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温度对FDR测量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温度对FDR测量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采用基于FDR技术的两种土壤水分传感器TDR-3和PR2,在环境温度范围为5~60℃条件下,对南京地区的粘性土土样进行了土壤体积含水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基于FDR技术的土壤水分传感器测量土壤水分时存在明显的温度效应,两种传感器所测的体积含水量与温度之间均呈线性递增关系,TDR-3的温度修正系数范围为0.2%~0.3%(v/v)·℃-1,PR2的温度修正系数范围为0.1%~0.2%(v/v)·℃-1.研究成果对于提高FDR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2.
高磊  杨瑞东  高军波  倪莘然  李鑫正  彭柔  刘林林  高川黔  吴桐 《地质论评》2024,70(4):2024040028-2024040028
盘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Ediacaran, ≈震旦纪)最早被描述的生物分子,也是全球埃迪卡拉生物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重建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生态系统,了解“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物的早期演化至关重要。Aspidella是埃迪卡拉纪圆盘状化石的一个形态属,也是全球分布的埃迪卡拉纪沉积物中的典型化石。本文描述了在贵州清镇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桃子冲组下部硅质岩中,首次被记录的埃迪卡拉纪疑似Aspidella盘状化石(cf. Aspidella),表现为以同心圆环、中央凸起和凹痕为特征的圆盘,三维结构扫描观察到其明显的阶梯状圈层变化。我们倾向于认为桃子冲组cf. Aspidella作为底栖软躯体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其内部沉积物是在海水正常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并发现了含Fe、Al物质的固着器生物膜碎片。证实生物固着器官受到微生物席的影响优先保存,而茎干和复叶却消失不见,黏土和砂砾的差异压实作用导致死亡后的生物固着器的球壁上产生了阶梯状的轮廓。结合贵州清镇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桃子冲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组合与华北、柴达木地块的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的相似性,以及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过渡时期的全球古地理格局,华南板块由中纬度持续地向华北、柴达木地块所处的低纬度区域漂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埃迪卡拉纪晚期生物分子在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得到种群延续的诱导因素,并进一步扩展了经典埃迪卡拉型化石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3.
从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采集分离芽孢杆菌、乳酸菌与弧菌,并设置水体碳氮比分别为:C∶Nw=2、5、10、15、20共5个水平。在养殖环境营养水平下研究了芽孢杆菌、乳酸菌与弧菌的生长、拮抗作用及细菌菌体碳氮比(C∶NB)的变化。研究发现,较高的C∶Nw适合芽孢杆菌(C∶Nw=15)与乳酸菌(C∶Nw≥10)的生长,较低的C∶Nw适合弧菌(C∶Nw=5、10)的生长,并且当C∶Nw较高时芽孢杆菌与乳酸菌对弧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因此向养殖水体和饵料中添加碳源,将环境C∶N提高至超过10的水平不仅可以促进芽孢杆菌与乳酸菌的快速生长,而且可以有效抑制弧菌的繁殖。  相似文献   
114.
三疣梭子蟹对饵料鱼和蛤摄食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体重为(9.20±1.50)g的三疣梭子蟹在分别投喂饵料鱼和兰蛤及有无沙底质条件下的昼夜摄食节律、摄食率和昼夜摄食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投喂兰蛤组的三疣梭子蟹摄食高峰在20:00左右,投喂饵料鱼组三疣梭子蟹的摄食高峰在02:00左右;沙底质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夜晚摄食量占全天摄食量的94.34%,而无底质组为75%,表明在潜底环境条件下三疣梭子蟹具有更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投喂兰蛤组三疣梭子蟹黑夜摄食量比值显著高于白天,分别为75%和25%,而投喂鱼组黑夜摄食量比值仅略高于白天,分别为59.21%和40.79%.此外,投喂鱼组白昼摄食率可达80%,显著高于投喂兰蛤组的10%,表明投喂鱼饵料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白昼进食.根据昼夜摄食量对比分析,建议采用白昼投喂占总投喂量20%~30%的鱼肉以降低蜕皮残食,夜晚投喂70%~80%的兰蛤的投喂策略促其生长,并减少梭子蟹的残食.  相似文献   
115.
薛忠喜  高军波  杨瑞东  徐海  陈军  高磊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14-67050014
扬子板块南缘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地层中分布有一套富含Ni、Mo、V、U、Ba、PGE等的多金属层,并在贵州多地形成Ni—Mo—V—Ba矿床。黔东南三穗钒矿是扬子板块南缘黑色页岩型多金属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体主要赋存于早寒武世九门冲组底部黑色炭质、硅质泥岩中。针对三穗钒矿含矿岩系,通过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赋矿硅质岩、含钒炭质泥岩中存在热水物质贡献的明显信号,指示热水端元输入很可能是钒的重要来源。环境敏感元素及相关参数分析显示,局限盆地内的缺氧水体环境更有利于钒的富集。此外,有机质与钒富集之间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说明有机质的吸附对钒的沉淀和富集起到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6.
