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导致2003年黄淮秋汛的主要物理过程,并结合天气形势来确立(1~3天)短期预报的着眼点。数值诊断结果表明:(1)预报降水的开始和发展趋势可参考贝加尔湖-新疆低槽及其分裂西风小槽的槽前暖平流与长江流域副热带高压脊西北侧的西南风暖平流的叠加过程。这两股暖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经向环流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3.1%,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前3天内,强度达到-0.015 Pa/s。(2)预报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参考高空西风急流在黄河流域北侧的建立和维持。与该急流有关的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8.8%,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后4天内,强度达到-0.02 Pa/s。此外,与强降水同步发生且起正反馈作用的潜热加热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44.2%,在强降水期间达到-0.03 Pa/s。(3)预报秋汛结束可参考对流层中上层冷平流侵入黄淮流域以及高空西风急流南压到长江流域北侧,迫使南亚高压脊和副热带高压脊撤出长江流域的一系列过程。与该过程有关的平均温度平流、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及平均热量垂直输送所驱动的下沉支控制黄淮流域,会导致黄淮秋汛结束。  相似文献   
12.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的降水分布和移速变化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1980~2001年登陆广东的72个热带气旋的路径和降水资料,计算了热带气旋登陆前后的移动速度和加速度,比较分析了热带气旋主要降水落区与热带气旋移速变化的关系.计算结果统计表明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中,有66.1%的个例在登陆时移速加快.当主要降水落区位于热带气旋前进方向右侧时,热带气旋的12小时平均加速度为正的占了大部分(81.8%);当主要降水落区位于热带气旋前进方向左侧时,近八成(78.6%)的热带气旋平均加速度为负.这些统计结果进一步从诊断事实上说明了地形以及非绝热加热等因子对台风移动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套适合公路工程特点的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如多光谱图像信息增强和彩色合成、清晰度处理和数据加密放大),并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和野外调查成果进行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充分发挥了遥感技术速度快、质量高、效益显著的优势.采用TM或ETM图像为数据源,以陕西省三大自然分异区秦巴山区、关中平原、黄土高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符合生产实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PSU/NCAR MM5V3非静力数值模式对1999年8月11~12日由变性台风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数值模拟。用模式输出资料,根据位涡理论探讨了这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西风带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这次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应用位涡守恒原理能较好地解释特大暴雨和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对流层高层位涡扰动是影响中尺度低涡和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345K湿等熵面上风场和气压场的分布揭示了东南暖湿空气沿等熵面爬升与扩散的冷空气相遇,对流强烈发展,产生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论述了运用3S等高新技术对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的分析和应用实例,研究表明这是一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