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87篇 |
免费 | 580篇 |
国内免费 | 11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35篇 |
大气科学 | 445篇 |
地球物理 | 437篇 |
地质学 | 1898篇 |
海洋学 | 576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233篇 |
自然地理 | 3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14篇 |
2022年 | 168篇 |
2021年 | 235篇 |
2020年 | 162篇 |
2019年 | 201篇 |
2018年 | 182篇 |
2017年 | 174篇 |
2016年 | 220篇 |
2015年 | 240篇 |
2014年 | 235篇 |
2013年 | 264篇 |
2012年 | 257篇 |
2011年 | 265篇 |
2010年 | 281篇 |
2009年 | 243篇 |
2008年 | 253篇 |
2007年 | 235篇 |
2006年 | 260篇 |
2005年 | 163篇 |
2004年 | 118篇 |
2003年 | 113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2.
遥感考古在安徽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查清寿春古城以及皖南土墩墓和台形遗址的范围和分布规律,1987年和1996年分另4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遥感考古,不仅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发现了皖南西周时期古城址,获得多项重要成果,展示出遥感考古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实践,无论是对局部小区域还是对大范围的遥感考古,都取得一定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安徽特点的遥感考古工作方法,为在安徽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系统地开展遥感考古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23.
824.
本文分析了云南天文台10m射电望远镜在2lcm波段上观测到的一次尖峰辐射事件,这次事件发生在5629活动区(S16W109),它伴随了X2·9/SF耀斑及边缘耀斑环,并且有质子流量的上升和一次罕见的地磁场突然反相脉冲与之对应.我们从耀斑环的Hβ照片可以看出,在尖峰辐射发生前,原先存在的耀斑环的顶部开始变亮,而尖峰开始后环顶亮度达到极大,说明这次尖峰辐射与耀斑环顶部增亮有关,辐射很可能来自环顶.从尖峰事件的时间轮廓得到的FFT功率谱表明存在150ms的准周期脉动.按照Mclean等人的模型,即脉动是由俘获在磁通管内的电子的径向振荡引起,可以推断,这次尖峰辐射与Fermi机制激发快速电子有关,且尖峰的发生需要被俘获的电子.此外,我们将这次尖峰事件分解为几百个元耀斑爆发(EFB),并且讨论了这些EFB的性质. 相似文献
825.
分析了利用中心差分法进行GPS定速时的主要误差来源,证明了当数据采样率一定时,增加中心差分法的点数可减少微分过程中的截断误差,但同时会放大导出相位率的观测误差,得出中心差分法的最佳点数应使这两种误差之和最小的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当数据采样间隔为1s、载体平均速度和加速度为20m.s-1和0.2m.s-2时,9个点的中心差分法定速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826.
将物探电法的测点数据及测点的大地直角坐标按每条测线上测点由西向东的顺序 ,以统一编号、线号、点号、横坐标、纵坐标、测点数据为字段建成MicrosoftAccess数据库。根据制图比例尺和测点的大地直角坐标逐个计算数据库中所有测点在图纸上的坐标值 ,绘制测点位置子图 ,并在测点位置沿垂直测线方向向东移动 1/ 2测点数据注释的字符宽度 ,并以测点位置为圆心顺时针旋转 6 0°的位置绘制测点数据注释。按照上述方法 ,以MicrosoftVC + + 6 0为工具 ,利用MAPGIS 6 1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 ,编制数据处理程序 ,实现电法原始数据图的微机制图 相似文献
827.
