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0世纪70年代前后北太平洋海温场气候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1950——1998年588个月的海表温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资料,应用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时空分布特征,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北太平洋海温有明显变化:赤道中东太平洋由冷转暖,中高纬西风漂流区由暖转冷,且西风漂流区变化更为显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在此前后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1976年前拉尼娜(1976年后厄尔尼诺)事件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事件发展初期厄尔尼诺海区就表现为较强的负(正)距平。海温变化存在2—6a的ENSO循环周期,并迭加着8—9a的年际振荡和22a左右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另外,还有以1981年前后为转折点的长期变化信号。 相似文献
22.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系统(NIM/COAMS)Ⅱ.年际变化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文献[1]建立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系统(NIM/COAMS),对模式的年际变化模拟能力进行了检验。50a积分显示,模式模拟出了大气和海洋界面的主要年际变率,能真实地模拟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的主要特征,较好地再现了ENSO循环的过程,循环周期在3—5a之间,与实际观测值一致,同时模式也较好地反映了大气和海洋的耦合特征,对年际变化有较强的模拟能力,这与FRAC耦合方案设计有关,该方法能避免气候场的牵制作用,增强模式对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23.
近50a来华北地区负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华北地区62个气象站1961-2008年冬季日平均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Morlet小波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负积温变化特征及同期环流背景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华北负积温具有全区一致性增加的特点,其中山西北部增加明显。2)由于华北地区东部和西部负积温增长幅度不同,可将华北地区分为2个区域。两区负积温均有突变,其中Ⅰ区负积温的突变年份为1988年,Ⅱ区负积温的突变年份为1986年,Ⅰ区负积温存在3~6a周期振荡,Ⅱ区负积温存在2~4a周期振荡。3)北半球冬季环流场的变化与华北负积温异常有一定相关关系。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近地面层,偏冷年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华北冬季偏冷,负积温绝对值偏大;在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及乌拉尔山高压脊为主要影响系统,东亚大槽较深、乌拉尔山脊偏强,冷空气活动偏强;偏暖年则反之。 相似文献
24.
两种再分析资料中夏季地表气温与中国测站资料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中国194站气温观测资料(OT)、NCEP/NCAR (NT) 和ERA-40 (ET) 再分析月平均2 m温度资料, 使用线性分析、 方差分析、 小波分析、 EOF等方法, 对三种温度资料周期、 方差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 (1) ET与OT数值、 距平及变化趋势非常接近; NT低于OT, 1965年以前其数值及距平与OT、 ET差异较大; ET与OT的相似性优于NT, 对地面温度变化进行周期分析时, 使用ET资料较好。在使用NT的原始资料时需慎重, 距平值在1965年之后有一定的可信度。 (2) ET与OT线性趋势以及空间模态类似, NT变化趋势远大于OT与ET, ET对我国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的再现能力优于NT, 在研究我国温度长期变化时NT具有不确定性。 (3) ET与NT均能反映我国温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 但ET更加准确; 研究我国北方 (30°N以北) 温度年代际变化时, ET较好; 研究我国温度年际变化时两种资料能力相当。 (4) 三种温度资料均显示1976年前后我国地表气温有明显差异。ET与OT在1976年前后的变化及空间分布十分一致, NT与OT不完全一致。此外, 1965年之前的NCEP/NCAR温度资料存在类似于“PSFC”的问题, 使用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25.
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常规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9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发生的高温日数相对历史同期偏多,集中在华北和长江以南地区。(2)大陆暖高压是导致6月华北黄淮一带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7、8月副高的持续偏强和西伸是导致7、8月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南亚高压与副热带高压有很好的响应关系,随着南亚高压的增强(减弱)东伸(西撤),副高强度进而增强(减弱)西伸(东撤),江南地区日最高温度分布范围也相应增大(缩小)。低层辐散、副热带西风急流轴偏北、急流中心偏西等有利于2009年夏季高温的发生和维持。(3)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正异常可以作为高温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26.
27.
28.
Based on the daily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data from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Data Network and the NCEP/DOE reanalysis data, the intra-seasonal circulation and evolution of an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event (EHT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YR) from August 9-21, 2011 were explored,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diabatic heating on the position variat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ily Tmax in the MYR exhibits a vigorous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of 10-25 days in the extended summer of 1980-2018.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HTE in the summer of 2011 are the low-frequency wave train propagating southeastward in the mid-latitude of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the low-frequency anticyclone moving northwestward in the low- latitude of the mid-lower troposphere. The diagnosis of 925hPa thermodynamic equ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ISO features of the Tmax in the core reg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adiabatic variation. In addition, the variations of the WPSH correspond well to the distribution of apparent heat sourc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high temperature process, the apparent heat source in the north of the Bay of Bengal is a certain indicator for the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PSH. 相似文献
29.
利用西藏地区地面气温(OT)及NCEP/NCAR(NT1)、ERA-40(ET1)、NCEP/DOE(NT2)、ERA-Interim(ET2)和JRA-25(JT)五种月平均2 m气温再分析资料,对其气候均值、方差、气候趋势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1)五种再分析资料对西藏地区冬、夏季气温的估计均偏低,且冬季偏低大于夏季;经地形高度差订正,再分析资料与观测气温的偏差明显缩小,ET1、ET2和JT效果最佳;(2)西藏冬、夏季气温北部变化大、南部变化小,冬季变化大于夏季.ET1、ET2和JT对西藏东部气温年际变率的再现能力略强于NT1,在中西部,ET1、ET2、JT和NT1再现能力相当;NT2对年际变率的估计较差;(3)西藏大部分地区OT有明显增温趋势,冬季增温大于夏季,再分析资料增温不明显;(4)NT1与ET1均不能反映OT所具有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低于均值,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后期接近均值,此后高于均值的年代际变化特征;(5) ET2和JT对均值、年际变化和变率特征的描述较为接近,且优于NT2; (6)再分析资料温度与观测温度空间分布的相似性从高到低依次为JT> ET2> ET1> NT1> NT2. 相似文献
30.
根据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轨迹规律,分析了黄赤交角、太阳赤纬、经度和太阳高度角对日照迹线形成的影响,解释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几个具有代表性日期日照迹线形成的规律,阐述了暗筒式日照计日照迹线位置随季节变化的原理。地球运动轨迹固定,以地球作为参照物,地球相对静止,太阳围绕地球转,太阳光在无任何遮挡的情况下,每日的日照迹线可严格求出。用严谨的理论依据,导出日照迹线公式,并设计出软件,每日日照迹线可任意全真显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