岩的岩浆源区主要为年轻地壳物质,结合火成岩的组合特征、岩浆作用性质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早志留世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康古尔洋板片向北(吐—哈地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从而将康古尔大洋板片北向俯冲的时限追溯至早志留世。  相似文献   
978.
研究城乡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长春市为例,以监督分类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对1997、2007和2017年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93.06%,90.70%和94.12%。1997-2017年,草地、耕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354.74、922.11和55.35 km2,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1 154.14、70.38和107.54 km2,整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周边扩张,侵占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FLUS)模型,以2007年分类数据为基础,结合地形、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仿真2017年土地利用格局,仿真结果与真实情况吻合较好,仿真精度达85.10%,Kappa系数为0.821 2,验证了模型和驱动因子精度可靠,符合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此模型因子预测2027年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在城镇周围,建设用地将持续侵占耕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土地的面积,但趋势减缓,同时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979.
Wang  Yuke  Gao  Yufeng  Li  Bing  Guo  Lin  Cai  Yuanqiang  Mahfouz  Ali H. 《Acta Geotechnica》2019,14(5):1379-1401

It is important to be fully aware of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aturated soft clays under complex loading conditions in practice.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undrained tests for soft clay consolidated with different initial major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ξ were conducted by a hollow cylinder apparatus (HCA). The clay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pure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as the magnitudes of the mean total stress p,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coefficient b, and deviator stress q were all maintained constant. The influences of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coefficient and initial major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on the variation of strain components, generation of pore water pressure, cyclic degradation and non-coaxiality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strain components of specimen were affected by both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coefficient and initial major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The generation of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coefficient. However, the generation of pore water pressure was merely influenced by initial major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when b?=?0.5. It was also noted that the torsional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s were affected by the number of cycles, and the effect of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coefficient and initial major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on the torsional stress–strain loops were also significant. Stiffness degradation occur under pure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Anisotropic behavior resulting from the process of inclined consolidation have considerable effects on the strain components and non-coaxial behavior of soft clay.

  相似文献   
980.
Wang  Pengpeng  Sang  Yong  Shao  Longtan  Guo  Xiaoxia 《Acta Geotechnica》2019,14(2):547-557
Acta Geotechnica - This work presents the results from a series of plane strain compression experiments on medium-density sands. In these experiments, a new type of plane strain experiment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