拉脊山混杂带东段峡门地区侵入岩可进一步解体为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英云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80.7±1.9)Ma(MSWD=0.80),代表岩体侵位时代为早奥陶世。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具高硅(SiO2=59.10%~63.45%)、高铝(Al2O3=15.40%~16.19%)、富钠贫钾(Na2O/K2O=1.41~2.03)的特征,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呈轻稀土富集(ΣLREE=148.22×10-6~173.46×10-6)、重稀土亏损(ΣHREE=10.04×10-6~14.40×10-6)的右倾型曲线,显示轻微Eu负异常(δEu=0.92~0.96)。岩石明显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同时形成Ta、P、Ti均亏损的"TNT"谷,显示出弧花岗岩特征。岩石具高Sr(591.9×10-6~922.9×10-6)、低Y(12.44×10-6~18.79×10-6)和低Yb(1.24×10-6~1.90×10-6)特点,具有较高的Sr/Y(34.85~55.76)值,与典型的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结合区域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峡门早奥陶世埃达克岩源于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地幔楔诱发下地壳富含角闪岩相的基性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于俯冲、消减作用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说明该时期拉脊山洋盆在峡门地区已处于板块碰撞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828.
室内导航网络是实现室内路径规划和导航的基础。针对现有室内导航网络存在拓扑连通结构不合理、生成路径几何形态不自然等问题,本文依据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抄近路”习性及“避碰”安全需求,提出了一种符合人行走习惯的室内导航网络及其自动生成算法。该导航网络将室内可通行空间划分为普通房间和走廊,普通房间内网络映射为房间结点与门结点的直线连接;形状复杂的走廊空间则依据空间尺度和凹凸性被细分为狭窄走廊空间和开阔走廊空间,狭窄走廊空间以中轴线作为路线,开阔走廊空间则将门结点和通道口结点连接形成完全图;最后将房门结点连接到走廊路线,形成完整室内导航网络。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及其生成算法能够依据室内空间尺度对复杂通行空间进行合理分区,生成与空间特征一致的导航网络结构,使得规划生成的最短路径形态更符合人们的行走习惯。 相似文献
829.
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样式与变形序列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断裂构造的发育是不同地质历史、不同应力场条件下地壳应变的叠加。针对某一地域断裂构造的研究,理清其发育序次和不同阶段断裂系统对应的构造应力场,是了解区域大地构造性质演变的重要环节。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非常强烈,是认识中亚构造域性质的重要研究基地,同时也为断裂构造和变形序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野外实验室。通过对研究区1500个构造面理产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认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主要发育以下几组构造面理:(1)290°走向;(2)10°~20°和80~90°走向;(3)40°~45°和320°~325°走向;(4)60°~70°和340°~350°走向。通过对野外构造现象、断裂之间的交切关系、断裂与相关地层及岩体的切割关系等的综合分析,结合遥感图像解译,确立了走滑断裂是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以来主要的构造样式,并建立了相应的变形序列:(1)大约在二叠纪晚期-三叠纪,由于准噶尔与中天山汇聚末期的区域性水平运动,受到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发育最早一期北西西向(290°左右)右旋走滑断裂;(2)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产状平缓,没有发现区域性构造变形证据;(3)古近纪,主要受制于太平洋构造域,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发育北北东向(10°~20°)左旋与近东西向(80°~90°)右旋共轭走滑构造;(4)新近纪早期,受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应力场为近南北向,发育北东向(40°~45°)、北西向(320°~325°)走滑构造,新近纪晚期应力场发生了小角度顺时针旋转,构造形迹又转变为北东东向(60°~70°)和北北西向(340°~350°)。 相似文献
830.
地质调查数据主要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多样性的数据构成。由非结构化多样性数据文件组成的报告,由于技术原因,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的目录文件方式进行存储。这种存储方式导致数据的查询、统计、更新等操作不但低效,而且非常不利于检索、查询、挖掘等应用,使得数据服务能力极低。通过把Hadoop生态体系融入中国地质调查云平台架构,基于Hadoop HDFS和HBase存储架构,建立非结构化地质数据基础内容库存储组织模式,采用Lucene全文搜索引擎架和地质领域本体词库构建快速随机访问的索引文件机制,改变了多样化、碎片化的复杂地质调查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阅读、搜索和应用模式,为智能地质调查提供精确、快速服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