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0篇
  免费   1696篇
  国内免费   2666篇
测绘学   1005篇
大气科学   1418篇
地球物理   1621篇
地质学   4394篇
海洋学   1358篇
天文学   231篇
综合类   664篇
自然地理   1021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461篇
  2021年   536篇
  2020年   483篇
  2019年   566篇
  2018年   466篇
  2017年   487篇
  2016年   496篇
  2015年   558篇
  2014年   472篇
  2013年   544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576篇
  2010年   572篇
  2009年   537篇
  2008年   522篇
  2007年   486篇
  2006年   489篇
  2005年   388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901.
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城市范围,获得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是监控城市发展、建立城市模拟模型的重要基础。以我国北京地区为试验区,以MODIS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实现最大似然法、神经网络方法及SVM分类技术检测北京城市范围,并比较分类精度,为进一步检测城市变化增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02.
PS-DInSAR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强  丁晓利  刘国祥 《测绘学报》2007,36(4):395-399
在充分顾及DInSAR时空基线跨度及多普勒质心频率差异3个因素对干涉相关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PS—DInSAR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算法,采用综合相关测度作为总体干涉相关性的衡量指标,给出具体的综合相关函数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借助欧洲空间局(ESA)ERS-1/2卫星从1992—2002年间飞越上海地区所获取的25幅C波段SAR影像作为源数据,开展了PS—DInSAR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实验。计算结果与分析表明,综合相关系数模型用于PS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是有效的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903.
机载激光雷达(LiDAR)强度数据在获取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因素影响的有效量化及校正对机载LiDAR强度校正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雷达方程为基础,分别采用距离、入射角及距离和入射角对LiDAR点云强度进行校正,从中提取冠层总强度和强度比值两类参数,用于估测森林叶面积指数(LAI),以期量化各影响因素强度校正对不同类型参数估测森林LAI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度经距离校正能够提高森林LAI的估测精度,而强度经数字高程模型衍生入射角校正非但没能提高估测精度,反而降低了估测精度。强度经距离和入射角综合校正虽能提高森林LAI的估测精度,但结果却低于距离单独校正的结果。与此同时,对冠层总强度参数而言,强度校正前后森林LAI估测结果的差异较为明显,而对强度比值参数而言,强度校正前后森林LAI估测结果差异不大。综上可知,不同因素强度校正对森林LAI估测的影响不同,且影响程度与所用参数变量类型密切相关。因此,在未来强度应用研究中,应根据变量参数类型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以避免不恰当校正造成的成本浪费及精度降低。  相似文献   
904.
基于2015年度国产卫星数据(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一号、02C卫星、资源三号、天绘一号等系列卫星),通过全分辨率遥感解译方式,获取黑龙江省各区域、各类型湿地资源具体分布面积,同时依据其分布情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兴安岭区域、小兴安岭区域、松嫩平原西部区域、松嫩平原东部区域、东南部山区区域、三江平原区域等6大区域湿地的生态等级进行评价分析,得出黑龙江省湿地实际生态效果评价为"良好"。草本沼泽湿地、森林和灌丛湿地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5.
本文首先对公共设施服务能力评估的应用方向和主要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具体介绍了两步移动搜索法。然后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结合教育设施的特点,以实际案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重点考虑了针对不同研究区域的合理阈值计算模型,可以更好的反映不同区域的教育设施供给变化,对未来教育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6.
江西省石竹山硅灰石矿床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的萍乐坳陷带内,是世界资源储量规模最大的硅灰石矿床。为了厘清区内成矿流体性质及进一步找矿潜力,本文根据矿物间的穿插关系和光学特征,将该矿床的石榴子石分为早(GrtⅠ)、晚(GrtⅡ)两个世代,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EMPA)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石竹山矿床中的石榴子石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石竹山硅灰石矿床石榴子石属于钙铝榴石-钙铁榴石固溶体系列,早期形成的石榴子石(GrtⅠ)Fe含量更高,且震荡环带发育,而晚期形成的石榴子石(GrtⅡ)则发育复杂环带。石榴子石GrtⅠ和GrtⅡ都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等,而Nb、Ta、Zr等高场强元素相对含量较高,U含量与∑REE成正比。GrtⅡ的∑REE较低(12.92×10-6~21.12×10-6),具有较平坦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轻微富集轻稀土元素(Ce、Pr、Nd、Sm),微弱负铕异常;GrtⅠ的∑REE相对较高(13.78×10-6~73.52×10-6),更富集轻稀土元素(Ce、Pr、Nd、Sm),呈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负铕异常明显。推测石榴子石GrtⅠ形成于相对开放、水岩比值较高、高氧逸度的酸性体系中,GrtⅡ则形成于相对封闭、水岩比值较低、高氧逸度的中酸性体系中。此外,将石榴子石的端员组分和微量元素特征与国内外不同矿种的接触交代型金属矿床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该矿床存在成Cu、Fe、Mo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907.
锶同位素已经成为全球海平面变化、造山运动、古气候和古环境等全球地质事件研究与对比的有效工具之一。本文以四川盆地东部地区早中三叠世蒸发岩的野外剖面和钻孔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测试了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石盐岩的锶同位素组成,并建立了相应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研究结果显示,碳酸盐岩的87Sr/86Sr值平均为0.707 895,硬石膏岩的87Sr/86Sr值平均为0.708 174,石盐岩的87Sr/86Sr值平均为0.708 177,同时碳酸盐岩的87Sr/86Sr值从早三叠世的0.707 413快速增加到中三叠世早期的0.708 515,而后呈现下降趋势。从总体上看,这些87Sr/86Sr值与全球早中三叠世同期的87Sr/86Sr值数据接近,说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早中三叠世钾盐的物质来源大部分为海水,并沉积于海相沉积环境,同时由于火山...  相似文献   
908.
为了探究盾构下穿施工对高铁路基U型槽结构和地层的变形影响规律,以拟建的石家庄市轨道交通4号线下穿京石高速铁路路基为工程背景,基于几何相似比配制了地层和结构模型试验材料,设计了试验监测系统,采用φ1 200 mm小型盾构机进行了盾构隧洞顶距路基管桩底不同距离的2组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距离盾构隧道拱顶距离的增大,地层沉降减小,盾构施工对地层的影响范围约为2倍洞径,显著影响区为1倍洞径;随着埋深的增大,盾构施工引起结构下方地层的沉降减小,距盾构隧道顶距离分别为0.5倍洞径和1倍洞径时沉降最大差值为10%;U型槽结构与相邻地层间产生脱空,盾尾脱出阶段发生的地层沉降占比大于74%。建议管片拼装完成后采用保水性好且有一定早期强度的注浆填充材料,以控制沉降变形,同时进行地层深孔注浆,及时充填松动地层孔隙,增加地层密实度。  相似文献   
909.
The Panzhihua mafic intrusion, which hosts a world-class Fe-Ti-V ore deposit, is in the western Emeishan region, SW China. The formation age(~260 Ma), and Sr and Nd isotopes indicate that the Panzhihua intrusion is part of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and has little crustal contamination. To assess ore genesis of the Panzhihua Fe-Ti-V ore deposit, two different models have been provided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namely silicate immiscibility and normal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Silicate...  相似文献   
910.
Despite extensive efforts to underst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Jiangnan Orogen in South China, the orogenic process and its mechanism remain a matter of dispute. Previous geodynamic studies have mostly focused on collisional orogeny, which is commonly invoked to explain the Jiangnan Orogen.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for such hypotheses to reconcile all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especially the absence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Based on the magnetotelluric data, w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