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172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418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网络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GNSS连续观测共同监测到了此次地震的同震位移(坐标:东向为正,北向为正),结果显示:3个站点记录到了明显的同震位移,距离震中43 km的九寨沟台站(SCJZ)在东西向的位移为-9.8±1.5 mm,在南北向的位移为3.3±0.7 mm;距离震中65 km的松潘站(SCSP)在东西向的位移为-1.8±0.7 mm,在南北向的位移为-7.7±0.6 mm;距离震中77 km的舟曲站(GSZQ)在东西向的位移为0.4±1.2 mm,在南北向的位移为3.6±0.8 mm.通过同震位移分布特征,可以推测此次地震为一次左旋走滑型事件,引起水平向同震位移大致不超过150 km范围,地震对东南侧的龙门山断裂带影响非常小,对北侧的塔藏断裂和西侧的岷江断裂处引起的同震位移为厘米级.同震位移的反演结果显示:断层面上滑动量主要集中在7 km深度,最大量值约为0.4 m,平均滑动角为-15°,利用滑动分布计算的相应矩震级为MW6.4,与地震波反演结果相当.结合同震滑动分布、同震主应变分布、余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等特征,推测此次地震破裂极值区累积的能量得到较充分释放,进一步分析得出此次地震在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处产生了一定的应力变化,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802.
针对在轨运行的GPS卫星,利用由NGA提供的WGS84框架下精密星历以及IGS提供的ITRS框架下的精密星历,采用7参数布尔沙模型,并结合不同卫星的星载原子钟的稳定性,在最小二乘准则下求取WGS84和ITRS之间的转换参数。在此基础上,为了得到较长时间尺度上转换参数的演化特性,首先采用EMD算法进行去噪,以使得数据更能反映参数变化的本质特性,然后在消除趋势项的基础上,对转换参数的时间序列进行谱分析,以探索其周期特性。利用NGA和IGS提供的2009-01-01~2012-06-30共1306d的精密星历,求取每天一组的坐标转换参数,分析其长期演化特性后发现:3个平移参数分别具有345d,690d和345d的周期项,3个旋转参数分别具有459d,172d和459d的周期项,尺度参数则不具有明显的周期项。  相似文献   
803.
甘伏平  吕勇  喻立平  陈贻祥 《地质通报》2012,31(0203):389-395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地下的地质构造,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热调查等领域所考虑的重点之一。通常氡气测量的异常一般直接与地下的构造属性相对应,但无深度信息。CSAMT虽无法确定地质属性,但在确定地下构造的位置、宽度、产状方面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在帕连和法帕进行探测的2个实例表明,组合探测分析可解决花岗岩体的侵入接触关系、背斜轴部灰岩与两翼碎屑岩的断层接触关系,查明发育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面和温泉形成的地质条件,为工程地质病害评价、地热成因分析提供详细的地下地质构造信息。  相似文献   
804.
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是天山山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为了解天山山区森林上限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环境的响应机制,运用树轮气候学方法,通过采自天山东部巴里坤山雪岭云杉林上限的树芯样本建立的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采用VS-oscilloscope模型,模拟雪岭云杉的径向生长过程并揭示了过去55 a以来该过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模拟得到的树轮宽度指数与实际树轮宽度指数相关系数为0.645(P<0.01)。两者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2)树木径向生长主要限制因子是4~5月和7~8月的土壤湿度,温度是决定树木生长季开始的主要影响因子,而温度决定的生长速率在宽窄轮的形成上并不明显。(3)模拟的树轮宽度指数与生长结束日期的相关系数是-0.413(P<0.01),说明生长季节的结束日期对树轮宽度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4)自1984年以来,随着区域气温的逐渐上升,树木生长季的长度有延长的趋势,而树木径向生长却发生衰退现象,1984年以来气温的升高可能是树木生长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研究从生理角度揭示天山东部森林上限树木径向生长过程中...  相似文献   
805.