方涛  冯志华  高磊 《海洋科学》2012,36(11):14-18
2007年11月于长江口邻近海域通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往培养水体添加不同量的磷酸盐(或硝酸盐)进行现场培养实验,对培养过程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变化以及比生长速率与氮磷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光照下叶绿素 a 没有增加趋势,其他光照下浮游藻类生长有着很长的平台期,且100%光照下叶绿素a终浓度可以为80%、60%、40%、20%光照下的1.5倍、2倍、4倍、15倍;相同光照下,叶绿素 a 质量浓度在不同营养盐水平之间差异不明显,浮游藻类生长主要受光照的限制,而不是营养盐;培养介质中磷酸盐和硝酸盐浓度与浮游藻类比生长速率之间有一个临界点,当氮磷浓度超过阈值时,浮游藻类比生长速率会减小,其中磷酸盐的阈值浓度约为1~2μmol/L,硝酸盐阈值约为20~25μmol/L.  相似文献   
117.
2007年8月于长江口南支4个站位进行了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的定点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调查站位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垂直变化不大,分层不明显,表中底层平均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29.86%之间,且整个潮汛期的变化基本上不具规律性,少数营养盐(如亚硝酸盐和铵盐)呈现出半日周期的变化,即高潮时浓度达到谷值,低潮时浓度出现峰值;位于长江口南支水域南部S2和S4站位的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在整个潮汛期的平均值都小于北部的S1和S3站位,且S1站位的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在大小潮之间平均值差异不明显,而S2站位的硅酸盐和硝酸盐大潮时平均值要高于小潮,磷酸盐则相反,此外,S4站位的叶绿素a平均值都大于其他3个站位;4个连续测站的表层叶绿素a浓度与营养盐(NO2--N、PO34--P、SiO23--Si、NO3--N、NH4+-N)相关系数低(-0.6584~0.5494),叶绿素a浓度与营养盐的周日波动相关性不明显;观测区域硅酸盐、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和铵盐的平均通量分别是238.62、1.36、84.10、1.031、0.55kg.s-1。  相似文献   
118.
提出了基于CT扫描技术和PFC三维颗粒流程序建立含砾滑带土三维建模方法。首先,通过CT扫描技术获得含砾滑带土三轴试样的一系列二维切片图像,采用二值化和砾石边界识别方法,得到了砾石边界点云数据;其次,利用砾石边界点云数据,采用逆向重构得到各个砾石的三维模型;最后,将重构的三维砾石模型导入PFC三维颗粒流程序,建立颗粒流数值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三轴剪切过程中,砾石的欧拉角随着试样剪切变形的发展而变化;与无砾石试样相比,砾石周围土体小球的运动方向更加杂乱,说明了砾石对含砾滑带土的剪切破坏有显著的影响。通过与三轴剪切试验过程中砾石的空间运动规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提出的建模方法是可行的。采用该方法研究砾石的空间运动特征,对于揭示砾石在含砾滑带土剪切破坏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9.
车载移动测量技术在国内已经发展了几年的时间,三维点云数据结合多相机曝光的RGB信息可以直接生成真实三维场景,通过该技术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城市部件数据采集能力。激光点云数据经过处理后,将基于点云采集的城市部件信息导入SuperMap二三维一体化GIS平台,实现了城市部件数据的管理与三维场景展示。  相似文献   
120.
古代深海硅质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系列(SAC)是沉积在远洋或深海的硅质岩、粘土岩和碳酸盐岩及其过渡岩石类型的统称.在借鉴现有相关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三端元矿物组成的SAC岩石系列的三角图分类新方案.以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石英作为三端元组分,按照"纯"(>90%)、"主"(50%~90%)、"质"(50%~25%)、"含"(<25%)的定量分类标准,并利用等边三角形中线,将SAC岩石系列划分为4大类21类.利用新的分类方案,将下扬子地区寒武统SAC岩石系列划分出硅质岩大类、碳酸盐岩大类和混合泥岩大类,描述了它们的岩石学特征.该SAC岩石系列体现了自下而上由硅质岩端元向碳酸盐岩端元混合沉积演化的趋势.对国内外典型SAC岩石系列重新分类的结果表明,新的分类方案能够清晰反映端元矿物之间混合沉积演化的趋势.SAC岩石系列的分类和命名是定量描述古代深海或远洋沉积作用的基础,也是探索其沉积环境演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