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6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41.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field observations and satellite remotely sensed images(Landsat TM/ETM and CBERS), changes in Huanghe (Yellow) River estuary since 1996 when artificial Chahe distributary was built up were studied, mainly including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river, tides, tidal currents, suspended sediment diffusion, coastline changes and seabed development. During following six and half years (up to the end of 2002),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s into the river mouth declined dramatical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routing, abundant sediment loads from the river filled up nearshore shallow water areas so that the newborn delta prograded quickly. With rapid decrease of sediment loads transported to the estuary, the delta retrograded. In 1997, subaerial tip of the abandoned delta receded 1.5km; its annual mean recession rate was about 150 m in following years. In addition, marine dynamic condition near the artificial outlet had also changed.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ocean and river flow, most of incoming sediment loads deposit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outlet. Seabed erosion occurred at the subaqueous delta front. Between 1999 and 2002, erosion thickness averaged at 0.3 m in the subaqueous delta of 585.5 km2.  相似文献   
42.
陈斌  黄海军 《海洋通报》2014,33(4):436-443
根据2007年冬季莱州湾西南岸海域沉积物和悬浮泥沙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底表层沉积物与悬浮泥沙的关系,并结合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探讨了该海域泥沙的输运及沉积特征,对海域的泥沙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含沙量总体表现出近岸含沙量低,远岸含沙量高,底层含沙量高于表层含沙量,且北部含沙量高于南部的分布特点;底床沉积物呈现带状分布特征,在水动力条件的作用下,粒径由岸向海逐渐变细。结合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淄脉沟以北海域泥沙主要来自于黄河入海泥沙,淄脉沟以南海域受黄河入海泥沙影响较小,主要源于近岸浅滩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搬运。  相似文献   
43.
南黄海辐射沙洲邻近海域表层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樊辉  黄海军 《地理科学》2011,31(2):159-165
利用2003年春、秋季南黄海辐射沙洲邻近海域水体表观光谱测量与同步水体取样数据,分析该海域不同季节表层水体遥感反射率光谱响应特性。结合常用水色传感器波段光谱响应模拟,建立春、秋季表层水体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SM)与悬浮泥沙浓度(SSC)的最适单波段、双波段(波段比值)和3波段统计反演模式。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水体上述3类算法的最优波段均不相同,欲寻求适合所有季节水体的统一反演算法,仅能选择次优波段。通过比较,3种不同反演模式中三波段模式更适于反演近岸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  相似文献   
44.
基于RS 和GIS 的近代黄河三角洲滩涂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携带泥沙入海不断淤积而形成丰富的滩涂是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掌握滩涂的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对合理开发滩涂, 加强滩涂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选取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1989 年和2000 年landsat TM/ETM+影像, 利用基于专家知识的监督、目视判读分类方法, 提取了两个时期内不同行政区域和不同自然岸段的黄河三角洲滩涂信息。通过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矩阵分析了滩涂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得出1989~2000 年间, 黄河三角洲中潮位滩涂主要向林草地(15.9%)、海域(12%)、其他用地(7%, 含已围待用地)和养殖、盐田用地(6.3%)等土地利用类型转化; 同时又有36.5%的海域、6.5%的水域和2.5%的林草地转化为滩涂; 而总体上滩涂面积呈减少趋势, 减少面积为246.42 km2。海洋动力作用、黄河断流、人类活动是致使滩涂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
悬浮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不仅体现了悬浮颗粒态物质的存在状态,而且可以指示水动力及再悬浮作用的过程和强度,因此研究悬浮泥沙粒径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ie理论建立悬浮泥沙平均粒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悬浮泥沙后向散射系数与其平均粒径的三次方线性关系明显,4个波段(412nm、443nm、555nm、667nm)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均在0.93以上,拟合误差最小值为16.6322%(412nm),最大值为20.3143%(667nm)。利用QAA算法从MODIS影像上反演研究区域悬浮泥沙后向散射系数,并结合反演的悬浮泥沙浓度推算研究区域表层悬浮泥沙的平均粒径。对比发现,近岸高悬浮泥沙区域的反演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相关研究可以为深入开展陆海相互作用、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和海洋参与全球碳循环等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6.
