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洛阳市低能见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计分析了洛阳地区水平能见度 <10 0 0m(低能见度 )的时空分布气候特征 ,讨论了地形地貌、沙尘天气、雾等因素对洛阳地区低能见度的影响 ,得出影响洛阳地区低能见度的主要天气现象是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2.
分析了2003年洛阳夏季多雨环流特征,探讨了汛期降水偏多的预报因子,并用副高特征量因子建立了汛期降水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13.
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3—24日和2011年9月17—18日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虽然都受台风影响,但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前着台风直接通过低空急流将其附近的水汽、能量输送到暴雨区,降水效率高、强度大。后着台风作为扰动源,产生了类东风扰动并向西传播,在四川东部和青藏高原东部与西风带系统相遇,增大暴雨区气压梯度,诱发低空急流,增强暴雨区水汽辐合,同时延长西风带系统在暴雨区的停滞时间,造成降水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14.
利用单站要素和天气图资料,分析了2004年3月17~18日洛阳地区出现的强寒潮伴随雷暴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700 hPa至500 hPa为不稳定层结, 700 hPa以下为逆温层.地面强冷空气的入侵,把近地面空气抬升至700 hPa以上,引发对流即雷暴天气.  相似文献   
115.
2009年10月4日午后,洛阳市的市区、新安、宜阳、嵩县一些乡镇出现明显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中短期预报出现漏报失误,由于其发生在国庆、中秋双节和秋收秋种关键期,给洛阳气象服务造成很多不良影响.针对预报失误原因和小概率强天气发生的各种机理,利用天气图、雷达回波、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影响天气发生在弱的垂直风切变、地面冷空气抬升的有利条件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难度大和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先前征兆不够明显是失误的根本原因;中气旋、垂直液态水含量跃增、强的组合反射率因子和高冰雹概率等产品对短时临近预报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准确预报对流风暴是否越过黄河也是提高洛阳市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6.
分析了2000年2-5月洛阳市发生严重干旱的气候特征,并从天气形势、环流指数、副热带高压特征量等方面探讨了形成干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7.
黑龙江省大风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选取黑龙江省1971-2005年35年大风资料,分析了78个市(县)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信息扩散理论的计算方法得出发生不同大风日数的概率风险估计值,并用GIS技术制成风险图并进行区划。研究表明:①黑龙江省大风20世纪70、80年代最多且波动性较大,90年代至20世纪初明显减少,并趋于稳定;大风多发在春季,是造成春旱、春季火灾的主要原因。②年总大风日数,高值区多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低值区以大兴安岭、伊春、牡丹江地区为主。③以信息扩散理论计算方法得出发生大风为1 d、2 d、3 d、4 d的概率风险估计值,大风风险高值区在黑龙江省中南部自西向东呈带状分布,北部、中北部、西部及南部为风险低值区。运用信息扩散理论首次实现对黑龙江省不同大风日数进行风险评估,其具有所需资料少,并可实现对市(县)以下地域单元不同灾害的发生风险及损失风险评估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8.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层序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通过大量钻井取芯及露头沉积相观察、地震层序解释及地震相分析,结合蛇绿混杂岩带及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首次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8张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岩相古地理图,发现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存在5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塔北台地、巴楚—塔中台地、罗西台地、塘南台地及库鲁克塔格台地)及其“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对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初发生于早震旦世及早寒武世的塔里木板块北缘大陆裂谷运动及震旦纪—中奥陶世的张裂构造环境控制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及其间深水沉积区的形成,而晚奥陶世发生于板块南缘的阿尔金岛弧及库地岛弧与塔里木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及其产生的大量陆源碎屑物源,则导致了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的逐步消亡及板块南部浊流盆地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9.
利用1950—2014年印度粮食单产统计资料及气候变化资料,从实证的角度,定量分析了小麦、水稻单产对气候的年际变化和年代内趋势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年际变化方面,粮食单产与降水量和雨日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和潜在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小麦单产与四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P<0.01)、0.24(P<0.10)、-0.32(P<0.05)和-0.41(P<0.001),水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P<0.05)、0.32(P<0.05)、-0.26(P<0.05)和-0.33(P<0.01)。这表明,高温、少雨导致的水分胁迫不利于粮食增产。2)在年代内趋势性变化方面,1996—2005年印度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全国平均粮食单产呈下降趋势;从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异看,单产下降速率与暖、干化速率的空间分异规律基本吻合,单产快(慢)速下降区域与降水量快(慢)速减少、潜在蒸发量快(慢)速增加区域基本一致。水稻和小麦单产变化速率与降水量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异均呈正相关,与潜在蒸发量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异均呈负相关。由此表明,降水减少和温度升高导致的水分胁迫是印度粮食单产时空变化的主要气象成因。  相似文献   
120.
应用LA-ICP-MS方法对新疆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及其高压脉体中的金红石和榍石进行了Zr含量的检测和Zr温度计的计算。榴辉岩中位于石榴石幔部且与绿辉石共生的金红石包体Zr含量都集中于10~20μg/g;而基质金红石的Zr含量为30~50μg/g,高于包体金红石。榍石均为金红石退变质的产物,且各样品间的榍石Zr含量较均一,都集中在3~5μg/g之间。脉体金红石Zr含量则与榴辉岩中基质金红石的Zr含量相当甚至偏高一些,为30~60μg/g。金红石和榍石的Zr温度计研究也表明,榴辉岩石榴石中的金红石包体生长于压力峰期阶段,温压条件为480~540℃、2.7~3.0 GPa;基质金红石随温度增加达到退变质再平衡,记录了温度峰期的条件,约530~590℃、2.4~2.7 GPa;榴辉岩中高压脉体中的金红石则生长于退变质榴辉岩相阶段,金红石Zr温度计给出结果为540~580℃、1.5~2.1 GPa,记录了近等温降压的过程;榴辉岩中的榍石在1.0 GPa左右达到平衡,榍石Zr温度计给出的温度为540~560℃,记录了进一步的近等温降压的过程。根据以上4个阶段的分析结果,得出一个较完整的顺时针p-T轨迹,且与相平衡模拟所限定的p-T轨迹相一致。金红石的Zr含量可以作为压力的指示,表明压力校正在金红石Zr温度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对金红石和榍石Zr温度计进行应用时,要结合细致的岩相学观察,综合考虑压力、活度、扩散速率、退变质作用和流体影响等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到比较精确的温压估算结果和pT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