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1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篇 |
大气科学 | 67篇 |
地球物理 | 33篇 |
地质学 | 214篇 |
海洋学 | 23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26篇 |
自然地理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西南缘定日县发生MW5.6地震, 距2015年尼泊尔MW7.9地震~250 km. 尼泊尔地震, 尤其是震后余滑是否触发了此次定日地震还有待研究. 本文联合合成孔径雷达和区域地震波资料研究定日地震的破裂特征. 首先利用近场形变和宽频带地震波资料, 通过贝叶斯自举优化算法揭示定日地震的均匀滑动模型; 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断层几何模型并反演震源滑动分布. 研究发现定日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334°, 倾角~51°. 破裂主要集中在约2.0~5.5 km深度范围内. 破裂范围~5.6 km×4.4 km, 释放总的地震矩~3.33×1017N·m. 最大滑动量~1.27 m, 发生在3.786 km深度. 破裂以正断滑动为主兼少许右旋走滑分量, 同区域历史地震表现出相似的破裂机制, 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挤压欧亚板块, 在藏南地区产生了近东西向的张应力. 库仑应力变化研究表明, 尼泊尔MW7.9地震主余震和定日地区四次历史地震共同触发了2020年定日MW5.6地震, 其中尼泊尔地震震后2年的余滑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占库仑应力增加总量的~40%, 震后余滑在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92.
93.
本文主要针对新疆粉粘土质山体滑坡病害实例,通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对其病害成因进行了定性的机理分析和定量的力学模型计算,并根据分析、计算成果,结合生态环保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整套综合治理措施,为今后该地区滑坡治理提出了一条新思路,对其他地区的类似土质滑坡治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新一代天气雷达、静止气象卫星和雨量等观测资料,对安徽省秋季旱期一次降水过程的增雨条件进行了分析。首先,模式预报的云降水结构与实况在总降水量及分布、云系回波特征、移动趋势方面基本一致,模式产品具有一定可信度,对云降水结构的分析表明,云中含有一定过冷云水且配合有上升气流的存在,这是有利的增雨条件。在此基础上,基于MM5模式结果计算了冰面过饱和度,散度差,K指数和850 hPa水汽含量,并由此得到综合增雨潜力指标,将指标与云结构、降水和卫星雷达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这些指标揭示了云系中有利于增雨作业的动力、热力、微物理条件,对云系发展和降水过程有良好指示意义,与雷达卫星的观测结果较一致。最后,卫星反演产品、雷达回波以及雷达反演产品如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回波顶高等特征与模式描述的云系结构特征一致,可判断作业的具体位置和时间,数值模式产品与观测资料结合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及时精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95.
96.
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床作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一个重要的大型铜金矿床的代表,对其成矿流体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文章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对岩体的石英斑晶和不同期次的石英脉体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拉曼光谱分析以及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分析。岩相学观察显示,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_2三相包裹体和含子晶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早期石英硫化物脉体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00~500℃,盐度w(Na Cleq)为0.35%~53.39%,晚期石英硫化物脉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20~440℃,盐度w(Na Cleq)为1.39%~22.67%。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矿化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发育CO_2、CH_4、N_2,有利于促进流体的相分离,不混溶气体的分离也有利于金属元素的沉淀。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闪长斑岩流体包裹体中富含成矿元素Cu和Au,在流体包裹体气相中,Mo、S、Fe、Mn、Hg、Ni、Tl、Cr、K等元素无一例外地相对富集,Zn、Pb、Rb、As、Br则优先进入液相。高温热液流体不混溶相分离过程中,成矿元素选择性迁移,在各相中进行不均匀分配。因此,雄村矿床成矿流体是直接从岩浆熔体中出溶的高温、高氧化性、高盐度的富含Cu、Au、Mo、Fe等元素的岩浆流体,成矿元素在流体出溶和分离各相中的不均匀分配是成矿元素最终富集成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7.
98.
2009年江苏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卫星水汽图为主,结合可见光云图、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6月5日发生在江苏徐州沛县的一次冰雹、龙卷天气,结果表明:卫星水汽图中动力异常区与对流系统的交界处和可见光云图上两个对流云团出流边界处触发的新的雷暴云团区域容易产生龙卷等强对流天气;水汽图上的水汽输送带与可见光云图的对流云系相一致,并且水汽图像特征与导致垂直运动和气流变形场的大尺度天气过程有关系,代表着对流层中上部的动力特征;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亮温对流云团中。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和雷达遥感资料很好地反映了短时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与演变,有效地补充了常规天气资料分析的不足,为短时天气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9.
上冲云顶是卷云砧上的穹顶状突起,表示存在强对流切变和强烈上升气流,是强雷暴的重要指示者.伴随上冲云顶的雷暴经常产生灾害性天气,如航空湍流、强降雨、冰雹、破坏性的风和龙卷等.本文以2010年9月6日发生在安徽北部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为例,用卫星红外窗区通道观测亮温探测上冲云顶,并将高时空分辨率的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的中尺度分析场资料与用红外窗方法探测到的上冲云顶进行定性比较,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强降雨过程的对流系统即为一个伴随上冲云顶的强雷暴系统,LAPS中尺度分析场资料客观地验证了上冲云顶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0.
潜孔锤反循环钻进岩屑粒度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岩屑粒度分布规律有利于进一步分析潜孔锤反循环钻进的碎岩机理。采用分布函数和分形方法对反循环钻进产生的岩屑粒度分布进行描述,并得到岩屑粒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试验用岩屑的粒度分布符合Gandin-Schuhmann分布和Rosin-Rammler分布,其中岩屑颗粒更贴近于G-S分布;岩屑粒径遵循分形规律,可以用分形方法描述反循环钻进中岩屑粒度的分布特征。从岩屑粒度分布来看,大于5 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74.8%,表明潜孔锤球齿破碎岩石以体积破碎为主;块状颗粒分布在5~12 mm,说明岩石的体积破碎存在大小差异,并伴随有重复破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