全新世大暖期的海平面上升对全球海陆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建这一时期的古海岸线对研究古海岸环境演化及预测未来海岸线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沿海低洼地带.本文以渤海西南沿岸为典型区域,收集具有完整测年的6ka B.P.左右的51个钻孔埋深数据,内插得到区域沉积层厚度图;再对已有文献中的钻孔高程数据重新订正,根据构造分区拟合出不同区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最后结合区域陆地现代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已有的古海岸线重建模型,构建了6ka B.P.的DEM,进一步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及构造运动作用在海岸线变迁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期,渤海西南岸陆地面积减少了2.08× 104km2,0m等高线深入内陆最远达约129km,在构造抬升或稳定区域,到达现在海岸6m高程附近,而快速下沉区则可达到8~10m等高线附近.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自菜州湾东岸向渤海湾西南岸逐渐降低,最高在现代海平面以上4m多,最低处略高于现代海平面,受构造升降作用影响明显.基于雷达剖面进一步估算,全球海平面变化在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量为上升1.52m,构造作用的影响为,莱州湾东岸3m,莱州湾南岸0.37m,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0.36m,渤海湾西南岸-0.70m.  相似文献   
47.
江苏北部(下称苏北)岸外辐射沙洲形态特殊,面积广大,是我国唯一、世界罕见的沉积动力地貌特征类型区。开展该区的调査和研究对苏北海岸带开发和海洋沉积动力学理论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大量海洋水文、泥沙、海底地形和地貌调查研究,对苏北海岸的成因和岸外沙洲的演变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王文清等,1982)。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和1958-1993年苏北海岸带调査资料、卫星照片等的对比分析,以及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的诊断,指出水动力是苏北海岸和岸外沙洲形成和演变的主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48.
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影像进行大气校正等处理后,引入地学知识构建决策树,运用决策树法对1989年及2000年Landsat TM/ETM影像进行分类,得到这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图,然后对这两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变化矩阵。1989~2000年胶州湾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表现为:城镇等建成地、养殖及盐田用地、城镇的建设裸地或待建地等迅速扩增,而耕地、内陆滩涂迅速减少,海域减少,林、草地变化不大;耕地主要向城镇等建成地、养殖及盐田用地转化,海域向养殖及盐田用地、城镇建成地转化。十余年间,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城市"三废"增加,陆源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大量排放入海,引起胶州湾海水水质恶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增加,浮游生物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赤潮频发。  相似文献   
49.
以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为研究区,利用NOAA/AVHRR热红外影像,通过分析1999年Central Mexico 7.0级地震、1999年Oaxaco 7.5级地震和2003年Colima 7.6级地震3次地震期间与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对应的海表面上方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变化,研究了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与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分布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对应的海表面上方,临震前频繁出现孤立的、带状的、强度较大的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该研究结果表明,同次和多次地震临震前,该地区频繁出现孤立、带状、强度较大的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可能与海底蕴藏着天然气水合物藏有关.  相似文献   
50.
Multipl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storm surge at four beach sections,Sediment samples were analyzed and numerically simulat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of becach reaction to storm surge an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diment sources in this area do not increase in amount;the beach is basically stable in normal weather.While in gale weather,sediment from Yellow River and the eroded matters from the bank becomes a part of the sediment sources.The northem beach of Xiaoqing estuary is eroded seriously, while the southern beach is overall stable,Thw tidal creeks changed from the northern beach are transported greatly sea-ward and the inshore sediment becomes sandy,while that of the southem beach becomes silty,The sand transporting capability is almost 100 times of that in nomal weather. Human activities and big storm surges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beach ev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