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0篇
  免费   1231篇
  国内免费   2016篇
测绘学   688篇
大气科学   663篇
地球物理   748篇
地质学   3397篇
海洋学   1153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382篇
自然地理   78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390篇
  2018年   314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290篇
  2015年   357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440篇
  2012年   483篇
  2011年   472篇
  2010年   509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423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51.
为了探索复杂滑坡轨迹结构演化及其稳定性定量分析计算的新途径,本文利用分形分维理论,分析三峡库区巴东县城附近滑坡边界轨迹的几何分形结构,并采用盒维数法分别求得巴东县城附近11个滑坡边界轨迹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个滑坡的轨迹结构具有其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结构层次越清楚,分维值越高;其中,榨房坪滑坡和黄腊石滑坡的分维值最高,分别为1.50和1.483,西壤口和谭家湾滑坡的分维值最低,分别为0.925和0.732;而黄土坡和赵树岭滑坡的分维值介于二者之间,分别为1.111和1.091。结合典型滑坡边界轨迹结构演化与滑坡稳定性关系的定性分析及前期滑坡稳定性定量计算和模拟分析,初步揭示:滑坡边界轨迹结构与稳定性是密切相关的,滑坡边界轨迹宏观扩展增值越明显,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其稳定性条件也越差,因此,分数维可作为衡量滑坡轨迹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标志;滑坡边界轨迹宏观扩展变形存在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滑坡的局部失稳就转化为整体滑动;而滑坡边界轨迹则记录了滑坡变形扩展现象和信息,因此,相对应地滑坡轨迹分形结构的分维值也应存在一个极值,在极值点滑坡体处于临滑状态;滑坡边界轨迹结构的极限分维值大致为1.4~1.5,此时滑坡接近于整体极限失稳状态,而分维值在1.1~1.3之间则表示滑坡处于整体稳定,局部存在潜在失稳状态,分维值小于1则表示滑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2.
Abstract  Abundant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MMEs) extensively distribute in granitoids in the Gangdisê giant magmatic belt, within which the Qüxü batholith is the most typical MME‐bearing pluton. Systematic sampling for granodioritic host rock,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and gabbro nearby at two locations in the Qüxü batholith, and subsequent zircon SHRIMP II U‐Pb dating have been conducted. Two sets of isotopic ages for granodioritic host rock,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and gabbro are 50.4±1.3 Ma, 51.2±1.1 Ma, 47.0±1 Ma and 49.3±1.7 Ma, 48.9±1.1 Ma, 49.9±1.7 Ma, respectively. It thus rules out the possibilities of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being refractory residues after partial melting of magma source region, or being xenoliths of country rocks or later intrusions. Therefor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hree types of rocks mentioned above likely formed in the same magmatic event, i.e., they formed by magma mixing in the Eocene (c. 50 Ma). Compositionally, granitoid host rocks incline towards acidic end member involved in magma mixing, gabbros are akin to basic end member and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are the incompletely mixed basic magma clots trapped in acidic magma. The isotopic dating also suggested that huge‐scale magma mixing in the Gangdisê belt took place 15–20 million years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the India‐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underplating of subduction‐collision‐induced basic magma at the base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Underplating and magma mixing were likely the main process of mass‐energy exchange between the mantle and the crust during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accre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the evolution of the lithosphere and related mineralization beneath the por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o the north of the collision zone.  相似文献   
153.
154.
"虚拟水"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虚拟水”是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主要是指缺水国家通过进口粮食而实现本国的水资源安全。中东和北非地区事实上已经实施了“虚拟水”战略,以保障当地的水资源安全。中国疆域辽阔,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衡性明显,通过对2000年中国各省(市)进出口粮食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国各省(市)之间已存在“虚拟水”现象,将各省(市)“虚拟水”进出口量与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中国各省(市)进出口“虚拟水”有4种表现形式,出现这些表现形式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5.
