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0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367篇
测绘学   154篇
大气科学   335篇
地球物理   278篇
地质学   513篇
海洋学   203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江陵凹陷位于江汉盆地西南部,在其次级洼陷资福寺洼陷和梅槐桥洼陷南部新沟咀组下段(新下段)沉积了一套膏盐岩层。通过钻井、测井和岩心资料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含膏盐岩系地层的岩性、电性及物理性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三维地震剖面资料及正演模拟结果,确定了研究区主要岩性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膏盐岩与泥岩互层表现为强振幅;砂泥岩互层表现为中振幅;质纯的泥岩振幅最弱。应用井点预测与均方根振幅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新下段膏盐岩层的分布规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新下段膏盐岩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较为局限,相对于沙市组具有明显的向南迁移萎缩的趋势,物源、构造和沉积环境3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森林景观格局的全息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景观格局的生态复杂性通过时空交错的隐显交替,体现了全息性规律。景观指数、景观自相关、异质性尺度等传统的景观格局分析只侧重于表达景观格局基本方面的特性,无法揭示所包含的森林景观格局全部信息。通过从全息关系中去比较、归纳和演绎,可探讨森林景观格局中各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规律。根据森林景观格局的全息元隐含或显现整体信息的方式不同,显现信息的全息指向强弱不同,提出了森林景观格局显现信息映射整体信息的方式,即幅度全息指向、粒度全息指向、过程全息指向和辐射全息指向。  相似文献   
993.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大气温度廓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雪慧  官莉  王振会  韩静 《气象》2009,35(11):137-142
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资料能够显示小尺度的大气温度垂直结构,为数值预报和天气诊断提供了更加准确精细的初始场.目前处理数据主要使用晴空大气业务反演国际MODIS/AIRS处理软件包IMAPP (International MODIS/AIRS Preprocessing Package)中的特征向量统计回归算法,由于统计法算法简单,反演精度受到较大限制.现提出一种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来对晴空状况下AIRS模拟辐射值进行大气温度廓线反演的方法,并与特征向量统计法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方法与特征向量统计法反演所耗时间相当,减小了反演误差,各高度层温度反演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获得了较好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994.
杨氏(T.Young)双缝干涉实验在波动光学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中起差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计算双缝干涉光强分布的新方法-频谱法,其主要数学手段为傅里叶变换,该方法计算程序规范,原则上可以用来普遍地处理光的干涉,衍射问题。  相似文献   
995.
海洋加热尺度对热带大气垂直环流圈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6.
次地转非线性流动与锋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7.
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变化与环流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the daily data of temperature from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from 1960 to 2005, we hav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ummertime high/low temperature even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RYR) and the related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Eastern Hemisphere. Our resul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rend is observed in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in the past 50 years. And in some region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opposite scenarios are observed in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lower and upper parts of the troposphere in the years when the temperatures are higher than normal, as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years when the temperatures are lower than normal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RYR). Additionally, the anomalous circulation structure in vertical direction in both the high and lower temperature years are barotropic. It is found that the emergence and maintenance of the aforementioned anomalous circulations are related to three kinds of wave train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Further more, influences of the long wave surface radiation on the air temperature are stronger in the nighttime than that in the daytime. While both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have neg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sensible heat flux bu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latent heat flux. To some extent, the anomalous dynamic heating (cooling) caused by the vertical thermal advection as well as the diabatic heating (cooling) caused by diabatic processes can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the high (low) temperature even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RYR) in boreal summer.  相似文献   
998.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门山中段山前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释。研究发现,龙门山中段山前带垂向上具有多套滑脱层。其中深层次滑脱层位于前震旦系基底深度约(19±2)km的地方,其上发育双重构造和叠加构造楔,构造楔是龙门山中段山前带重要的构造样式之一。工区A剖面深层构造楔模型以后展破裂式叠加形成,断层产生的滑移量达45.5 km;B剖面深层构造楔模型以前展破裂式叠加形成,断层产生的滑移量约16.6 km;构造楔的形成导致上部断裂和岩层隆升并褶皱变形,A、B剖面山前地层相对川西平原最大抬升量分别为8 km和3 km。构造楔沿龙门山中段山前带走向平面上呈带状分布,具有不同的规模和几何形态;分析其形成时间较晚,可能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通过对深层叠加构造楔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定量计算,其正演运动学模型与实际剖面解释相吻合。深层叠加构造楔的形成在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有着其相应的成因机制,在所能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构造特征与成因,可以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的动力机制提供一定的约束。  相似文献   
999.
南襄盆地南部更新世孢粉组合与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林芬  关康年 《地球科学》1991,16(6):609-620
  相似文献   
1000.
北京市密云、怀柔、平谷和昌平地区太古宙岩石可划分为混合岩化表壳岩系和非层状岩系两大类岩石、地层单元。前者包括大港一沙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和四合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后者主要为TTG(A)-M-Me杂岩,它包括苇子峪、阳坡地、马圈子、对角沟门和冯家峪等杂岩。太古宙表壳岩系的原岩建造有杂砂岩+英安质、安山质火山岩及其碎屑岩+铁硅质沉积岩建造,含铁进质宕的绿岩建造和绿岩建造三类。表壳岩系区域变质作用和太古宙TTG质岩形成的时代均发生于新太古代。推测大港-抄厂表壳岩系及苇子峪TTG(A)-M-Me杂岩中的主体表壳宕系成岩时代为中太古代晚期,其它TTG-M-Me杂老中的表壳岩系成岩时代为新太古代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