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28篇 |
免费 | 1666篇 |
国内免费 | 11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8篇 |
大气科学 | 1072篇 |
地球物理 | 1099篇 |
地质学 | 2993篇 |
海洋学 | 899篇 |
天文学 | 183篇 |
综合类 | 508篇 |
自然地理 | 75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149篇 |
2023年 | 183篇 |
2022年 | 327篇 |
2021年 | 334篇 |
2020年 | 326篇 |
2019年 | 327篇 |
2018年 | 357篇 |
2017年 | 314篇 |
2016年 | 362篇 |
2015年 | 322篇 |
2014年 | 372篇 |
2013年 | 312篇 |
2012年 | 326篇 |
2011年 | 340篇 |
2010年 | 356篇 |
2009年 | 365篇 |
2008年 | 315篇 |
2007年 | 256篇 |
2006年 | 205篇 |
2005年 | 187篇 |
2004年 | 156篇 |
2003年 | 151篇 |
2002年 | 177篇 |
2001年 | 168篇 |
2000年 | 156篇 |
1999年 | 175篇 |
1998年 | 133篇 |
1997年 | 129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延边东部五道沟岩群的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 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延边地区东部五道沟岩群黑云阳起石片岩的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获得21个单点年龄,其中包括7组谐和年龄和1组不谐和年龄.谐和年龄分别为1347.8 Ma、844.8 Ma、340.2~313.7 Ma(平均值为323±23 Ma,N=4,MSWD=0.23,置信度=0.88)、292.9~288.3 Ma(平均值=291±25 Ma,N=3,MSWD=0.031.置信度=0.86)、279.2~266.2 Ma(平均值为279±28 Ma,N=4,MSWD=0.031,置信度=0.86)、127.4~124.2 Ma(206Pb/208U年龄平均值为126.5±3.7 Ma,N=5,MSWD=0.12;置信度=O.97)、116.1~106.3 Ma(平均值为115±39 Ma,N=2,MSWD=1.2置信度=0.27),不谐和年龄的下交点年龄为(451±120)Ma、上交点年龄为(1811±400)Ma(MSWD=7.2);这一结果表明:阳起石片岩的原岩主要是来自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碎屑物,指示五道沟群的沉积成岩作用发生在石炭世(323±23 Ma),变质作用发生在晚二叠世(291±25 Ma),之后在279.2~266.2 Ma、126.5~106.3 Ma先后受两次岩浆用和蚀变作用的改造. 相似文献
33.
针对当前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中出现的科室业务衔接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就如何明确科所责权、完善机制,全面提升科所业务水平,提出了一对一业务指导、通过收(退)件登记卡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不同行政许可事项工作程序流程图等措施。 相似文献
34.
35.
长江宜昌段水系沉积物镉高值带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贡献因子和富集因子等方法对长江宜昌段水系沉积物Cd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层对宜昌段水系沉积物Cd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震旦系>二叠系>泥盆系>志留系;前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则对长江宜昌段Cd高值带的形成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利用贡献因子、富集因子和MapGIS空间分析综合研究表明,震旦系和二叠系含矿富Cd地层的风化产物是长江宜昌段Cd高值带的主要自然来源。区内锌矿、煤矿和磷矿开采过程中的尾砂、废水的堆积和排放是长江宜昌段Cd高值带的重要人为污染源。 相似文献
36.
37.
38.
J. S. Chen X. X. Sun W. Z. Gu H. B. Tan W. B. Rao H. Z. Dong X. Y. Liu Z. G. Su 《Geochemistry International》2012,50(5):455-465
Despite its extreme aridity,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s rich in groundwater.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desert, it is
characterized by coexistence of high megadunes and a great number of lakes. Deuterium and oxygen 18 isotope compositions as
well as hydrochemistry of groundwater, lake water, soil water and river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to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he origin of the ground-wa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ndwater and the lake water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but unrelated to local precipitation and the leakage of Heine River at northern slope of Qilian mountain.
δD and δ18O values of deep soil water (lower than 40 cm) and groundwater plot on the same evaporation line E11, which shows that they
have the same recharge source. The point of intersection between E11 and LMWL suggests that the groundwater originates from
the water resource which has a weighted mean value that is lighter by some 6‰ δ18O than the local precipitation in Badain Jaran Desert. 3H data of water samples shows that the groundwater in Badain Jaran Desert originates from the water recharged after the nuclear
test. The deep fault zone underground maybe the water circulation channel based on Helium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The resul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rational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ocal groundwater. 相似文献
39.
长江三峡水坝下游河道悬沙恢复和床沙补给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流域水库工程的修建,将改变坝下游原有的水沙输移过程,三峡水库蓄水作用对坝下游水沙输移的影响已初步显现。具体表现为:① 三峡水库坝下游洪水持续时间和流量被削减,下泄沙量大幅减少,沿程上输沙量虽得到一定恢复,但总量仍未超过蓄水前多年均值;② 2003-2014年d > 0.125 mm(粗)输沙量得到一定恢复,至监利站恢复程度最大,基本达到蓄水前均值,在恢复后其下游该组分泥沙冲淤特性与蓄水前一致,其中2008-2014年恢复程度弱于2003-2007年;③ 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d < 0.125 mm(细)输沙量沿程上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总量仍小于蓄水前均值;④ 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d > 0.125 mm泥沙输移量因河床补给作用,沿程上得到恢复,但补给量将不超过0.44亿t/y,主要受制于洪水持续时间及流量均值,而上游干流、河段间支流和湖泊分汇作用占次要地位,而d < 0.125 mm悬沙恢复受上游干流、区间支流和湖泊分汇及河床补给控制,因河床粗化使得床沙对细颗粒悬沙的补给作用减弱;⑤ 2003-2007年和2008-2014年两时段间宜昌至枝城、上荆江为粗细均冲,下荆江为淤粗冲细,汉口至大通河段为淤粗冲细,城陵矶至汉口河段2003-2007年为淤粗冲细,2008-2014年为粗细均冲,这一差异受控于螺山站洪水流量持续时间和量值。 相似文献
40.
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演化特征及对形成水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天然气沉淀水合物的动力学模拟计算,研究了墨西哥湾GC185区BushHill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的演化特征及对水合物沉淀的影响。渗漏早期,天然气渗漏速度大(q>18.4kg/m2-a),海底沉积以泥火山为主,渗漏天然气具有与气源天然气几乎一致的组成,形成的水合物具有最重的天然气成分。渗漏晚期,天然气渗漏速度很慢(q<0.55kg/m2-a),在海底附近没有水合物沉淀,主要以冷泉碳酸盐岩发育为主,水合物产于海底之下一定深度的沉积层中。介于二者间的渗漏中期(q:0.55~18.4kg/m2-a),海底发育水合物、自养生物群为特征,渗漏速度控制了水合物和渗漏天然气的组成及沉淀水合物的天然气比例。BushHill渗漏系统近10年的深潜重复采样显示,渗漏天然气和水合物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在时空上是多变的,相对应的渗漏速度在时间上的变化约为3倍,在空间上的变化近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