本文在对国内外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决策树分类法对大屯矿区的Landsat 8遥感图像进行分类研究。选取样本提取并分析研究区典型地类光谱特征曲线,依据光谱曲线特征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建立了土地利用分类决策树模型,通过反复试验和修正,筛选出适宜大屯矿区地物分类的决策树最优阈值,对研究区进行分类和精度评价,最后通过分类结果对研究区的水体污染状况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6.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稀土矿石中的镓,高含量的稀土元素会造成严重的质谱干扰。本文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在6 mol/L盐酸介质中吸附样品溶液中的镓后,以0.5 mol/L氯化铵水浴加热解脱30 min,镓的吸附-解脱效率超过99%,稀土元素等干扰物质基本不进入解脱液中,即在富集镓的同时实现了镓与基体元素的高效分离,降低了质谱干扰。本方法检出限低(0.022μg/g),经土壤及水系沉积物标准物质验证,镓的测定值与标准值吻合(绝对偏差为0.38%~4.70%),实际稀土矿石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4.1%~100.6%,精密度(RSD)低于4%(n=12),可应用于分析一般地质样品以及稀土矿石中的镓。  相似文献   
157.
乌拉山地区位于大青山地区西侧,变泥砂质岩石大范围出露,并有一定数量变质岩浆侵入岩存在。本文对6个变质岩浆侵入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片麻状闪长岩、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紫苏花岗岩等4个样品的锆石U-Pb数据点沿谐和线分散分布,n(~(207)Pb)/n(~(206)Pb)年龄从约2.5Ga到约1.8 Ga。变质辉长岩和眼球状石英二长岩锆石U-Pb数据点在谐和线上较集中分布,n(~(207)Pb)/n(~(206)Pb)年龄从约2.0Ga到约1.8 Ga。n(~(207)Pb)/n(~(206)Pb)年龄越小的锆石域通常显示越强烈的重结晶。结合已有研究和地球化学资料,可得出如下结论。(1)乌拉山地区存在新太古代晚期(约2.5 Ga)和古元古代中晚期(约2.0 Ga)岩浆侵入岩,后者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2)乌拉山地区遭受新太古代晚期一古元古代早期和古元古代晚期两期构造热事件叠加改造。(3)乌拉山地区部分变泥砂质岩石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大青山地区原认为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的"大青山表壳岩"很可能也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4)乌拉山地区和大青山具有类似或相同的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58.
马扎拉金锑矿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措美县东南部古堆乡,东临隆子县,南近错那县,区域上位于藏南拆离断裂(陈智梁等,1996)以北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或称特提斯喜马拉雅)褶皱造山带(许志琴等,2006)南部,属于隆子逆冲推覆断裂的前缘。自2014年开始,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作为扎西康整装勘查的主要实施单位接受了西藏雪域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在矿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现已基本查明了金锑矿体围岩蚀变和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9.
内蒙古赤峰市阿根他拉铁矿是一个可以小规模开采的铁矿与钠长石矿。铁矿所赋存的岩体为原生钠长斑岩,其可能由深部的花岗闪长岩岩浆演化而来。铁矿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黑云母/绿泥石—石英—磁铁矿阶段,为本区主要的铁矿化阶段,形成网脉状—浸染状的磁铁矿矿石。该阶段成矿岩体为斑岩、网脉状矿化、伴生矿化组合与斑岩型矿床可类比及磁铁矿的(Ca+Al+Mn)—(Ti+V)图解位于斑岩型矿床中,表明该阶段具有类似于斑岩型矿床的特征。第二阶段为绿帘石—磁铁矿/赤铁矿阶段,形成可达工业品位的团块状磁铁矿/赤铁矿矿石。该阶段类似于矽卡岩型铁矿的团块状矿石,及磁铁矿的(Ca+Al+Mn)—(Ti+V)图解位于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中,表明该阶段具有类似于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特征。将如上与钠长斑岩有关,前期表现为类似斑岩型矿床特征,后期表现为类似矽卡岩型铁矿床特征的铁矿,称为钠长斑岩型铁矿。这类铁矿应注重与绿帘石伴生的团块状铁矿的寻找。对比研究表明,钠长斑岩型铁矿明显有别于长江中下游的玢岩铁矿。  相似文献   
160.
矿床类型划分是矿床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对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上百年来,提出了多个矿床类型的划分方案,包括了矿床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推动了矿床学发展。21世纪以来又有新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矿床类型四级分类系统的建立,其为矿床学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