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489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SWY5-1型自记式水下温度计研制的设计思想,对其题目的提出和采用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描述,介绍了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和在海上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92.
SRME多次波衰减方法在海洋地震资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多次波问题一直是海洋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难题,基于波动方程的多次波压制方法SRME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多次波衰减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基于波动理论,利用地震数据本身来预测多次波,而不需要地下介质的任何信息,即这种方法可以应对地下任何复杂的情况,因此应用范围较广.本文通过SRME方法在海洋地震资料LH油田的应用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SRME多次波衰减方法对海底有关的多次波的衰减非常有效,特别是对近道多次波模拟准确,未损伤有效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震数据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793.
通过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泊贝壳堤剖面254cm湖相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析,结合现有的湖相记录资料,探讨了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区39.7~17.514CkaBP(校正年代为43.5~22.4cal.kaBP,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之间湖泊演化规律.在湖泊演化的不同阶段,正构烷烃呈现了不同的分布模式,体现了研究区植被变化及水文条件的改变.正构烷烃代用指标(CPIh,ACLh和Paq)与同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趋势一致,揭示了夏季太阳辐射是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力,间接影响了湖泊的演化.另一方面CPIh,ACLh与孢粉总浓度以及格陵兰冰芯气泡甲烷浓度变化趋势吻合,响应了气候快速变化的Dansgaard-Oeschger(DO)旋回,说明MIS3晚期察尔汗湖区气候相对暖湿阶段具有不稳定性.本次研究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受控于夏季太阳辐射来自古湖泊沉积物分子化石的最新证据.  相似文献   
794.
电离层赤道异常对返回散射电离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太阳黑子高年冬季跨电离层赤道异常区传播试验的高频返回散射电离图.经过分类研究,指出了有一类双回波区组合型P ′(f)返回散射电离图是一种新的形态.通过射线追踪合成技术分析,表明了这类型实验返回散射电离图是沿探测路径存在双峰电子浓度分布的反映,时序电离图的变化特征显示了赤道异常区的电子浓度变化规律,因而证明了高频返回散射技术在研究赤道异常区电离层峰运动的可能性及其潜力.  相似文献   
795.
通过对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烷、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二叠系埋汗哈达组的沉积环境、烃源岩干酪根类型、成熟度等进行了评价。烃源岩Pr/Ph绝大部分小于1,显示植烷优势,表明研究区二叠系埋汗哈达组沉积环境为还原—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物源来自于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且以水生生物输入占优势;利用Pr/nC17-Ph/nC18、C27-C28-C29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关系评价区内埋汗哈达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对OEP、萜烷、C29甾烷等参数分析表明,额济纳旗及其邻区二叠系埋汗哈达组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有利于油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796.

基于2019年5月在云南剑湖进行50个点位的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了其水体与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有机质(OM)含量及C/N等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剑湖水体TN、TP平均含量分别为0.64 mg/L、78.65 μg/L,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均表现为西部>中部≥东部。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分析表明,水污染评价指数均大于1,水体处于Ⅳ类。沉积物TN含量介于2148~9550 mg/kg,平均值为4609 mg/kg,其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西部>东部≥中部。沉积物中TP含量变化范围在757~1744 mg/kg,平均值为1223 mg/kg,其空间分布特征与TN类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TN与TOC(r=0.929,p < 0.01)、OM(r=0.945,p < 0.01)之间显著正相关。综合污染指数表明,剑湖不同湖区沉积物富营养物质含量均达到重度污染程度,是潜在的N、P释放源,剑湖水体存在较大污染和富营养化风险。

  相似文献   
797.
中亚造山带北山南部的火山—沉积地层对探讨古地理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北山南部双鹰山地块5条剖面实测,将该区火山—沉积地层分为4种相组合19种岩相,并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酸性火山岩夹层年龄(418.9±1.2Ma、417.8±1.2Ma、417.5±1.4Ma),证明各剖面均形成于早泥盆世洛赫科夫期(Lochkovian)。双鹰山地块南缘的下泥盆统由共生火山岩相(coherent facies)和原生火山岩相组合(primary volcanic facies)构成,是熔岩溢流、爆发坠落、火山碎屑流和岩浆侵出的产物,代表陆上隆升的普林尼型(Plinian)古火山作用。双鹰山地块中部墩墩山盆地充填序列自下而上由原生火山岩相组合、含火山碎屑沉积岩相组合(volcanogenic sedimentary facies)和正常沉积的河流相组合构成,代表火山活动逐步减弱和水体深度逐步加深的沉积过程。墩墩山盆地火山—沉积层序指示伸展构造背景,与同造山期磨拉石建造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798.

抚仙湖是我国面积、蓄水量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通过对抚仙湖FXH-B2钻孔岩芯296 cm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和碳酸盐含量分析,结合岩芯XRF扫描数据和AMS14C年代的测定,探讨了抚仙湖湖泊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与方解石矿物及沉积物Ca元素相对含量之间的关系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在对比和参考水下地形测量、地球物理勘探、水质和地球化学监测和不同部位钻孔岩芯的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重建了抚仙湖全新世以来气候和湖泊水位的变化。结果指示,抚仙湖碳酸盐含量与方解石的XRD信号强度、沉积物Ca元素的XRF扫描数据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沉积物中碳酸盐类物质主要为方解石(其他碳酸盐类矿物相对含量极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沉积物中Ca元素主要来自碳酸盐,因此其含量由碳酸盐、即方解石矿物含量决定。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可以用沉积物中Ca元素XRF扫描结果进行表示。由于抚仙湖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10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极少而蒸发强烈为特点的干季和以5月至9月降水为主的湿季所形成的干湿变化控制了湖泊演化的主要过程,区域气候变化是湖泊演化和水位变化的主要动力。结合湖泊沉积碳酸盐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13C、有机质含量及其同位素δ13C、抚仙湖北部边缘水下侵蚀地形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和沉积地层年代的确定和讨论,明确了抚仙湖沉积碳酸盐含量指示湖泊水位的变化,并重建了抚仙湖过去约12 ka以来水位变化的历史。结果显示,在约12 cal.ka B.P.至2.2 cal.ka B.P.期间的湖泊水位变化主要经历了波动式降低的过程,其中4.37~2.2 cal.ka B.P.期间高CaCO3含量、偏正的碳酸盐δ18O、δ13C值指示抚仙湖一度出现低于现代湖面约30 m左右的低水位,可能记录了抚仙湖流域极端的干旱时期,在2.2~2.0 cal.ka B.P.期间抚仙湖水位经历了快速升高的变化事件,期间湖水位快速上升达到现代湖水水位,揭示了印度季风控制区区域降水的特殊性和气候变化的突发性。

  相似文献   
799.
为了理清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对野马井地区的二长花岗岩与流纹岩进行了岩石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与流纹岩的就位年龄分别为402.7±2.4 Ma与392.9±2.5 Ma.二者均为富钾钾质岩浆岩,呈现过铝质-强过铝质,轻重稀土弱到中等分馏且相对富集轻稀土,二长花岗岩呈现无或弱的负Eu异常,流纹岩呈现较明显的负Eu异常,二者均富集Rb、Th、U、Pb等,亏损Nb、Ta、Ba、Sr、Ti等,为I型酸性岩浆岩.二长花岗岩与流纹岩的锆石εHf(t)值介于-2.2~+6.8,对应Hf模式年龄(tDM2)为962~1 533 Ma;指示二者主要由中元古代陆壳物质熔融所形成.依据野马井地区泥盆纪富钾酸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该区域其他地质资料,可推测其为后碰撞构造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8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