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9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429篇
测绘学   308篇
大气科学   327篇
地球物理   431篇
地质学   1145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34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首都圈地磁差值年变率δF异常与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8 ̄1996年首都圈40个测点的地磁差值年变率δF变化的全面分析研究,获得了近期两次唐山震区中强地震的地磁差值年变率δF异常,是以磁报震探索和震磁关系研究较好的近场前兆震例。地磁差值年变率δF方法4年来已用于首都圈1年尺度地震趋势判断。  相似文献   
992.
亚暴事件中磁尾多重等离子体团的数值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宁静磁尾平衡解为初态,本文考虑介质的可压缩性,对GEOTAIL卫星于亚暴事件中,观测到多重等离子体团与高能离子爆相对应之特征作模拟研究.数值结果表明:重复形成的等离子体团是高温、高密度区,揭示了等离子体团与高能离子爆──对应的动力学原因.本文的模拟结果还表明:大尺度等离子体团的地向运动,与X中性点的尾向迁移及地向流动增强相对应,而上述现象与驱动入流沿着边界的分布形态(即电场E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993.
本文研究了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前后地球表面潜热通量的时空演化过程, 并分析了可能的潜热通量异常及其与地表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及其强余震前出现了三次明显的潜热通量异常,第一次潜热通量异常出现于主震1个月前,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东南陆区,第二次潜热通量异常出现在主震前7天,异常区分布在震中西南的海域,呈北西向分布,指向俯冲带,第三次潜热通量异常出现在强余震前,异常区分布在震中西南的海域及北段俯冲带上;(2)相似于2004年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前潜热通量的异常演化特征,潜热通量异常从弧后向俯冲带迁移,此次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异常首先出现在弧后火山活动强烈地区,然后迁移到海域俯冲带附近,可能反映了临震前的构造变形过程;(3)当陆区出现潜热通量异常时,同时也可见地表温度异常,但在海域出现潜热通量异常时,却未发现有地表温度异常,这可能是由于海域水的热容量较大,不易出现红外温度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994.
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ULF电磁辐射频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电磁波频谱理论研究方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前后金河、剑阁及郑州二砂三个电磁波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FFT和小波变换分析,研究了电磁辐射数据快速傅里叶频谱变化特征和在不同尺度下小波变化的分解,发现在汶川地震前确实有异常信息存在.结果表明:(1) FFT动态谱图像说明,地震前电磁波频谱变化特征较明显,在时间、频段上均显示了阶段性进程特征,且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辐射能量越小,异常出现的时间越晚;(2) 小波分解显示了地震前电磁波异常信号低频部分出现的时间较早;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异常信息在高频部分相对明显;距震中稍远的台站,异常信息在低频部分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995.
利用dmey小波包变换提取时频特征,采用阈值熵搜索最优小波包基方法,用Matlab语言编程,实现对重叠地震信号的分离.通过对2009年2月20日柯坪M5.2地震波和其后ML4.7余震的研究,发现用该方法能清楚地找到同源地震重叠的位置,为地震定位提供准确、可靠的震相识别依据,从而提高地震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996.
伽师强震群震源破裂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深入研究1997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的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利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宽频带数字资料及区域台网资料,较详细地研究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及震源破裂特征.结果表明: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主要有走滑和正倾两种破裂类型,其共同特点是主压应力轴方向沿北北东向,主张应力轴沿北西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具有明显局部特征;从震源破裂特征来看,伽师强震的滑动尺度、上升时间和持续时间均较小,震源破裂面积不大,是由一点向四周快速扩散的脆性破裂,无明显伸展方向;伽师强震群的破裂断层面为北东向,与震源深度梯度变化带、地壳接触变形梯度变化带、等烈度线以及地震扩展方向吻合;伽师强震群是在近南北向挤压环境下,在震源区附近剪切和张扭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多次沿北东向的脆性快速破裂,从而造成了伽师强震群以张性破裂和左旋走滑为主的震源特征.  相似文献   
997.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中,四川数字强震台网共获取了133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 本文选取了一些不同断层距的台站所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在数据处理中,采用基于聚类经验模态分解(EEMD)提取信号时频特性的方法,有效获得了信号能量的时频分布,提取了中心频率、 Hilbert能量、最大振幅对应的时频等特性,并与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对非线性的强震记录采用聚类经验模态分解(EEMD)能抑制经验模态分解(EMD)中存在的模态混叠问题;与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相比发现, HHT边际谱在低频处幅值高于傅里叶谱;与小波变换受到所选取的母波强烈影响不同, HHT直接从强震记录中分离出固有模态函数(IMF),更能反映出原始数据的固有特性, Hilbert谱反映出大部分能量都集中在一定的时间和频率范围内,而小波谱的能量却在频率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因此,基于EEMD的HHT在客观性和分辨率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能提取到更多强震加速度记录的时频特性.   相似文献   
998.
详细阐述了新研制的磁通门磁力仪野外台阵观测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包括为适应野外环境所进行的磁通门传感器的改进,主机网络化通信功能的实现,以及野外无线组网等技术.同时给出了该系统在野外观测的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999.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沉积化学风化程度及古环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盆地大墩岭剖面24种常微量元素的测定及数据的处理分析,研究了该地区黄土沉积的化学风化程度及某些地球化学特征。相对上部陆壳(UCC)元素平均值,大墩岭剖面显著富集Ca、Mg、Ti、V、Cr、Ni、Y、Zr等,而亏损Si、Al、K、Na、Sr、Nb等;相对于中国黄土(CL)元素平均值,大墩岭剖面明显富含Fe、Ca、Mg、K、Ti、Cr、Mn、Cu、Rb、Sr、Nb、Ba和P,而Si、Na、Co、Ni、Pb则表现为亏损;在UCC标准化图与CL标准化图中,大墩岭黄土与古土壤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墩岭剖面尚处于脱Ca、Na的大陆风化初期阶段。与其他地区的风尘沉积相似,大墩岭黄土沉积很可能也起源于上部陆壳,但不排除物源存在一定差别。风尘堆积时该区的气候环境比黄土高原要干冷,这与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的强烈隆升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对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表层水中溶解态(<0.2 μm)和颗粒态(≥0.2 μm)210 Po、210pb的含量、分布、停留时间及其在颗粒物清除迁出过程中的分馏效应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水中溶解态210Po、210Pb的比活度分别介于0.14 ~3.75和1.41 ~6.87 Bq/m3之间;颗粒态210Po、210Pb的比活度分别介于0.35 ~ 2.49和0.18 ~3.18 Bq/m3之间.溶解相和颗粒相中的210Po/210Pb不平衡状态呈现截然不同的特征,溶解相中210Po相对于210Pb呈亏损状态,而在颗粒相中则呈过剩状态,反映出210Po与210Pb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210Po具有更强的颗粒(生物)活性.由稳态不可逆模型计算出溶解态和颗粒态210Po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0.28、0.27 a;溶解态和颗粒态210Pb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0.88、0.15 a.由清除速率常数法计算得到的溶解态210Po、210Pb在颗粒清除过程中的平均分馏因子为4.73,且该分馏因子随颗粒氮含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停留时间的差异以及明显大于1的分馏因子均表明,210Po、210Pb在颗粒清除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分馏,而分馏因子与颗粒氮(PN)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则显示含氮组分对210 Po、210Pb的分馏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