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4篇 |
免费 | 135篇 |
国内免费 | 1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6篇 |
大气科学 | 97篇 |
地球物理 | 166篇 |
地质学 | 368篇 |
海洋学 | 125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75篇 |
自然地理 | 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862.
流体相分离的深度(压力)-温度场特征及其对热液矿床定位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量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相分离作用是造成热液矿床矿质沉淀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对几种常见的成矿流体相分离深度-温度场特征进行了讨论,包括不同流体体系在不同深度、温度条件下的相分离曲线的特征,盐类及二氧化碳对流体相分离场的影响以及不同压力状态下相分离场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钨锡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实例,讨论了流体相分离深度-温度场对矿床的定位(尤其是矿床的产出部位与岩体接触带的距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63.
藏北新生代火山作用的时空演化与高原隆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藏北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确定了火山岩的岩石系列组合及其生成时序。根据岩石系列的时空演化规律将藏北新生代火山活动划分为3个构造—岩浆亚旋回,火山活动自南向北依次形成羌塘(44~24 Ma)、中昆仑—可可西里(19~7 Ma)、西昆仑—玉门(约5 Ma以来)3条火山岩亚带。各岩带分别以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构成火山活动的主体, 以碱性钾质火山活动而结束。构造—火山旋回与高原脉动隆升具有明显的耦合性,旋回间歇期与高原夷平期相对应。笔者认为这一火山作用规律是高原每次脉动隆升过程中,构造性质由挤压、增厚,向伸展滑移转化的结果,火山作用旋回受岩石圈水平挤压、增厚和深部地幔热物质沿构造薄弱带挤压上升两种作用的相互消长所制约。 相似文献
864.
贵州东部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柑气候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省东部34个站点1981-2005年逐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10℃积温、极端最低气温、≥35℃极端最高气温出现的天数、1月和7月的月平均气温、4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7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的积温和降水量以及4-10月降水量、3-5月和7-10月的日照时数共15个气候变量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确定柑气候区划指标,应用模糊聚类分析,将贵州省东部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柑气候区,其结果指出了贵州东部柑生产布局中的问题,为贵州甚至西南地区柑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65.
针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全色高分辨遥感影像,提出一种基于影像融合的变化检测算法。首先采用基于匹配点的三角网校正方法对两景影像进行几何校正,然后选用基于迭代多元变化检测(IR-MAD)的相对辐射校正方法进行辐射一致性处理,接着对经几何一致性处理、辐射一致性处理后两张影像进行显著性融合,采用Mean-Shift分割算法对融合影像进行分割,选用方向梯度直方图(HOG)特征获取影像纹理强度图,最后通过比较分割块纹理变化获得变化检测结果。以Toposys激光雷达系统搭载相机拍摄的全色影像对该算法进行了检验,并使用单一时期影像为分割对象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以融合影像为分割对象的结果远优于以单一时期影像为分割对象的变化检测结果,极大地减少了误检和漏检,在城市、郊区等地区人工地物变化监测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66.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测得的建筑物点云数据能够较清晰地表示建筑物的三维空间信息,提供高精度、高密度的建筑物表面描述。点云本身不直接显示自身所包含的特征信息,在进行局部形变提取时,需要进行点云分割工作。现有的应用于建(构)筑物的分割算法大多依赖于建(构)筑物特征设定突变阈值,当遇到复杂场景时,这些假设往往会导致错误。随着机器学习在点云处理领域的延伸,建(构)筑物点云数据边界的识别和分割有了新的实现思路。本文以某矿区工作面上方铁路桥两期三维激光扫描数据为例,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桥拱钢结构实行分割提取,在对1000万个标记桥梁点云数据进行训练后,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学习操作人员识别点云中各点的属性并进行标记,并提取两期数据中的钢结构点云;对使用神经网络分割出的桥拱钢结构点云进行分析,通过对钢结构底边线进行特征线拟合、长度提取,计算钢结构的位移及拉伸量,并结合桥拱位移、形变量分析桥梁形变。研究表明:使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标记数据进行训练可以有效识别建(构)筑物特征,并应用于建(构)筑物局部形变分析。 相似文献
867.
以太湖及洞庭湖为例,检验海洋一类水体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浓度遥感估算方法在内陆湖泊二类水体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一类水体POC反演模型并不适用于二类水体。针对二类水体建立了以近红外波段(834 nm)为因子的单波段POC反演模型以563及834 nm波段组合为因子的两种双波段反演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单波段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1.12 mg/L,平均相对误差(MAPE)为35.8%,两个双波段反演模型的RMSE分别为1.09 mg/L及1.11 mg/L,MAPE分别为37.3%及37.8%,三种模型均可用于太湖及洞庭湖水体的POC浓度遥感估算。在此基础上,以太湖为例,建立了基于静止轨道卫星海洋水色(GOCI)卫星数据的太湖POC反演模型,反演模型的MAPE为35%。利用5月13日8景GOCI影像,研究了太湖POC浓度日变化,发现POC浓度日变化存在两个阶段:上午至中午的递减阶段和中午至傍晚的递增阶段。 相似文献
868.
GIS空间分析建模构想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前GIS与模型的集成只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不同领域需要做大量的重复工作,而模型的无限重用是不可能的。实现在GIS环境中建模是增强GIS空间分析功能的必由之路。文献[1]提出的用空间分析的基本算子和对象,以某种运算逻辑积木式组合为复杂的分析模型,具有较大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69.
Actual granitoid analytical data of 767 composited samples are presented here.The data source is 6080 samples collected mainly from 750 large- to middle-sized granitoid bodies across China. Data from the composited samples,which includes that of 70 elements,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geological age—Archeozoic(Ar),Proterozoic(Pt),Eopaleozoic(Pz_1),Neopaleozoic(Pz_2),Mesozoic(Mz), and Cenozoic(Cz)—and three major compositional varieties,e.g.alkali-feldspar granite,syenogranite and adamellite.Petrochemical pa... 相似文献
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