胶东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 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矿是区内的主要矿化类型, 前人对不同矿化类型成矿条件的差异性尚缺乏深入研究。对胶东3种矿化类型的代表性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 不同矿化类型金矿床主成矿期的流体包裹体具有相似的岩相学特征, 均发育H2O-CO2(Ⅱ-g型)、富CO2(ⅢCO2型)和水溶液包裹体(Ⅰ-l型和Ⅱ-l型)4种流体包裹体, 均属于CO2-H2O-NaCl±CH4体系。不同矿化类型的流体特征也有差异, 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矿的流体包裹体以盐度和均一温度较高明显区别于其他矿化类型, 石英脉型金矿流体包裹体以直径较大、三相包裹体占比略高, 区别于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破碎带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成矿流体整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流体, 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矿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流体。对纱岭金矿床-1000~-2000 m海拔高程范围矿体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在垂深2000 m深度范围内, 成矿流体除盐度有不明显的降低趋势外, 其他特征高度一致, 说明不同深度成矿流体具有一致的性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不同矿化类型和不同深度金矿成矿流体特征的总体一致性和部分差异性指示, 胶东金矿是在统一的成矿构造-流体背景下, 不同的局部环境中短时间集中爆发成矿的。  相似文献   
806.
古地貌是控制盆地后期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研究古地貌可有效地预测富砂沉积体系的分布。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鸭西地区下沟组形态较平缓的大型鼻状构造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测井、岩心、地震等资料分析下沟组3个三级层序发育时期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及变迁,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将下沟组3个三级层序界面恢复到后期祁连山逆冲推覆构造变形前的沉积期原始空间分布状态,并分析各层序发育时期古地貌特征及演化,探讨了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空间展布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古地貌组合样式制约着不同时期层序的发育及沉积体系的展布,并提出了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的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807.
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分析对于研究区域震后形变机制和岩石圈流变学特性以及维持国际动态地球参考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有参数估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兼顾震后形变衰减特征空间相关性和整体建模的"迭代PCA参数估计方法",并利用模拟数据证实了新方法可以获取更稳健可靠的震后形变、同震形变和震间速度参数.最后,以37个新西兰GPS连续站坐标时间序列为例,利用迭代PCA方法提取了2016年11月13日Kaikoura地震共性的震后形变时间演化过程和各站点的震后形变,并定量分析了震后形变对地表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站的震后形变在时间域上以衰减常数τ为4天的对数模型持续松弛;空间域上南岛北东部和北岛最南部震后形变较大,其中,最大震后形变点为cmbl站,截至2017年6月10日NEU方向累计的震后形变分别达到107 mm,135 mm和187 mm,地表速度分别达到133.58 mm·a-1,112.05 mm·a-1和175.58 mm·a-1,仍高于稳定的震间速度.  相似文献   
808.
瑶岗仙钨矿综合物探找矿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瑶岗仙钨矿重力、航磁异常的研究,结合地面磁法、激电法成果对矿区物探异常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对矿区找矿进行了预测.通过预测区的进一步物探工作制定了验证钻孔,钻探成果不仅证明了场源体的存在,同时发现了新的矿源和矿种,成为近年来危机矿山找矿取得较大突破的矿区之一,为矿山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809.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汶川公路两旁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生命线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的加快进行。为有效防灾和减灾,本文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研究表明,区内地质灾害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在分布上,沿公路呈线性带状密集发育、类型多、分段性显著; 成因复杂的高陡岩土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 强烈的场地地震效应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为该区域地震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10.
利用综合物探方法探测地下水流通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充电法需要充电点,但对已知进口或出口的浅埋藏地下水流通道,追踪其走向,该法具有简单、直观、快速的优点.自然电位法对隐伏的地下流体表现突出,但干扰异常多,不易分辨.充电法和自然电位法均可对异常进行定性判断,但不能很好确定地下水流通道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密度电法可获得近地表较为精细的空间电性分布.对断层控制下形成的地下水流通道,宜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法.当场地受限,探测深度大,需要精细探测时,可采用跨孔电磁波透视.但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反射法、跨孔电磁波透视法不能对异常进行定性判断.结合探测实例,考虑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探测成本,对如何选择最佳的组合方法来探测地下水流通道,确定异常性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