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4篇 |
免费 | 177篇 |
国内免费 | 2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6篇 |
大气科学 | 97篇 |
地球物理 | 149篇 |
地质学 | 589篇 |
海洋学 | 129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67篇 |
自然地理 | 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64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72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84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2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31.
Diurnal Vari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in 2008-201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Diurnal vari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TC) rainfall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s morphing technique (CMORPH) products obtained from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From January 2008 to October 2010, 72 TCs and 389 TC rainfall days were reported by 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s (JTWC) best-track record. The TC rain rate was partitioned using the Objective Synoptic Analysis Technique (OSAT) and interpolated into Local Standard Time (LST). Harmonic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precipitation. Obvious diurnal cycles were seen in approximately 70% of the TC rainfall days. The harmonic amplitude and phase of the mean TC rainfall rate vary with TC intensity, life stage, seas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the basis of intensity, tropical depressions (TDs) exhibit the highest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amplitude (PVA), at approximately 30%, while super typhoons (STs) contain the lowest PVA, at less than 22%. On the basis of lifetime stage, the PVA in the decaying stage (more than 37%)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developing (less than 20%) and sustaining (28%) stages. On the basis of location, the PVA of more than 35% (less than 18%) is the highest (lowest) over the high-latitude oceanic areas (the eastern ocean of the Philippine Islands). In addition, a sub-diurnal cycle of TC rainfall occurs over the high-latitude oceans. On the basis of season, the diurnal variation is more pronounced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 at approximately 30% and 32%, respectively, and is weaker in spring and autumn, at approximately 22% and 24%,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32.
基于通用陆面模型(CoLM)和确定性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发展了一个考虑模型次网格变异性的MODIS雪盖同化方案,提高雪深模拟的估计精度。利用北疆阿勒泰地区5个气象站点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逐日雪深观测数据对同化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同化方案不需要对MODIS雪盖观测数据进行扰动,能明显提高雪深模拟的精度。另外,雪深同化结果与地面观测雪深具有一致的时间变化趋势,能准确地反映积雪深度在各个不同时段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3.
安徽贵池地区铜、铁、金、银、钼、硫等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成为新的找矿热点区域之一。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贵池地区地质、岩浆岩与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关系研究成果,并总结该区主要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属性及成矿规律,发现该区大多数铜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岩体以花岗闪长(斑/玢)岩为主,成岩年龄集中在135~145/150 Ma,高Sr、低Y,轻稀土元素富集,大多数岩体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该区总体为由早期的埃达克(质)岩浅成侵入演变为晚期的A型花岗岩侵入,埃达克(质)岩对该区金银多金属成矿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上述认识对拓展该区找矿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4.
五大危机事件对美国出入境旅游的影响——基于本底线模型的高分辨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新阐述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及危机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依据1996年1月-2009年11月客流量统计值,采用月指数分解模型与本底线距平方法,分析了五大危机事件对美国出入境旅游的影响.结果显示:①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来自日韩及港台的入境游客显著减少,对美国入境旅游影响期16个月,累计损失游客221.7万人次,旅游收入累计损失76.45亿美元;②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入境旅游影响持续26个月,累计损失游客1178.2万人次,出境旅游影响持续15个月,累计损失游客526.8万人次:旅游收入和旅游花费累计损失218.41亿美元和134.20亿美元;③2003年SARS危机与9.11事件相连,对入境旅游影响期12个月,损失游客773.6万人次,出境旅游影响期10个月,损失游客214.8万人次;旅游收入和旅游花费累计减少146.34亿美元和80.31亿美元;④2004-2006年间受到6次飓风灾害的影响,每次飓风对入境旅游影响期2~3个月,累计损失游客234万人次;出境旅游影响期2~3个月,累计损失游客106.8万人次.⑤2008年金融海啸对出境旅游的影响大于入境旅游,截至2009年11月,累计损失入境游客721.6万人次,出境游客463.9万人次;旅游收入损失168.66亿美元,旅游花费减少165.47亿美元.最后,本文还从事件性质、发生源地、影响机制和波形特征等方面,对五大危机事件的影响进行了横向比较,为清晰认识旅游危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5.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 其中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凹陷南部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在早白垩世大磨拐河期-伊敏期早期、伊敏期末期分别经历了北西 南东向、近东西向两次较长时间的挤压作用,使伸展断陷中的部分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在研究区形成了新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以及叠瓦构造和双重构造、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等。由于挤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不同及隆升速率与同构造生长地层沉积速率的比值在空间上的差异,同挤压地层层序在不同构造部位也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其构造特征与造山带十分相似。乌尔逊-贝尔凹陷中两次挤压构造的发现,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在早白垩世并非一直处于伸展减薄状态,而是在上述两次挤压时期地壳处于叠置增厚的特点,在空间上形成挤压坳陷型盆地和陆内(板内)造山带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36.
