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60篇 |
免费 | 2394篇 |
国内免费 | 33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71篇 |
大气科学 | 2157篇 |
地球物理 | 2723篇 |
地质学 | 6269篇 |
海洋学 | 1524篇 |
天文学 | 462篇 |
综合类 | 1152篇 |
自然地理 | 14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4篇 |
2023年 | 313篇 |
2022年 | 645篇 |
2021年 | 797篇 |
2020年 | 648篇 |
2019年 | 694篇 |
2018年 | 777篇 |
2017年 | 670篇 |
2016年 | 762篇 |
2015年 | 733篇 |
2014年 | 762篇 |
2013年 | 851篇 |
2012年 | 781篇 |
2011年 | 752篇 |
2010年 | 793篇 |
2009年 | 763篇 |
2008年 | 712篇 |
2007年 | 651篇 |
2006年 | 538篇 |
2005年 | 427篇 |
2004年 | 337篇 |
2003年 | 285篇 |
2002年 | 264篇 |
2001年 | 282篇 |
2000年 | 280篇 |
1999年 | 332篇 |
1998年 | 303篇 |
1997年 | 288篇 |
1996年 | 253篇 |
1995年 | 190篇 |
1994年 | 175篇 |
1993年 | 163篇 |
1992年 | 138篇 |
1991年 | 96篇 |
1990年 | 68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65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9篇 |
1975年 | 7篇 |
1960年 | 5篇 |
1958年 | 14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Haiying Hu Lidong Dai Heping Li Jianjun Jiang Keshi Hui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2014,108(5):609-618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on dry polycrystalline K-feldspar were performed at 1.0 to 3.0 GPa and 873 to 1,173 K with a multi-anvil high-pressure apparatus and the Solartron-1260 Impedance/Gain Phase Analyzer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10?1 to 106 Hz. At each temperature the complex impedance displays a perfect semi-circular arc that represents the grain-interior conduction.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xponentially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slightl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however, the effect of pressure on the conductivity is less pronounced than that of temperature. The activation enthalpy decreases slightly from 0.99 to 1.02 eV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and the activation energy and activation volume for K-feldspar are 0.98 eV and 1.46?±?0.17 cm3/mol,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se Arrhenius parameters, ionic conduction is proposed to be the dominant conduction mechanism in K-feldspar at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and potassium ions are the charge carriers transporting by an interstitial mechanism.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potassium at high temperatures was calculated from our conductivity data on K-feldspar using Nernst–Einstein equa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952.
953.
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铀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岭沟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具有明显的后期热液作用的特征,矿体空间展布主要受控于绿色-灰色砂岩的过渡界面,与绿泥石化的蚀变砂岩关系密切。通过对纳岭沟铀矿床不同颜色砂岩中的绿泥石进行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依据绿泥石的成因与共生矿物的关系,识别出绿泥石主要的3种类型:填隙物型绿泥石,片状与黄铁矿共生型绿泥石以及黑云母蚀变型绿泥石;同时通过绿泥石的Fe-Si图解确定了纳岭沟铀矿床不同颜色砂岩中的绿泥石主要为铁镁绿泥石和密绿泥石。根据Al/(Fe+Mg+Al)-Mg/(Fe+Mg)的关系图解确定出不同颜色砂岩中的绿泥石具有铁镁质流体和泥质两种来源,通过绿泥石中主要阳离子与镁的关系图解和计算得出的绿泥石形成温度共同确定出绿泥石是多期次的中低温热液流体作用的产物。综合研究表明,纳岭沟铀矿床的绿泥石形成至少经历了温度稍高的还原性流体和温度稍低的氧化性流体等两个期次的流体作用,稍高温的还原性流体与成矿关系更为重要。与绿泥石形成有关的热液流体作用不仅带入了部分铀,还促进了铀的活化和运移。 相似文献
954.
955.
四川省同德石墨矿床是近年来在扬子板块西缘发现的大型中-大鳞片晶质石墨矿之一。为研究同德石墨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本文采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等方法,并开展山地取样工程、岩矿测试研究工作。研究认为:同德石墨矿产于古元古代前震旦系康定岩群冷竹关组变质岩层中,赋矿岩石为云母石英片岩。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近南北向展布。矿石矿物为石墨,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及少量铁质矿物等。矿石自然类型为云母石英片岩型,工业类型为中-大鳞片晶质石墨矿。其原岩为一套含碳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碳质主要来源为有机物。物探自然电位梯度呈正负相伴,最低电位和梯度值为零的位置往往指示了石墨矿体的顶面中心;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呈带状向深部延伸的低阻异常指示了石墨矿体的深部赋存形态。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区域变质阶段,属沉积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956.
滇西马厂箐铜钼多金属矿床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域,是一个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入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前人研究表明,马厂箐铜钼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但由于缺乏系统矿物学研究,目前对矽卡岩矿化过程和成矿效应仍不清楚,限制了对该矿床成矿过程的全面认识。因此,本文以马厂箐矿床矽卡岩型矿化中的石榴子石为研究对象,利用H-O同位素、电子探针(EPMA)以及LA-ICP-MS原位微区技术开展了同位素及成分分析,限定成矿流体来源以及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石榴子石可分为早期自形石榴子石(Grt I)和晚期他形石榴子石(Grt II)。Grt I与辉石共生,并伴有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组合,属于钙铝-钙铁榴石固溶体(And49.37~99.58Gro0~49.79);Grt II更富Fe,属钙铁榴石系列(And67.50~99.85Gro0~31.84)。两期石榴子石均富含Th、U、Nd,亏损Ba、Sr、Hf、Nb,富轻稀土。基于石榴子石矿物化学特征认为,Grt I可能是在弱酸性、氧化、低水岩比(W/R)条... 相似文献
957.
958.
硅橡胶作为特种橡胶体系的一个重要成员,以其耐高温、耐寒、耐候及电气特性等优良品质得到国防、航天航空、电子、医疗卫生等行业的青睐[1]。然而,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价格昂贵的气相白炭黑作硅橡胶的增强剂,使硅橡胶制品成本偏高,限制了硅橡胶的普及应用,阻碍了硅... 相似文献
959.
960.
位于川藏公路安久拉山南麓的门式防滚石棚洞,在路边高陡边坡滚石冲击下已严重损坏,滚石冲击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导致棚洞纵梁、顶板、梁柱连接处等应力集中部位发生破坏,且滚石冲击后大量堆积在棚顶成为永久荷载。在现场通过卷尺测得棚洞结构尺寸,使用测距仪测得棚顶堆积滚石的最大粒径D=1 m,滚石的最大下落高度H=20 m。为解决门式棚洞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在棚顶设置凹槽并在槽内铺设厚度为10~70 cm、向外坡度为6°的橡胶垫层对原结构进行改造。借助LS-DYNA动力有限元软件按实际尺寸分别建立改进前后的棚洞有限元模型,并模拟改进前后棚洞在滚石冲击最不利工况(H=20 m,D=1 m)下棚洞结构的动力响应,通过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来验证改进后棚洞的受力性能,研究结果发现:改进后的棚洞相对于原棚洞,最大等效应力减小72%、棚顶最大挠度减小45%、落石冲击力减小62%、滚石堆积在棚洞顶板的概率显著降低,说明在棚顶设置起坡橡胶垫层的措施可有效解决目前门式棚洞存在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