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8篇
  免费   1128篇
  国内免费   1181篇
测绘学   423篇
大气科学   851篇
地球物理   1399篇
地质学   2731篇
海洋学   639篇
天文学   306篇
综合类   407篇
自然地理   61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306篇
  2017年   273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332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40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92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41.
对西安市电子二路(XZ)和长安区郭杜镇(XCA)两个样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两年的大气降尘进行详细系统环境磁学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大气降尘中磁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主要的磁性矿物为多畴和假单畴的低矫顽力亚铁磁性矿物,并伴有少量的赤铁矿等高矫顽力的硬磁性矿物,磁畴主要由粗颗粒的MD(多畴)和PSD(准单畴)组成。XZ样点大气降尘的磁性浓度和磁性矿物的粒径大于XCA样点,表明城市不同功能区污染源类型存在差异。西安市大气降尘磁性矿物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的特征,5-8月(夏季)磁性矿物的浓度明显较低,10月到次年的1月(冬季)是磁性矿物浓度最大的时期,这主要与采暖期排放源的变化有关,另外,西安市特殊的地形和气象因素对大气粉尘的扩散产生重要的影响,导致冬季粉尘的富集。  相似文献   
942.
本文进行了探地雷达在福建漳浦六鳌半岛海岸抛物线沙丘沉积构造探测中的初步应用。结果表明:(1)被探测海岸沙丘的粒度、含水量等理化性质,不同的天线频率,室内数字滤波、增益调适等图像处理环节,均会对探地雷达的探测结果产生影响。(2)本次探测结果以及人工砂坑剖面表明探地雷达是探测海岸沙丘沉积构造的良好手段。(3)通过判读探地雷达图像显示的沉积构造序列组合特点,并根据最近数十年研究区海岸环境演变初步调查结果,认为所探测海岸抛物线沙丘的发育过程,经历了早期海滩脊出露海面、继而发育植被和抛物线沙丘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943.
基于单程波偏移算子的地表相关多次波成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中,多次反射波被视为噪声并从地震数据中去除,以免在之后的地震资料解释中造成误解.而事实上,多次波也是地震信号,是照明波场的一部分,能够对地下构造成像的精度做出贡献.本文分析了多次波在传统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中产生构造假象的机制和表现,为实现基于单程波偏移算子的多次波成像,修改了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的边界条件,即将输入的震源波场用包含多次波的记录来替代,输入的记录波场用预测出的表层相关多次波来替代,实现了基于单程波偏移算子的地表相关多次波成像,并从理论上给出了其成像依据.通过基于二范式最小能量差原则求取的匹配因子,将多次波成像结果与一次波成像结果进行匹配叠加,应用多次波成像来弥补一次波成像的不足.简单模型验证了基于单程波偏移算子的多次波成像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对Sigsbee2B模型进行了一次波与多次波联合成像试算,盐边界高陡构造成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44.
Magnetic resonance sounding (MR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 in hydrogeophysics because it allows for estimations of essential hydraulic properties such as porosity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 resistivity model is required for magnetic resonance sounding modelling and inversion. Therefore, joint interpretation or inversion is favourable to reduce the ambiguities that arise in separate magnetic resonance sounding and vertical electrical sounding (VES) inversions. A new method is suggested for the joint invers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sounding and vertical electrical sounding data. A one‐dimensional blocky model with varying layer thicknesses is used for the subsurface discretization. Instead of conventional derivative‐based inversion schemes that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initial models, a glob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scheme (a genetic algorithm [GA] in this case) is preferred to examine a set of possible solutions in a predefined search space. Multi‐objective joint optimization avoids the domination of one objective over the other without applying a weighting scheme. The outcome is a group of non‐dominated optimal solutions referred to as the Pareto‐optimal set. Tests conducted using synthetic data show that the multi‐objective joint optimization approximates the joint model parameters within the experimental error level and illustrates the range of trade‐off solutions, which is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sistency and conflicts between two models and objectives. Overall, the Levenberg‐Marquardt inversion of field data measured during a survey on a North Sea island presents similar solutions. However, the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method present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exploring the search space by producing a set of non‐dominated solutions. Borehole data were used to provide a verification of the inversion outcomes and indicate that the suggested genetic algorithm method is complementary for derivative‐based inversions.  相似文献   
945.
