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4篇 |
免费 | 135篇 |
国内免费 | 1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6篇 |
大气科学 | 97篇 |
地球物理 | 166篇 |
地质学 | 368篇 |
海洋学 | 125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75篇 |
自然地理 | 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Zhang Hong-qian Xie Ming-xiao Zhang Chi Li Shao-wu Zhang Hua-qing Sun Yu-chen 《中国海洋工程》2021,35(5):759-766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 Experimental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a super-large wave flume, aiming at uncovering the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volved in the turbulent wave boundary layer of... 相似文献
892.
Hoi-Soo Jung Young-Tak Ko Sang-Bum Chi Jai-Woon Moon 《Marine Georesources & Geotechnology》2013,31(3):167-180
Abstract Seafloor morphology and ferromanganese nodule occurrence were studied using a multibeam side scan sonar (SeaBeam, 2000) and a deep-sea camera system in the Korea Deep-sea Environmental Study (KODES) area, northeast equatorial Pacific. Seafloor morphology and nodule abundance are highly variable even in this small study area. The NNE-SSW oriented hills are parallel and about 100–200 m high. Valleys are very flat-floored, while hilltops are rugged with depressions of tens of meters. Cliffs to about 100 m bound the valleys and the hills. The study are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based both on nodule occurrence and seafloor morphology, mostly G- and B-types and some M-type. G-typ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nodule abundance, ubiquitous bioturbation, and flat seafloor morphology, while B-type is characterized by irregular-shaped nodules, variable nodule abundance, occurrence of giant nodules and sediment lumps, rugged bottom morphology with depressions, and white calcareous surface sediments. Medium nodule abundance and a generally flat seafloor characterize M-type. G-type occurs mostly in the valley regions, while B-type is on the hilltop areas. M-typ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hilltop and the valley. 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Pacific plate resulted in the elongated abyssal hills and cliffs. The rugged morphology on hilltops resulted from eros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iliceous sediments on hilltops by bottom currents, outcropping of underlying calcareous sediments, and dissolution of the carbonate sediments by corrosive bottom water undersaturated with CaCO3. Sediment eroded from the hills, which is relatively young and organic-rich, is deposited in the valleys, and diagenetic metal supply to manganese nodules in the valley area is more active than on the hills. We suggest that tectonic movement ultimately constrains morphology, surface sediment facies, bottom currents and sediment redistribution, bioturbation, thickness of the sedimentary layer, and other conditions, which are all interrelated and control nodule occurrence. The best potential area for mining in the study area is the G-type valley zones with about 3–4 km width and NNW-SSE orientation. 相似文献
893.
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揭示的47~25 ka BP期间的气候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孢粉、粒度、碳酸盐含量、介形类壳体的δ18O及δ13C等多种环境代用指标,对泥河湾盆地47~25kaBP期间的古气候环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7~39kaBP期间,植被生长稀疏,降水较少,气候冷干。39~30kaBP期间,森林植被发育,入湖的粗颗粒物质增多,表明降水较多。同时介形类的大量繁殖造成碳酸盐含量的显著增高,以及介形类壳体δ18O和δ13C相对偏负,说明当时湖水的水热组合适宜,气候总体暖湿。自30kaBP开始,气候逐步恶化;25kaBP左右,井儿洼剖面沉积中断,气候转为冷干。总体而言,39~30kaBP期间,泥河湾盆地的气候暖湿,其暖湿的气候特征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的气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94.
895.
结合地理分布将中国北方高空冷涡划分为东北冷涡(120°—145°E,35°—60°N),华北冷涡(100°—130°E,30°—45°N)以及东蒙冷涡(100°—130°E,40°—55°N)三类,根据2000—2018年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日降水资料对19 a冷涡个例进行筛选对比,统计分析三类冷涡的活动规律,利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三类冷涡的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在490例高空冷涡个例中,遗漏的冷涡个例有2个,重复的个例有13个,剩下475例个例都能较好的被选出和归类,给出的三类冷涡定义较为合理。东北冷涡和东蒙冷涡在全年皆可生成,而华北冷涡在12月和2月没有发现。东北冷涡在4、5月生成最多,在3月和8月生成较少。华北冷涡在5月生成最多,冬季生成较少。东蒙冷涡在5、6、9三个月生成较多,在2、3和11月生成较少。对三类冷涡的动态合成分析表明:在结构方面,考察位势高度、温度、涡度、和等熵位涡分布,得到东北冷涡平均强度最强,东蒙冷涡次之,华北冷涡最弱;在降水方面,冷涡强度最强的时段,冷涡降水主要出现在高空急流出口区以北,对应有强的高层辐散。由于低层湿度分布以及水汽输送强度的不同,三类冷涡的降水大值中心位置有所差别,并且华北冷涡平均降水强度最大,东北冷涡次之,东蒙冷涡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96.
二氧化碳沿井筒渗漏是二氧化碳地质埋存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尤其是对于已经封堵的废弃井,由于获取井下的信息比较困难,因此评价废弃井的完整性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本文为评估二氧化碳沿废弃井渗漏提出了风险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了三个主要步骤:渗漏方案的制定,定量模拟及结果分析.所制定的渗漏方案将通过数值模拟进行定量分析及评价.本文将阐述该评价方法的第一步骤:渗漏方案的制定.该步骤为渗漏的定量模拟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方法被广泛接受并现场应用于德国某大型二氧化碳存储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项目中. 相似文献
897.
898.
全球变化与陆地系统综合集成模拟——新一代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DLEM)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社会从陆地生态系统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干扰形式改变着地气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耦合的子系统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陆地系统。如何深入理解这一系统的过程和机制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条件。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作为一种集成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但从输入数据到模型结构和过程等诸多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随着大气和地面生态观测网络的不断完善以及遥感等空间技术的不断强大,使陆地生态系统模型进一步发展和突破成为可能。新一代多因子驱动的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DynamicL and Ecosystem Model,DLEM)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旨在介绍DLEM的主体框架、输入输出变量、关键过程、主要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899.
为了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苔藓结皮中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运用稀释平板法和基于ITS-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得到的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苔藓结皮中共分离得到24株菌落形态各异的真菌,分属于11属21种,绝大多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为优势菌群,茎点霉属(Phoma)、曲霉菌属(Aspergillus)、镰刀孢菌属(Fusarium)为常见属;有些种类的真菌具有耐热及特殊产酶活性。 相似文献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