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应急临测系统的总体需求、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业务流程,提出系统的建立需在存储和管理多种应急监测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并与应急监测业务保持一致.为保证系统的高安伞性、实时性与可靠性,采用部署在局域网内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本文详细阐述了系统...  相似文献   
62.
通过综合运用micaps、自动站等气象资料,以及环境监测污染物浓度和AQI指数等资料,对2013—2015年廊坊市的连续重污染天气进行了分析,并细致分析探讨了在空气达到重污染背景下,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和多种空气污染物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连续重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秋季开始出现,冬季达到顶峰,随着次年春季的到来逐渐减少至消失;(2)连续重污染的出现将导致气温升高,此时风向多为西南风—西风和偏东风,平均风速以0.3~1.5m·s^(-1)为主,最大风速多在1.6~3.3m·s^(-1)之间,相对湿度以60%~70%为最高发区间;(3)连续重污染天气的首要污染物为PM_(2.5)或PM_(10),其中以PM_(2.5)为主,比例高达94.3%,且呈逐年小幅下降趋势;(4)CO和SO_2浓度变化与采暖期污染物排放关系密切;(5)5月出现的连续重污染较少,且由大风沙尘天气造成。  相似文献   
63.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组织开展了强余震流动观测,沿龙门山断裂附近布设了59台强震动仪器.在观测期间发生了万余次余震,流动观测台网获得了2000多组3分量的强余震记录.本文介绍了流动观测台布设的技术方法与关键步骤,初步处理了2008年5月25日青川6.4级最大余震的地震动记录,并分析了此次地震动衰减特征.此次流动观测充分表明,在大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开展强震动流动观测是十分必要的,其获得的余震地震动记录可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4.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组织开展了强余震流动观测,沿龙门山断裂附近布设了59台强震动仪器.在观测期间发生了万余次余震,流动观测台网获得了2000多组3分量的强余震记录.本文介绍了流动观测台布设的技术方法与关键步骤,初步处理了2008年5月25日青川6.4级最大余震的地震动记录,并分析了此次地震动衰减特征.此次流动观测充分表明,在大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开展强震动流动观测是十分必要的,其获得的余震地震动记录可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5.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构造背景及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质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和莫霍面形态.主要结果是:① 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地构造分区和主要深大断裂的特征;② 主要利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得到莫霍面的基本特征;③ 地表断裂与莫霍面的某些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复杂的地壳结构可能是强烈地震的孕育环境.   相似文献   
66.
67.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1980—2000年M≥1.5的2 032个天然地震事件的38 052个〖AKP-〗、〖AKS-〗、Pm、Sm、Pn和Sn震相到时及人工地震测深给出的Moho面形态资料,利用地震层析技术反演了32°~40°N, 100°~108°E区域内地壳地震波速度结构.从层析成像图象中可以得到,本区的地壳可分成4个层位.第1层(埋深约在0~3 km)为沉积层, 速度梯度约为0.2 s-1;第2层(埋深约在3~17 km)为上地壳, 其顶部速度梯度约为0.1 s-1, 下部速度横向变化较大且存在低速块体;第3层(埋深约在17~36 km)为中地壳, 速度梯度约为0.03 s-1;第4层(埋深约在36 km—Moho)为下地壳, 是一个契形层,总的趋势是西厚东薄,青藏高原较厚逐渐向鄂尔多斯地块和扬子准地台方向变薄,各处的地震波速度梯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8.
通过内蒙古地区近46 a降水和潜在蒸散量以及湿润度在气温突变前后的倾向率和差值变化分析,得出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干湿环境演变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在气温突变前“东增西减”,突变后呈相反的变化趋势。46 a降水倾向率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东部和乌兰察布市以西大部地区;潜在蒸散量在气温突变前呈减少趋势,突变后有增加趋势,突变后潜在蒸散量明显小于突变前。内蒙古46 a潜在蒸散量倾向率大部地区偏小,偏大区域仅存在于中东部偏北地区,气温突变后全区大部地区存在明显的“蒸发悖论”;大兴安岭西麓和乌兰察布市以西地区突变后湿润度增加明显,暖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当地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内蒙古东南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盟草原区有暖干化趋势,上述草原区存在潜在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   
69.
断层衍射波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衍射波的物理定义出发,简化了Trorey提出的断层上Kirchhoff-Helmholtz衍射方程的解法;计算了不同深度、不同测线方向下的断层衍射波理论地震图;计算了衍射波振幅谱与相位谱,给出了利用衍射波求断层位置的公式;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通过人工地震测深与地震勘探的实例,对断层衍射波的特性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本文的结果表明:断层衍射波发生在地球介质剧烈变化处;衍射点两侧的衍射波走时曲线呈双曲线状;波初动清晰且半周期小;其优势频率振幅谱与反射波的相同,在衍射波与反射波走时曲线相切处附近,记录图中出现衍射波最大振幅,且波反相;视断点与真实断点一般不重合。上述特点可能为判定衍射波并确定断层位置提供判据。  相似文献   
70.
敦煌阳关南临祁连山,每年汛期都会受到来自肃北、阿克塞和当地洪水的影响,2~3年就有一场特大洪灾,同时洪水携带的泥石流不仅污染了当地赖以生存的唯一水源,还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基于敦煌及周边邻近1958 2015年6个气象站点全年逐日降水资料(祁连站资料为1958 2013年),采用Manner-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Kriging插值等方法分析了敦煌及周边地区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周期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降水频次除了马鬃山呈现减少趋势外,敦煌、瓜州、酒泉、玉门和祁连均呈现增长趋势,极端降水频次的年倾斜增率分别为-0.063,0.127,0.072,0.138,0.104和0.638 d·(10a)^(-1);在极端降水强度突变分析中,UF统计量呈倒"V"型变化趋势,即发生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发生变化的时间点为1980年左右;根据极端降水强度小波方差分析可知,在研究时段内敦煌、瓜州、酒泉、马鬃山、玉门和祁连控制极端降水强度的主控周期有53,22,36,56和58年时间尺度,日最大降水量、极端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强度都呈现出从西到东的梯度增加趋势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