The distribution and bioaccumulation features of PCBs, DDTs, and HCH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sediments and Manila clams collected from along the Mid-Western coast of Korea. The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of ΣPCBs, ΣDDTs and ΣHCHs were 1.08–3.5, 0.12–0.35 and 0.090–0.30 ng g1 dw in sediment, and 33–390, 7.4–46 and 6.3–27 ng g1 lipid in Manila clam, respectively. Their levels were found to be relatively lower than those of other contaminated areas and the consumption of Manila clam from these areas seems to be safe for human health according to calculated lifetime cancer risk and hazard indices. The ΣPCBs and ΣDDTs concentrations in sedim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to those in clams.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BSAF in clams and Kow for each PCB congeners and DDT metabolites.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at the PCBs and DDTs levels, which are highly hydrophobic chemicals, in clam reflect the sediment pollution through bio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946.
潘常周  靳平  徐雄  王红春  徐恒垒 《地震学报》2014,36(6):1131-1140
基于信号包络线相似性, 本文提出了特定场地地下爆炸的识别方法, 并将其用于一个特定场地地震事件分析, 以评估该方法对特定场地爆炸事件的识别效果. 结果表明, 在误警率约为6.3%的情况下, 事件间距小于15 km的爆炸事件漏检率约为0.5%, 事件间距在15—30 km范围内的爆炸事件漏检率约为5.0%. 与波形互相关方法相比, 本文方法大幅扩大了有效识别特定场地爆炸事件的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947.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是城市活断层探测工程中的重要部分。浅层地震勘探数据库记录测点位置、测线分布图、断点位置等详细信息。本文以宁夏石嘴山市活动断层探测为例,重点介绍了针对石嘴山市内四条隐伏断裂所布设的33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数据库建设的数据库模型、技术方法、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为城市活断层探测中基于 ArcGIS等平台系统建立浅层地震勘探数据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48.
宋金  周龙泉 《中国地震》2014,30(2):168-177
计算了2008 年以来于田地区4 次MS5. 5 以上地震产生的同震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场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应力触发效应、4 次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关系及其对周边主要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 年MS5. 5、2014 年MS7. 3 地震均处于之前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区,增加值分别为0. 004、0. 021MPa,说明这两次地震明显受到之前强震触发作用的影响;而2012 年MS6. 2 地震位于之前地震产生的应力影区内,对其发生有延缓作用。此次MS7. 3 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场图像与目前余震空间分布特征较为吻合;但主震破裂面上部分应力增强区几乎没有余震发生,这些地区未来存在发生强余震的可能。距此次震中最近的贡嘎错断裂中段上不同断层段库仑应力扰动值变化很大,计算结果可能会受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一定影响,依然存在较强的地震危险性。此外,贡嘎错断裂东北段、普鲁断裂中西段及龙木错-邦达错断裂带西段受2008 年以来地震的累积库仑应力增加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其应力扰动最大值均超过0. 002MPa,同样存在一定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49.
利用CAP 方法快速计算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是反应区域应力场的重要参数,充分利用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将有助于获得更高精度的区域应力场分布。本文以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下关虚拟测震台网为例,介绍了利用虚拟台网产出数据,采用CAP 方法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计算云南地区2013 年2 月~ 2014 年2 月间MS≥3. 0 的64 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①本文给出的方法为一种半自动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地震速报结果之后45 分钟之内给出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影响震源机制解快速产出的主要因素是格林函数库的建立和编程实现标注P 波到时的全自动化;②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以走滑为主,但在香格里拉和洱源地区有少量正断层地震存在,位于研究区域内中小地震P 轴主应力方向在川滇菱形块体南部以北北西-南南东为主,而在印支板块则主要以北北东-南南西为主。  相似文献   
950.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省“十五”期间建成的46 个宽频带地震台2007 年7 月~ 2008 年7 月间记录的6 级以上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各台站下方的P 波接收函数,并据此计算和分析了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情况和泊松比的分布特征。得到的较前更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总体呈现“北深南浅”的特征,最北部的中甸台地壳厚度是53. 5km,而最南端的勐腊台仅为31. 7km。红河断裂的边界作用较为明显,断裂以东的地壳厚度较大,以西的则较小;断裂西侧的地壳厚度变化较为舒缓,东侧则变化剧烈,且自东南向西北厚度逐渐加深。在川滇菱形块体及周围存在2 个上地幔隆起,一个隆起的中心轴在楚雄-元谋一带,另一个隆起的中心轴在东川附近。从泊松比的分布情况来看,研究区内泊松比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自南向北存在较大差异,北部的中甸台处达到最大0. 289,而南部的景谷台处仅为0. 146,与地壳厚度“北深南浅”的趋势基本相一致。泊松比在滇东块体内较低,在滇中块体内较高;北纬24°以北地区泊松比显然比以南地区要高。总的分布状态为:川滇菱形块体周围的泊松比属于中-高值(0. 26≤σ≤0. 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