记述了自贡地区的和平永川龙(和平中华盗龙)(Yangchuanosaurus(Sinraptor)hepingensis)ZDM 0024存在一断裂后愈合的肩胛骨,这是中国兽脚类病理学的首次详细记录。该肩胛骨有骨皮质不连续、成角畸形、骨痂形成,符合骨折后愈合的表现,而且从其病理特征看,病理性骨折的可能性很小,直接暴力所致骨折的可能性极大。还分析了同时期动物群中可能存在暴力施加者,拥有尾锤的合川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可能性最大,这为和平永川龙的骨折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7.
综合分析EISCAT雷达与卫星当地测量数据,并利用磁层磁场模式对磁力线进行追踪,研究了发生在极光椭圆朝极盖边界附近电离层中,一例反常的背离太阳流动的强等离子体对流事件,及相关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结果表明,磁暴期间IMFBz指向南时观测到这一反常高速对流,及其相应的等离子体性态特征,很可能是向阳侧磁层顶磁重联过程在电离层中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8.
以某采煤沉陷区内的典型输电铁塔及其复合防护板基础工程为背景,考虑地基-基础-上部铁塔结构的共同作用,对不同板厚复合防护板基础的抗采动变形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引入"保护作用"的概念,对独立基础和复合防护板基础的抗变形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设置复合防护板后,与独立基础相比,可明显减少铁塔支座的水平位移及上部结构的应力,支座位移与结构应力随着复合大板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其减小的幅度随着板厚的增大而趋缓,当板厚达到一定数值以后几乎不再减小。提出的复合防护板的厚度可取铁塔基础长向根开的1/45~1/35的建议,以供采煤沉陷区内复合防护板基础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9.
理论研究与高空探测结果表明,地磁层的边界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将发生形变,形成一个水滴式的界面。本文讨论了带电粒子在这样一个磁层內的运动,以及它与某些非轴对称的空间物理相关现象的关系。由于带电粒子在形变后的地磁場內的运动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我们只讨论这些粒子的迴旋中心在整个漂移运动中所在的卢等于常数的漂移曲面。计算结果表明,磁层內捕获区的立体图形相对于磁轴来说是非轴对称的,向阳面此背阳面大,这个结果与人造卫星的採测结果以及极光日变化的资料是很接近的。与此同时,我们还统计了1957与1958年高纬度区31个地磁台在平靜时每天的平均日变化。所有上述结果表明,在磁层內的上述相关现象都是非轴对称的。 相似文献
140.
基于弹性波在非饱和多孔介质与单相弹性介质中的传播理论,考虑在非饱和土地基中设置一定厚度的复合多层波阻板(复合多层波阻板以3层为例),利用Helmholtz矢量分解定理,推导了非饱和土地基中S波通过复合多层波阻板的透射、反射振幅比的解析解。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层间波阻板剪切模量和密度等物理力学参数对非饱和土地基中S波通过复合多层波阻板时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合多层波阻板中层间波阻板材料的剪切模量和密度对透反射系数影响显著。复合多层波阻板是一种有效的隔振屏障,严格控制层间波阻板的剪切模量和密度可以获得最佳隔振效果,这为复合多层波阻板在地基振动控制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