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测绘学   158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440篇
海洋学   8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本文介绍了利用钻孔构造地层学和年代学资料鉴定平原区隐伏活动断裂长期活动习性的一种新的方法和应用实例。通过夏垫断裂上下盘东柳河屯 1,2号钻孔地层剖面年代学的测定和岩性的分析与对比 ,定量地恢复了距今 2 6ka以来断裂上下盘的差异沉积历史和垂直错动过程 ,建立了鉴别古地震的构造地层学标志。在此基础上 ,将断裂两侧的累积垂直位移量作为定量约束条件从新到老恢复到每一次地表破裂型地震错动前的状态 (扣除后期的同震垂直位移量 ) ,可识别出 11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指出夏垫断裂上的地表破裂型地震复发行为与古气候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气候极度寒冷的末次冰期间亚冰期和鼎盛期 (距今 19 3~ 2 6ka)共发生 6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 ,这一时期是夏垫断裂地表破裂型 (古 )地震丛状群集期 ,复发间隔介于 90 0~ 190 0a ,且多数仅 90 0~ 12 0 0a。末次冰期鼎盛期晚期到冰后期 (距今 0~ 19 3ka)的地表破裂型 (古 )地震服从准周期复发模式 ,复发间隔明显地增长 ,包括公元 16 79年三河 -平谷 8级地震在内的最近 5次地表破裂型(古 )地震的复发间隔介于 370 0~  相似文献   
882.
1 地震学是观测的科学,高新技术推动现代地震学发展 地震学是观测的科学,纵贯现代地震学的发展,地震观测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主要指传感器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地震学近代经历了几个阶段:经典地震学阶段也称模拟地震学,定量地震学阶段也称数字地震学.  相似文献   
883.
国内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研究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际经验上,是单方向的吸收, 但实际情况是,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工业遗产再利用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和程度的实践, 研究也不应仅局限于单方面的介绍和“引进”,双方面的对比和总结更有利于准确而全面地找出中 外差距。本文通过归纳并分析国内外各类文献、媒体资料,将国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分为整体 再利用和单体再利用两大模式,并基于功能角度又将单体再利用模式分为六类。接着,归纳总结了 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四种主要模式;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在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存 在的褐色土地问题治理欠缺等四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84.
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wave transformation and wave set-up between a submerged permeable breakwater and a seawall.Modified time-dependent mild-slope equations,which involve parameters of the porous medium,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wave height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ean water level change around a submerged breakwater.The numerical solution is verifi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modulations of the wave profile and wave set-up are clearly observed between the submerged breakwater and the seawall.In contrast to cases without a seawall,the node or pseudo-node of wave height evolution can be found between the submerged breakwater and the seawall.Higher wave set-up occurs if the nodal or pseudo-nodal point appears near the submerged breakwater.We also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the porosity and friction factor of the submerged permeable breakwater on wave transformation and set-up.  相似文献   
885.
随着西北旱区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该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植被盖度不断增加。但植被冠层截留与蒸腾耗水加剧了包气带水分的亏空程度,减小了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采用原位试验方法,分析了植被覆盖区和裸土区不同深度土壤水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蒸发和蒸腾的共同作用,植被覆盖区平均土壤水势(-74k Pa)远低于裸土区(-16k Pa),且变化剧烈,土壤水以向上运动为主。而裸土区土壤水势高,变化小,40cm以下土壤水向下运移,因此可以持续补给地下水。采用Hydrus-1D软件进行了长序列土壤水数值模拟,定量分析了植被盖度增加与地下水补给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裸土条件下,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介于82~333mm/a之间,平均值为197mm/a,平均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为0.53。而在植被覆盖的情况下,地下水的补给量几乎为0。最后,从植被蒸腾耗水和冠层降水截留2个方面讨论了旱区植被盖度增加对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影响,提出了旱区水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86.
