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张林  李来新  马东民  张佩 《西北地质》2022,55(1):274-283
以陕西省千阳县作为研究区,提取2000~2015年的遥感数据为基础,参照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景观指数和数学模型,分析了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模型,定量分析了千阳县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千阳县农耕面积逐年减少,转变为草地和林地,未利用土地转移为建设和水利用地;研究区在15年间的景观连通性和均匀度得到提升,景观类型分布规则化,景观多样性上升,景观优势度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5年间逐年提高(4.40%),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为主,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占总比18.25%;土地利用程度4期结果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系数的估算结果准确可靠。结果表明,千阳县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着ESV的价值走向,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32.
Satellite-based atmospheric CO2 observations have provided a great opportunity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However, thermal infrared (TIR)-base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which are useful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the transport of CO2, have not yet been studied as much as the column amount products derived from shortwave infrared data. In this study, TIR-based satellite CO2 products – from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 Tropospheric Emission Spectrometer (TES), and Thermal And Near infrared Sensor for carbon Observation – and carbon tracker mole fraction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in situ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Network for Trace gases by AIrLiner (CONTRAIL) data for different locations. The TES CO2 product showed the best agreement with CONTRAIL CO2 data resulting in R2 ~ 0.87 and root-mean-square error ~0.9.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O2 derived by TES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ge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area. Two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i.e., southeastern Japan and southeastern Australia) were examined in terms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of CO2.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O2 around southeastern Japan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winds, horizontal wind might be a major factor to control the CO2 transport around southeastern Australia. In addition, the vertical transport of CO2 also varies by region, which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anthropogenic CO2, and horizontal and omega winds. This study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the transport of CO2, both of which vary by region, using TIR-based satellite CO2 observations and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相似文献   
33.
中国南极考察队第一次去东南极格罗夫山地进行考察之前 ,为了保证考察路线选择、导航和考察任务顺利进行 ,在无任何地面实地测量数据的情况下 ,采用星上参数处理并制成了1∶ 1 0万比例尺彩色卫星影像地图。通过对卫星影像的判读 ,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貌、蓝冰和陨石分布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并勾画出可能有陨石分布的地区  相似文献   
34.
近20年的勘查实践表明,横贯中国北方的古亚洲洋造山带及其两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型铀矿床形成发育的铀成矿构造域。研究认为,古亚洲洋造山带是重要的富铀地质体,盆-山耦合机制制约下的地表水系搬运沉积作用是形成铀源供给系统的必要前提,泥岩型铀矿表现为单一铀源供给系统,而砂岩型铀矿则表现为双重铀源供给系统并且铀储层砂体本身的"再生铀源"不容忽视。在逆冲-造山间歇期或裂后热沉降时期,相对松弛和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利于沉积-成矿环境的形成,泥岩型铀矿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而砂岩型铀矿不仅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也需要成矿期具有适当掀斜作用的构造背景,有些矿床对成矿期后的构造环境还非常敏感。调查发现,当成矿期的含矿流场与沉积期的古水流体系基本一致时,铀储层砂体中层间氧化效率最高而且铀搬运通量最大,更加有利于成就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在区域古构造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下,同沉积期的古气候背景是制约铀储层砂体和成矿期层间氧化带发育方向和规模的极为重要的地质因素。同沉积期古气候不仅制约了铀储层砂体发育的结构和规模,同时更重要地制约了铀储层内部和外部还原介质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铀储层砂体的形态和结构制约了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方向和轨迹,而铀储层内部和外部的还原介质则控制着古层间氧化带推进的里程及前锋线位置,铀矿化作用则与氧化还原地球化学障有关。基于此,毗邻古亚洲洋造山带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都是沉积型铀矿勘查的主要远景区,而针对目标沉积盆地,则需要在深入剖析盆地构造格架以及区域含矿流场补-径-排关系基础上,再依据含铀岩系自身的特征(古气候背景、还原介质类型与分布空间)圈定和评价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35.
海洋结构物检测、维护和修理计算机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洋结构物检测,维护和修理计算机支持系统”的设计原理和系统特点,在数据管理与图形处理的基础上,实现了本文与图形的交互查询。系统结构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界面友好,操作简便,运行稳定,为提高IMR业务水平和IMR数据管理水平提供了可靠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36.
针对2016年12月16~21日华北黄淮及周边地区的重度霾过程开展了诊断分析,发现全球、区域大气环流异常和局地气象条件是此次重度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次过程中,受重度霾影响的面积为71×104 km2,霾持续时间达到6 d,过程最高小时细颗粒物(PM2.5)浓度超过1100 μg/m3。东大西洋/西俄罗斯和西太平洋波列(中高层)和北极涛动(近地面)均表现为显著的正位相型分布,综合调控了华北黄淮局地的环流场和气象条件,有利于霾的发生。华北、黄淮上空的异常反气旋能够有效抑制垂直运动,减弱水平风速。与之对应,近地面层为明显的弱低压区和偏南暖湿气流。从局地气象条件看,地面小风速、高湿度以及浅薄的边界层是促使本次重度霾发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