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7年   2篇
  1927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4篇
  1924年   2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巢纪平  李耀锟 《气象学报》2010,68(2):147-152
利用一个考虑了辐射能传输的二维能量平衡气候模式,解析地分析了二氧化碳浓度改变后冰界纬度的变化,得到了冰界纬度随CO2浓度变化的关系以及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当CO2浓度由工业革命前的280×10-6增加到700×10-6时,冰界仅后退(北半球向北)几个纬度;当CO2的浓度继续增加时,冰界纬度会加速向极地退缩,直至出现全球无极冰覆盖的现象.同样地,当CO2浓度由280×10-6增加到700×10-6时,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虽然在增加,但增加的速率很小,并且增加的速率在减小,而当大于700×10-6之后,温度增加的速率会快速增大,温度将加速上升.对不同反照率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当反照率从0.1到0.32时,结果并没有显著地改变,即结果对反照率的变化并不敏感.这一计算结果表明,在目前的状态下,由CO2引起的增温作用似乎处于变化很小的准饱和状态,即目前气候不会因为CO2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变暖.较为实际的情形可能是大气温度在缓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迅速升高.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CO2的增温效应,因为根据计算结果,这个临界值大概在700×10-6左右,当CO2浓度增加到超过临界值之后,气温会剧烈上升,气候将会处在一个非常温暖的阶段.  相似文献   
52.
沙尘暴垂直输运的两相流理论Ⅱ:气柱挟卷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飞  巢纪平 《气象学报》2009,67(1):11-19
为了改进气块法对沙尘沉降问题的研究,文中利用气柱法,考虑沙尘气体与环境的交换作用以及气柱内湍流交换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均匀场中有利于沉降的条件为较大的初始沙尘浓度扰动与较小的初始温度扰动,而且温度扩散系数越大越有利于沙尘沉降,沙尘浓度扩散系数越大越不利于沙尘沉降,湍流过程在均匀场中对沙尘沉降影响不大.考虑剑更真实的环境场,得出在环境的垂直沙尘浓度梯度与温度梯度的参数域中,初始沙尘扰动越大越有利于沙尘沉降,初始温度扰动越大,越小利于沙尘沉降.同时给出4种不利于沙尘沉降的过程:(1)上升浓度变化过程;(2)下沉浓度变化过程;(3)上升温度变化过程;(4)下沉温度变化过程.根据这些过程分析参数对沙尘沉降的影响得到:温度扩散系数越大越有利沙尘沉降;沙尘浓度扩散系数越大不利十沙尘沉降;垂直温度湍流交换系数越大有利于缓降区甚至是非沉降区的上升;垂直沙尘浓度湍流交换系数越大越有利于沙尘沉降.  相似文献   
53.
中亚地区中生代以来的地貌巨变与岩石圈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9,44(3):791-810
中亚地区的地貌自中生代以来发生过两次巨变:一次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另一次是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及其西侧共存的中亚准平原的兴衰。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了全球气候和中亚环境的巨变。对此,自80年代以来开展的国际合作已经在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在解释高原隆升-气候变化-剥蚀作用的相互关系方面仍存歧见。相比之下,中亚地区中生代的地貌巨变尚属新的研究课题。人们认识到,中亚地区在中侏罗世至新近纪曾存在一个准平原,而在中国东部则存在一个中生代高原。这一中生代地貌巨变引发出许多新的思考,如:为什么这一中生代准平原能保存长达150 Ma?中国东部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消失的?这两次地貌巨变及其相关的岩石圈动力学将是“TOPO?CENTRAL?ASIA”这一国际岩石圈计划项目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54.
褚杨  陈科  林伟  严德天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9,44(3):922-930
云开地块位于华南板块南缘,经历了麻粒岩-高角闪岩相的高级变质作用,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级变质地体。研究表明,云开地块在古生代到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分别记录了早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早期和晚中生代晚期的构造影响。这些构造事件在多系统年代学图上具有很好的表现,系统地揭示了云开地块的地质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5.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 ℃?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56.
S.J.CHAO 《地质学报》1923,2(Z1):111-115
The structure of Nankou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and small folds.might faults and abundant igneous intrusions in the form of dikes and sills.Anticline of considerable magnitude extends east and west with a squenceof siliceous limestones and alternating beds of slates and quartzites forming  相似文献   
57.
正This special issue of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provides a selection of research highlights from the Climate Science for Service Partnership China(CSSP China).This pioneering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UK based researchers has broken new grou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imate science for services.By accelerating and enhancing collaborative science,CSSP China has built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services to support climate and weather resili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58.
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回顾了在新技术支持下测绘学现代发展趋势,漫谈了测绘学信息化发展方向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侧重于大地测量,兼谈对地球空间信息学的一点认识,最后为我国大地测量近期为应对数字地球挑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9.
为了检验已记录的3种裸腹溞(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短型裸腹溞(Moina brachiata)、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的系统分类,用试剂盒法分别提取3种裸腹溞的基因组DNA.利用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了3种裸腹溞的16S r DNA部分序列,并与来自Gen Bank中每个种类相似度较高的裸腹溞属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裸腹溞的平均种间相似度为88.7%,碱基中A+T含量均明显高于G+C含量.本研究的发头裸腹溞的16S r DNA序列与Gen Bank所下载的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的16S r DNA序列相似度为99%,遗传距离(K2P双参考模型)为0.5%,属种内范围;两个地区的短型裸腹溞测得的16S r DNA序列与Gen Bank下载的欧洲短型裸腹溞的16S r DNA序列序列相似度相对较低(88%~90%),遗传距离较大(13.2%~13.5%左右),已达到属内种间分化水平.基于16S r DNA构建的NJ树和贝叶斯树也支持以上结论.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发头裸腹溞可能为多刺裸腹溞,本研究用的短型裸腹溞与Gen Bank下载的欧洲短型裸腹溞已经达到种间分化的标准.由于缺乏物种形态资料和其他分子标记的对比,3种裸腹溞的分类地位还需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0.
晁春浩  李毅 《北京测绘》2010,(4):30-32,71
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家更加重视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本文通过总结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测绘的技术要求、仪器选用、制图标准和图件成果表达,论述了遗址测绘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方法和表现形式。讨论了地形测量与考古测绘在图式符号、文字说明、要素显示、尺寸标注和显示内容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