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潍坊市大棚蔬菜生产气象预报服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冬半年6个月的逐日对比气象观测实验,分析了蔬菜温室大棚内外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建立了潍坊市冬季蔬菜大棚气象资料和适宜气象条件数据库,采用回归分析建立温室大棚气象条件短时、短期预报模型,进而开发出潍坊市大棚蔬菜生产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利用实时气象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温室大棚内气象条件进行定量自动预报,为大棚蔬菜生产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山义昌  刘桂才  张秀珍  高晓梅 《气象》2003,29(11):20-24
潍坊北部系海陆交界处,由于地理因素,经常形成海陆风锋,当海陆风锋与其他天气系统叠加,会使系统加强,天气剧烈,在夏季是鲁北强对流天气多发的重要原因。一次冷锋过程分析说明与海陆风锋叠加能形成强锋区,锋区上的D、ζ有利于上升运动,与之对应的地面高能区为系统提供了能源。通过对鲁北21个强对流天气个例研究,建立了冰雹云移动路径的临近预报方程。这些研究对鲁北多发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及冰雹落区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晓梅  江静  马守强  徐文正 《气象》2008,34(3):78-85
利用1949-2006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58年来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以及热带气旋引起的暴雨和大风进行了气候统计学分析.分析表明:7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热带气旋影响山东的主要时段.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存在显著的2.4年和5年左右的周期变化,但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强度呈明显减弱趋势,年代际变化不明显;8月份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最多,极易发生洪涝和强风灾害,所造成的暴雨和大风的次数与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较为一致.通过分析影响山东热带气旋活动与太平洋海温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关系,指出,北太平洋海温关键区以及西太平洋副高的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鲁中地区2001—2016年伴随瞬时风力不低于8级的所有强对流天气个例共106次进行分析,总结其气候特征,并通过箱须图的形式研究了分类强对流天气相关环境参数的分布特征和预报阈值。结果表明:2001—2016年强对流天气分布呈山区多、平原少、中部多、北部和西南部少的特点; 6月和6月中旬是主要月份和旬份;地面辐合线是最主要触发机制类型;雷暴大风型、冰雹雷暴大风型和强降水混合型对应的地面和850 hPa的平均温度露点差,0~1 km和0~3 km垂直风切变,SWEAT指数、LI指数、K指数、风暴相对螺旋度、高度指数等环境参数各有不同的最低阈值;鲁中地区易发生强对流天气的0℃层高度为4. 1 km左右;对于伴随冰雹的强对流天气,其融化层高度比0℃层高度低0. 6 km左右。根据以上环境参数的分布特征、高低空垂直风切变的强弱变化可对3类强对流天气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  相似文献   
15.
2012年7月山东接连两次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数据、卫星云图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8日和10日接连发生在山东省的两场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前一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以及不稳定能量增大的过程中,后一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的环流背景下以及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过程中;暴雨区上空低空急流和垂直运动强烈发展以及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典型配置是两次过程发生共同的有利大尺度环境条件,不同的是,前一过程强降水强度与落区同强垂直上升运动、低空强辐合及高空强辐散、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相一致,后一过程这种对应关系不如前一过程好;西南急流强烈发展对应两次过程的强降水时段,后一过程西南急流发展高度低于前一过程,其风速却比前一过程强得多,降水结束时后一过程冷空气下传速度比前一过程更快、高度更低;后一过程云顶温度更低,对流系统发展更高,云顶温度低于-70℃中心维持时间较长,强降水出现在云顶温度低值中心及其梯度大值区内,这对强降水临近预报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和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2月28日山东潍坊大暴雪过程进行动力学、热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潍坊大暴雪是由西风槽、低涡、切变线及地面气旋等共同影响产生的;低空急流为暴雪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风速风向辐合使大量水汽在暴雪区汇集,并使其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配合能量锋区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垂直螺旋度正值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与暴雪强度和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雷达回波能很好指示短时降水的强弱和落区;中尺度对流云团范围和强度的不断变化对判断暴雪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FNL 1°×1°再分析、风廓线雷达、云顶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 TBB)及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资料,对2019 年8 月10—13 日由台风“利奇马”引起山东极端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台风特大暴雨主要为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及台风倒槽本体直接影响产生,其与冷空气密切相关。冷暖空气交汇有利于山东大部地区稳定性降水长时间持续发生。冷空气从低层侵入暖湿气流底部,形成冷垫,使得暖湿气流在冷垫上滑行,加大降水强度。(2)低空急流指数的变化提前1 h 预示了降水的出现及未来小时雨量的增减,其峰值出现预示着未来3 h 的强降雨时段,即对强降雨时段的出现和雨强大小有一定的预示性,低空急流向低空的快速扩展对应着短时强降水的开始。可以用于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3)Q 矢量散度负值的强弱对于未来6 h 的雨强大小有较好的指示意义。(4)淄博西河镇出现全省最大降雨量与其朝向东北的喇叭口地形和对流层低层东北风倒灌有关。(5)TBB 场能较直观地反映强降水过程中降水的分布和强度。风廓线雷达超低空风场的变化对雨强大小和出现最大雨强的时段有着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49--2003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资料和影响山东热带气旋(TC)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山东TC频数偏多年份,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东,副高强度偏弱,副高面积指数偏小;频数偏少年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西,副高强度偏强。影响山东TC强度偏强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副高西伸脊点偏西。影响山东TC强度偏弱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副高西伸脊点更偏东些。  相似文献   
19.
外部环境气象条件对日光温室气象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应用2003年1~4月、10~12月在寿光蔬菜基地的日光温室内所取得的温度、光照和湿度资料及同一时期周围外部环境气象条件资料,分析了外部环境气象条件对日光温室内的温度、光照及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温室蔬菜生产中天气预报指导作用的简单思路。  相似文献   
20.
山东半岛两次海风锋引起的强对流天气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烟台和青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2014年7月14日(“7·14”)和2009年6月29日(“6·29”)山东半岛两次海风锋引起的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7·14”强对流天气发生于冷涡后部前倾槽的环流形势下, 明显的静力不稳定层结、中等大小的对流有效位能及垂直风切变相对偏弱, 是此次对流风暴持续时间短且降雹范围较小的原因; “6·29”过程是东北冷涡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海风锋、阵风锋、地面辐合线是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 两次过程都出现了高悬的强回波、弱回波区、回波悬垂、钩状回波、中气旋等超级单体回波特征; 大冰雹形成期表现为中气旋垂直伸展较大和旋转较强, 两次过程的超级单体风暴均由海风锋触发的靠近山脉的风暴发展加强而成, 即地形与海风锋结合导致的更强抬升在加强对流风暴并演化为超级单体风暴中起了关键作用。但“6·29”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了强中气旋, “7·14”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了弱中气旋, 因此, 前者对流范围更大、强度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