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1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从讨论离散型时间序列的滑动平均出发,提出了两个分离波动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已有的二维时变的深对流型模式[1]进行了部分修改和补充,尤其对于云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进行了一些改进,使原有的模式对暖云、雹云和雪云都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依据建立的模式.就低空风切变(单向无扭转)对对流的影响,尤其对云和降水形成过程的作用进行了对比试验。为此我们设计了五种风速垂直分布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空风切变对对流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云和降水的形成过程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初始云滴浓度(CCN)对对流性降水作用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利用一个二维滞弹性非静力平衡云模式[1],选择三个典型个例,就初始云滴浓度(CCN)对对流性暖雨和冷雨过程的效应进行了数值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初始CCN对对流性降水影响较大。对暖雨过程而言,随着初始CCN的增大,地面累积降水量减弱;对冷雨过程而言,增大初始CCN,可削弱对流强度,减少地面累积降雹量,延缓液态水到达地面的时间,但最终增强了地面累积液态降水量。并且分析了初始CCN导致暖雨和冷雨过程这种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江淮地区副高后部强对流的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宏让  魏绍远 《气象科学》1999,19(2):142-149
选用1989年7月14日20时南京站的实测探空为初始资料,应用许焕斌的二维可压缩大气云尺度模式,对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后部的强雷暴产生及发展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际雷暴的出现情况较一致,并通过不同初始扰动方案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扰动方案1对这次过程的模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把MM4模式中的总体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引入到十一层细同治原始方程数值模式中去,用它与仅考虑简单边界层国擦的细网格模式对一典型江淮气旋天气过程分别作了24小时对比模拟试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边界层总体参数化方案的引入是可行的,对模式的预报效果在某些方面有显著改进.  相似文献   
17.
一次梅雨锋气旋波雷暴天气生成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魏绍远  林锡怀 《气象科学》1995,15(3):209-218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并采用滤波方法,仔细地分析了1980年6月24日一次江淮气旋中发生物强对流性质的暴雨天气。分析表明,强对流性质的暴雨天气之所发发生,是由于低层的西南风急流轴与Td的湿舌轴重合,极有利于水汽的不断输送,850-700hPa之间较长时间对流不稳定居存在,雷暴区又正好与S〈0的对称不稳定区重合,对称不稳定产生了倾斜对流,使雷暴天气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两次江淮流域的梅雨天气过程作了辐射特征分析。着重考虑了云层对太阳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的影响。计算时假设云层随高度的分布由大气的湿度决定,方案考虑了大气中云层随高度的分布,所得结果能反映实际大气中各种云的辐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尺度数值模拟》共分十三章,在第一章引言中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中尺度天气系统,第二章、第三章讨论建立适用于中尺度系统的方程组,并加以简化,第四章介绍了时空平均方程组的建立,第五章讨论模式的类型,一类是物理模式,即相当于在实验室中做物理试验的方法,另一类是线性模式,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讨论中尺度系统的特性,第六章是坐标变换,第七、八、九章讨论参数化问题,即讨论中尺度数值模拟中如何考虑近地面层中的乱流作用、辐射作用及水汽和热力作用等物理过程的问题。第十、十一章分别介绍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和边界条件及起始条件等问题。第十二章讨论模式的鉴定,第十三章介绍了用中尺度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