数据类型对三维地面可控源电磁勘探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考虑人工场源辐射的可控源地面电磁勘探三维数值模拟技术,以目前常用的标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勘探测量方式为依据,讨论地面可控源三维电磁勘探中,为达到最佳的探测效果,如何选择合适的反演数据类型.地面可控源数据的三维反演采用有限内存拟牛顿方法.反演过程中,三维可控源频率域响应数值计算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求解基于二次电场的Helmholtz方程.发射装置采用长度为1000m的有限长直导线源,测量频率为10Hz;测点个数200个,分布在10条剖面上.在异常体分布区分别观测(1)电场Ex分量的振幅和相位,(2)Ex振幅,(3)Ex与Ey分量的振幅和相位,(4)Ex与Hy的振幅和相位.反演的数据类型分别为上述4种数据以及导出的阻抗Zxy振幅和相位.反演模型由30×30×20个网格组成,测区内水平方向大小为50m×50m,垂直方向厚度为50m,最后5层厚度倍增.反演都从均匀半空间开始,迭代120次结束.数值模拟结果发现,(1)单个电场分量Ex,其相位信息对异常体信息提取非常重要,若只反演该电场振幅,深部电阻率分辨率低;(2)观测正交电场的效果比单个电场分量效果好,其浅部异常的边缘效应明显减弱,深部异常形态完整;(3)同时观测正交的电场和磁场,反演效果与只观测电场振幅和相位的相当;(4)从阻抗数据反演得到的异常位置和电阻率分布均有较大的改善,反演模型分辨率最好.因此,在理论上,建议在野外数据采集时,最好测量正交电磁场;次之,同时测量正交的电场;最次的,可以只观测电场Ex的振幅和相位,亦可取得较足够的信息.但如果只能获得电场的振幅信息,反演结果的深部将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87.
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关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有的认为是前山断裂——双石—大川断裂,有的认为是山前断裂——大邑断裂拟或其他隐伏断裂,发震断裂究竟是哪条断裂以及芦山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震后穿过芦山地震区完成了一条长近4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确定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反射剖面显示浅部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在上地壳存在6条逆冲断裂,下地壳存在一条非常明显的变形转换带,在深度16km左右还存在一个滑脱层,浅部的6条断裂最终都归并到该滑脱层上.参考主余震精定位结果,芦山地震的发震断裂应该是位于双石—大川断裂和大邑断裂之间的隐伏断裂F4,F2和F3断裂受控于发震断裂而活动,形成剖面上"Y"字型余震分布现象.隐伏断裂F4属山前断裂,不是前山断裂,因此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相似文献   
888.
针对GNSS多模接收机的应用,分析了GLONASS卫星信号接入GNSS系统中会产生群时延变化等相关问题。通过对GLONASS系统可能产生的半周模糊度、0.25周模糊度、硬件偏差等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探讨了RTK应用中的GLONASS伪距与载波相位偏差的6种有效解决方法。此方法包括了有效实时伪距与载波相位偏差校正补偿等。这些算法能够改进GPS+GLONASS+多模复用系统流动站接收机,使其在第三方基准站或网络系统的所有RTK应用中获得经过偏差改正的高精度的多星系统流动站接收机的性能。同时还提出了在站(或网络)接收机与流动站设备分属不同厂商产品的情况下,多模接收机系统伪距或载波相位测量过程中的差分偏差修正方法,进而提高GNSS系统的导航定位性能、作业效率和提高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889.
张登  简文彬  叶琪  林威 《岩土力学》2014,35(3):835-840
尾矿库边坡稳定性多以单一安全系数为评价指标,难以反映外界条件变化的过程中尾矿库边坡稳定性演化的全过程特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尾矿库稳定性的时变分析方法,以安全系数时程曲线分析尾矿库边坡稳定性。以尾矿库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建立时变分析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不同降雨入渗、库水位变动以及二者耦合条件下边坡安全系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均匀降雨影响下,6 h以后安全系数下降速率大致相当,6 h以内雨强越大,安全系数下降越快。降雨雨型将影响安全系数变化轨迹,研究较为广泛的均匀雨型并不是最危险雨型。边坡安全系数变化滞后于库水位变动,滞后效应随水位上涨速度的减慢、下降速度的加快和涨幅的减少而减弱。耦合条件下尾矿库边坡安全系数减小将加剧。研究成果对尾矿库设计和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0.
莫高窟顶戈壁偏东风作用下输沙率变化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通过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对莫高窟顶不同观测点戈壁风沙流结构和输沙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同步观测。观测表明,偏东风条件下,当风速为10 m·s-1时,水平观测方向上存在一个各点输沙率平衡的阶段,即崖顶戈壁至鸣沙山边缘戈壁各观测点的输沙率相当;当风速大于10 m·s-1时,戈壁地表以风蚀搬运作用为主,出现了戈壁向鸣沙山的长距离风沙搬运;当风速小于10 m·s-1时,戈壁沙物质的长距离搬运作用不明显。不同风况及沙源条件下,风沙流结构和输沙特征会发生显著变化。借鉴Lattau输沙率方程,运用风速和输沙率推算各观测点输沙率的时空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风速为10 m·s-1左右时,窟顶戈壁带的输送效率约为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