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8篇
  免费   4766篇
  国内免费   2788篇
测绘学   1504篇
大气科学   2528篇
地球物理   3332篇
地质学   8267篇
海洋学   1923篇
天文学   568篇
综合类   1352篇
自然地理   1668篇
  2025年   17篇
  2024年   341篇
  2023年   431篇
  2022年   726篇
  2021年   838篇
  2020年   780篇
  2019年   847篇
  2018年   865篇
  2017年   805篇
  2016年   878篇
  2015年   783篇
  2014年   899篇
  2013年   923篇
  2012年   932篇
  2011年   993篇
  2010年   923篇
  2009年   893篇
  2008年   858篇
  2007年   831篇
  2006年   750篇
  2005年   574篇
  2004年   470篇
  2003年   460篇
  2002年   530篇
  2001年   498篇
  2000年   435篇
  1999年   458篇
  1998年   320篇
  1997年   313篇
  1996年   260篇
  1995年   237篇
  1994年   234篇
  1993年   195篇
  1992年   165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钟韵  赵蓓蕾  李寒 《地理科学》2021,41(3):437-445
基于企业微观大数据,从空间相似性的视角,运用核密度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和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对广州市6个制造行业和5个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空间协同关系展开分析,在街镇尺度下从行业层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城市内部的协同集聚.研究发现:行业集聚中心的空间布局形态显示,广州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具有空间相似性.制造...  相似文献   
182.
报道了用铋试剂Ⅱ于pH4.0沉淀分离富集,混合掩蔽剂消除部分基体干扰元素,Ar-O2气氛控制消除氰带,垂直电极交流电弧粉末发射光谱同时测定地质样品中六种贵金属的研究成果。该法精确度RSD为3.1%~9.0%。Au、Pt、Pd、Rh、Ir、Ru的目视灵敏度分别为0.025、0.025、0.005、0.005、0.03、0.02μg,实际地质样品加标准回收率在90%~108%之间。  相似文献   
183.
大学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但传统的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标准存在很多局限性,影响了辅导员的选拔与任用。依据胜任力理论和模型,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构建高校辅导员评价指标,确定知识、技能、品质、个性动机4个一级指标和一般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等18个二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项胜任力指标的权重,构建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评价模型,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4.
185.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全球意义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50  
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各类草地0~0.65m深度范围内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总面积为1.6027×10hm2的草地有机碳量达到335.1973×108tC,其中以高原草甸土和高原草原土有机碳积累量为主,两者之和达到232.36×108tC,占全国土壤有机碳量的23.44%,是全球土壤碳库的2.4%.在有机碳储量分析的基础上,按土壤碳释放的两种主要途径:土壤呼吸作用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与草地退化,对草地土壤碳排放进行了估算,揭示出青藏高原草地土壤通过呼吸每年排放的CO2达到11.7×108tC·a-1,约占中国土壤呼吸总量的2.3%,明显高于全国乃至全球平均值;近30a来,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和草地退化所释放的CO2估计约有30.23×108tC.保护青藏高原草地对于全球变化意义重大.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各类草地0~0.65m深度范围内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总面积为1.6027×10hm2的草地有机碳量达到335.1973×108tC,其中以高原草甸土和高原草原土有机碳积累量为主,两者之和达到232.36×108tC,占全国土壤有机碳量的23.44%,是全球土壤碳库的2.4%.在有机碳储量分析的基础上,按土壤碳释放的两种主要途径:土壤呼吸作用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与草地退化,对草地土壤碳排放进行了估算,揭示出青藏高原草地土壤通过呼吸每年排放的CO2达到11.7×108tC·a-1,约占中国土壤呼吸总量的2.3%,明显高于全国乃至全球平均值;近30a来,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和草地退化所释放的CO2估计约有30.23×108tC.保护青藏高原草地对于全球变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6.
Thrusting of the North Lhasa Block in the Tibetan Plateau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A huge thrust system, the North Lhasa Thrust (NLT), was discovered in the northern Lhasa block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geological mapping of the Damxung region and its vicinity, the Deqen-Lunpola traverse and the Amdo-Bam Co profile. The NLT consists of the Dongqiao-Lunpola thrust (DLT), the west Namco thrust (WNT) and the south Damxung thrust (SDT) and ductile shear zones, ophiolite slices and folds extending in a WNW direction. Major thrust faults of the NLT seem to merge into a single deep-seated detachment of the upper-crust and totally displaced southward as far as 100-120 km. Chronological analyses with 39Ar-40Ar of plagioclase and hornblende, Rb-Sr isochron of minerals and fission-tracks of apatite from mylonite within the WNT yield ages of 174-173 Ma, 109 Ma and 44 Ma, showing 3 periods of thrusting in the north Lhasa block caused by subduction of the Tethys oceanic plate and the India-Eur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87.
张咏  刘长星  杨瑜华  董汉军 《测绘科学》2010,35(2):85-87,84
二维Delaunay三角网中任意点定位的快慢是影响整个内插构网速度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各种算法还不能在定位速度和穿越路径惟一性之间达到一个有效平衡,本文从计算机实现角度出发,将三角形面积坐标、重心和点与有向线段的关系三者有机结合,构建出一种新的点定位算法。算法定位路径惟一,速度快,是一种健壮高效的最短路径定位算法。  相似文献   
188.
利用信江流域梅港水文控制站1953—2011年径流量观测资料和11个气象站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对信江流域径流量年内、年际变化的不均匀性、长期趋势、周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信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呈缓慢增大趋势,但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振荡周期明显,年际变化的主要周期为6—8 a,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周期为准22 a,在20世纪70—90年代最明显。年流量以主汛期(4—6月)为最多,春、夏季(3—8月)径流变差系数小,水量稳定,冬季变差系数大,水量不稳定。流域径流量与气候因素中的降水、蒸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人类活动中的城镇化、经济、人口等因素对径流变化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9.
根据Dobson和TOMS资料分析北京和昆明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约20年 Dobson和TOMS资料来分析北京(39.93°N,116.40°E)和昆明 (25.02°N,102.68°)两地大气臭氧总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1979-2000年间北京大气臭氧长期变化趋势是-0.642 DU/年,而昆明在1980-2000年间的趋势是-0.009 DU/年;(2)北京和昆明两地大气臭氧都有很强的季节内变化(尤其冬季更强),与季节性变化强度相当;(3)在北京和昆明,由记录较短的大气臭氧资料分析得到的长期变化趋势,与较长记录得到的结果有显著差异;(4)在北京(中纬度)和昆明(低纬度)大气臭氧都有显著的准两年振荡信号;(5)两个站点大气臭氧的年际变化主要由长期趋势项和准两年振荡信号组成;(6)Dobson仪测量得到的臭氧总量与TOMS资料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90.
The Asian monso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Seasonal variations in wind,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associated with the Asian monsoon systems affect a vast expanse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sia. Speleothem-derived summer monsoon variation in East Asia was previously found to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illennial-scale change in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 Atlantic region between 75 and 10 ka. New evidence recovered from East Asia, however, suggests that the teleconnection between summer monsoon in East Asia and temperature change in the North Atlantic region may have significantly reduced during 120 to ~ 110 ka, a period directly after the full last interglaciation and corresponding roughly to 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 5d. This reduction may be due to the low ice volume in the North Hemisphere at that time, which makes the millennial-scale change in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 Atlantic region less effective in influencing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This is important for 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paleoclimatic teleconnection between East Asia and the North Atlantic region, and for predicting monsoon-associated precipitation in East Asia under a global-warming tre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