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铜厂街蛇绿混杂岩带东侧的湾河-勐库-大南美一线新近厘定了一条早古生代的蛇绿混杂岩——湾河蛇绿混杂岩。现存岩石有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绿片岩-斜长角闪片岩、英云闪长岩-斜长岩、纹层状斜长角闪岩-变质堆晶辉长岩、退变质榴辉岩等。代表了蛇绿岩套的远洋沉积、洋底玄武岩、浅色岩系、镁铁质堆晶杂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在双江县勐库乡北忙那河剖面上的堆晶斜长岩中获得了470.8±5.3 Ma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值,表明湾河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早古生代。本文以忙那河剖面上的资料为例,详细介绍了湾河蛇绿混杂岩中岩浆岩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其可划分为2类:1浅色岩系,其SiO_2=57.00%~69.68%,Na_2O=1.36%~6.38%,K_2O=0.26%~2.45%,平均Na_2O/K_2O=10.12,为典型的钠质花岗岩,具有LREE强烈富集的"L"型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主要为斜长岩-英云闪长岩。2基性岩类,其SiO_2=48.72%~53.72%,TiO_2=0.75%~1.96%,K_2O=0.45%~1.29%,具有LREE亏损-弱富集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与洋脊-准洋脊型玄武岩相当。在Hf-Th-Nb、Nb-Zr-Y图解中,样品落在洋脊玄武岩区(MORB)-岛弧钙碱性玄武岩区(CBA)/火山弧玄武岩区。从总体上看,忙那河剖面上的样品具有洋脊-准洋脊玄武岩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一些弧火山岩的特征,类似所谓的弧前玄武岩,或类洋中脊玄武岩,暗示了昌宁-孟连构造带上的原特提斯大洋盆地在早奥陶世晚期达到了鼎盛,开始出现了洋壳的俯冲消减作用。随后,沿铜厂街-牛井山一线的古特提斯洋盆迅速扩张,完成了从原特提斯洋向古特提斯洋的继承性演化。  相似文献   
122.
洱海作为我国重点保护湖泊“新三湖”之一,近30年间环洱海地带经济发展与人地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 研究环洱海地区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对保护治理洱海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以1991—2020年7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基础数据,融合光谱、归一化差异指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等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环洱海10 km范围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人类活动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环洱海地带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趋势及人类活动强度. 结果表明:1991—2020年林地、草地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转出方向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水域面积变化较小,湿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上述变化趋势与环洱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有关;人类活动强度总体逐年上升,以低影响区为主且保持相对稳定.高影响区和中高影响区主要集中于环湖南侧和环湖西侧,中低影响区呈零星块状分布且一直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3.
遥感影像融合作为影像处理领域中最具有挑战的工作,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具备全天时、全天候、穿透云雾等多种特点,却因存在相干斑噪声等问题,使得影像难以解译。相比之下,光学影像可以反映地物的光谱和空间信息,易于解译,但容易受到云雾干扰,造成信息丢失,将光学与SAR影像数据融合可以实现不同类型传感器成像之间的信息互补,能够更好地为后续的影像分析与解译提供方便。本文首先对光学和SAR影像融合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包括传统融合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在影像融合方面的最新工作,重点阐述了卷积神经网络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生成式对抗网络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等框架在光学和SAR影像融合中的进展;然后总结了光学和SAR影像融合在深度学习领域开发的数据集,并做了简单介绍和说明;最后,从数据集、时间序列影像融合、融合评价体系和算法轻量化等4个方面对光学和SAR影像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4.
为了实现近实时公里级的高速公路能见度监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融合网络的能见度估计方法。首先,从道路监控视频中提取道路场景图像,并对图像进行质量控制;分别采用引导滤波、光谱滤波、景深估计模型从路面场景图像中提取细节结构特征、光谱特征与场景深度特征;然后,构建多尺度融合网络自适应融合结构特征、光谱特征与场景深度特征,并从中提取能见度特征;最后在网络末端输出图像场景所对应的能见度等级。此外,为了训练与测试模型,构建了真实道路场景图像数据集,共包含18 000张标注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多尺度融合网络可显著提升高速公路能见度估计的准确性,能见度等级分类准确率可达81.76%。  相似文献   
125.
红海与加利福尼亚湾同处于由大陆裂谷向初始海底扩张的过渡阶段,但具有显著不同的构造背景与演化特征。本文基于磁异常数据,利用基于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的质心法,计算得到了红海和加利福尼亚湾的居里面深度,对比发现二者热状态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均显示加利福尼亚湾的居里面明显深于红海的居里面。红海扩张中心相对连续,岩浆活动较为活跃,而加利福尼亚湾扩张中心区域广泛发育了错开扩张脊的转换断层,并且扩张中心处热液活动强烈,加速了该区域的热对流和热损耗。此外,扩张速率与热状态和热液活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耦合关系。加利福尼亚湾的扩张速率是红海的两倍多,较快的扩张速率与热液活动正相关,较强的热液活动加速热损耗而加深居里面,也是引起加利福尼亚湾居里面比红海居里面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6.
滑坡灾害因其极大的破坏性而引起高度重视,如何快速、高精度地自动检测滑坡体成为主要研究问题。针对滑坡体检测数据不足、精度低、检测滑坡体不完全等问题,本文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和Transformer的优点,以Transformer为主体,采用DETR网络实现滑坡体的自动检测。首先,对于数据集数据不足的问题,采用离线数据增强的方式实现滑坡体数据增广;然后,采用编码器-解码器结构的DETR网络结构对增广数据集进行多尺度训练和预测;最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定量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采用DETR网络对滑坡体检测的平均准确率(AP)达0.997,可准确识别和检测滑坡体。此外,试验结果还验证了数据增强可有效提升DETR网络对滑坡体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27.
研究秦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径流变化归因对该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秦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观测数据和遥感资料,采用β-z-h三参数综合指示法、联合突变检测法等分析该流域气象水文序列时空变化趋势、变异点和变异度,采用弹性系数法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秦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径流深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未来仍将保持显著增长趋势;年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且未来仍将维持微弱上升;年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减少趋势,且未来仍将维持显著减少。年降水量未发生变异,年平均相对湿度在2004年发生巨变异,年平均气温在1994年发生强变异,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在2003年发生中变异,年径流深在2002年发生弱变异。(2)基准期(1981—2002年)和变化期(2003—2019年)秦淮河流域径流深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参考作物蒸散量、下垫面指数呈负相关;变化期较基准期参考作物蒸散量和下垫面指数弹性系数增大,而降水量弹性系数减小,下垫面指数的变化对径流增加贡献量较大(91.20%),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是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起正贡献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