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36篇 |
地球物理 | 1篇 |
地质学 | 12篇 |
海洋学 | 1篇 |
自然地理 | 3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大气涛动对全球低层大气环流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人们通常用海平面气压场的状况来反映低层大气环流的状态,而全球海平面气压场的变化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大气涛动的形式,即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南方涛动和南极涛动。这四个大气涛动控制的区域范围大体覆盖了全球,能解释全球低层大气环流方差的38.6%(6-8月)到45.9%(12-2月)。而各个涛动的独立贡献有显著的区域性,仅仅用四个大气涛动不能完整代表低层大气环流的结构。对于东亚、北美大陆等地的气候, 相似文献
23.
利用1979-2002年194个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日降水频次的周内变化,发现降水频次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表现为周末降水频次的增加以及周中降水频次的减少,极小频次出现在星期三。其中小雨频次的周末效应表现更为突出。造成降水周末效应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溶胶浓度的周循环有关。夏季周中气溶胶浓度的增加不利于暖云降水,反之,周末气溶胶浓度的下降则导致了周末降水频次的相对偏高。 相似文献
24.
25.
近百年来的ENSO事件及其强度 总被引:145,自引:8,他引:145
利用Nino3区、NinoC区海表温度序列及两个SOI序列,同时考虑SST和SOI建立了1867~1998年季分辨率的ENSO指数序列。根据ENSO指数序列,并参考Wright的SOI指数及其它资料。确认了1867~1998年ENSO事件,共确定出32次暖事件(正SST、负SOI)及32次冷事件(负SST、正SOI)。对每次事件的强度分强、中、弱三等进行了评估。虽然1982/1983年暖事件的峰值最高,但从整个事件的平均强度来看,1997/1998年的暖事件则是130多年来最强的一次。近20年是暖事件的多发期。 相似文献
26.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75,自引:3,他引:75
北极涛动 (AO) 是北半球冬季热带外行星尺度大气环流最重要的一个模态,对北半球及区域气候有重要影响。利用中国近50年和近百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当AO指数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同时降水也偏多。AO和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有不同的特征, 在年际尺度上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气温的影响要远强于AO,而AO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则比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要显著。这种关系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对流层低层和中高层环流形势在AO不同位相时的变化得到进一步验证。这说明AO对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影响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在年代际尺度上,AO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显著的影响。AO和西伯利亚高压一起能解释近百年来我国冬季温度和降水方差的35% 和11%。 相似文献
27.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1 分析方法 195 1年之前中国的降水量观测记录残缺不全 ,而且主要限于东部地区 ,因此对近百年的全国降水量的变化还没有系统的了解。 2 0 0 0年王绍武等[1]建立了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季降水量序列。这个序列包括中国东部均匀分布的 35个站 (站点位置见图 1中星号 ) ,时间自 1880年到 1999年 ,但是时间分辨率只达到季。因为所有的缺测都是用史料插补的 ,而史料的精度有限 ,不可能重建月的降水量。不过 ,35个站的降水量序列对中国还是有相当好的代表性。根据 195 1~ 1990年资料 ,35个站平均年降水量与 165个站 (大陆内 160个站加台湾地… 相似文献
28.
29.
利用西太平洋地区8个珊瑚代用资料序列重建了1644年以来3~7月平均西太平洋暖池区平均海表温度(SST).统计分析表明高通滤波后的高频重建和原始值重建结果都有较高的可靠性.近360年来暖池SST存在明显长期趋势变化:1644~1825 AD有显著上升趋势(+0.04℃/100a),1826-1885AD呈显著下降(-0.24℃/100a),1886~2006 AD有强烈上升趋势(+0.28℃/100a),其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达N+0.67℃/100a,是过去360多年中最强的.暖池SST突出的周期包括年际尺度的~2.1,~2.3,~2.9,~3.6,~3.8a周期以及80.7a的低频周期.暖池SST与我国黄淮流域夏季降水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重建时段(1880~1949 AD)SST与区域平均夏季降水量相关系数达到-0.44,与观测时段(1950~2005 AD)二者的相关(-0.46)接近.这种关系在近360年来的旱涝等级中也是显著的,1644~1949 AD区域平均旱涝等级与重建SST相关系数为-0.20,在年代际尺度上二者关系更为明显,低通滤波后的相关系数为-0.42.这说明近360多年来当暖池SST偏高(低)时,黄淮流域降水易偏少(多).长时间序列的暖池SST重建结果,对分析历史时期我国东部旱涝气候变化机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30.
大量研究利用PathfinderAVHRR NDVI资料分析植被状况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许多分析指出Pathfinder资料包含误差 ,并分析这些资料误差对大尺度NDVI 气温耦合关系检测结果的影响。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 (SVD) ,通过比较不同NDVI资料误差情况下北半球春季NDVI对气温变化响应的时空特征的差异 ,对资料误差造成的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判断。考虑了 4种误差形式 ,分别是不同强度的连续误差、不连续误差、强火山喷发造成的误差及趋势误差。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SVD分析大尺度的NDVI 气温耦合特征时 ,允许的NDVI资料误差的最大上限阈值大致在 0 5σ左右。PathfinderAVHRR NDVI原始资料包含的误差很可能低于此阈值 ,得到的分析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此外 ,在不知道NDVI原始资料误差的情况下进行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检测时 ,可以借鉴此方法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检查和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