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71.
城市地表湍流观测数据的后处理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涡动相关仪基于其观测原理,要求观测仪器所在地表平坦均匀,并要求湍流平稳及充分发展等.为了准确合理的运用观测数据,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严格的后处理及质量控制,城市复杂非均匀下垫面上的湍流观测数据进行后处理及质量控制更为重要.本文对2010年7月25日-8月5日架设在南京市委党校33 m高度上的涡动相关观测数据进行了包括野点的剔除、坐标旋转修正、WPL修正以及夜里静稳条件下的修正等后处理及质量控制.结果表明:由于观测期间天气状况较好,本次观测的数据质量相对较好,从而野点值剔除,对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测量结果影响甚微.使用二次坐标旋转及平面拟合方法的结果对通量影响较为一致.而且,为了潜热和CO2通量数据的准确性,空气密度效应订正是必须的.本文观测数据基于夏季城市下垫面,所有时次湍流呈现不稳定层结,经过WPL订正,CO2通量增幅为6.5%,潜热通量增幅为12%;观测期间风速不大,主要风频方向上观测点附近无明显高大建筑,且观测点位置较高,σu,v,w/u*与-z/L基本上满足1/3次方律.经湍流平稳性IST检验,感热及动量通量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272.
“雪峰古陆”加里东期的构造性质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雪峰古陆”的构造问题是华南区域构造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时期为扬子古陆的东南被动大边缘的一部分,发育以斜坡相为主体的沉积组合;加里东造山作用时期,这里成为扬子古陆的边缘褶断山系,但仍为扬子地块的一部分而非习称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它是由于华南加里东武夷-云开弧后盆地关闭,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拼接形成的陆弧碰撞造山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73.
马文涛  田军  李前裕 《地球科学》2011,36(4):621-634
全球大洋深海有孔虫碳同位素(δ13C)记录中广泛发现40万年周期,这一周期可能与偏心率长周期的轨道驱动有关.1.6 Ma以来,δ13C的这一长周期拉长到50万年,且重值期不再与偏心率低值对应.目前对δ13C 40万年周期的成因及其周期拉长的机制还不明确.这里使用了包含9个箱体的箱式模型,用于研究热带过程与冰盖相互作用及其对大洋碳循环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当北半球高纬海区海冰迅速增大时冰盖迅速融化,进入冰消期,而当海冰快速消失后,冰盖则重新缓慢增长.冰盖变化具有冰期长,间冰期短的非对称形态.在季节性太阳辐射量的驱动下冰盖变化具有10万年冰期-间冰期旋回.当冰盖融化速率受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量控制时,冰盖变化的岁差周期明显加强,相位与地质记录一致,说明轨道驱动可以通过非线性相位锁定机制使冰盖变化与其在相位上保持一致.海冰的阻隔效应使大气中CO2在冰消期时增多.冰期时大洋环流减弱使大气中CO2逐渐减少.当模型只有ETP驱动的风化作用而不考虑冰盖变化时,模拟的δ13C记录显示极强的40万年周期,体现了大洋碳储库对热带风化过程的响应.当同时考虑冰盖变化和风化作用时,模拟的δ13C结果中40万年周期减弱而10万年周期加强,并且40万年周期上碳储库与偏心率的相位与不考虑冰盖变化时的相位也存在差异,反映了冰盖变化引起的洋流改组压制了大洋碳循环对热带过程的响应.   相似文献   
274.
依据迁安盆地的水文地质模型,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有限单元法对迁安盆地内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并对其开采量和开采后的水位进行预测,同时与水均衡法求解的结果进行比较,以论证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的保证程度,并对中长期取水要求提出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275.
新疆西准噶尔构造带分布着大量中酸性侵入体,其性质和侵位期次对于认识该构造带的演化及其成矿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部分岩体缺乏精确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如库什库都克岩体),制约了对其成因类型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库什库都克岩体野外地质调查、LA-ICP-MS 锆石U-Pb 同位素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其形成时代和成因类型。结果表明,该岩体出露面积仅约为3 km2,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见少量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 锆石U-Pb 获得其形成时代为311.9±2.6 Ma(n = 20,MSWD = 0.05)。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主量元素具有相对富硅(SiO2 = 65.78%~ 67.76%)、中等铝(Al2O3=15.66%~16.29%)、富碱(Na2O+K2O=7.79%~8.04%)、贫钾(K2O=3.48%~3.86%)的特征,FeOT/MgO 值较低(3.77~4.36),A/CNK = 0.99~1.20,A/NK=1.43~1.48, 属高钾钙碱性准铝质- 弱过铝质岩石; 稀土配分曲线为右倾型, 负Eu 异常较明显(δEu = 0.57~0.72), 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 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Yb、Y,104 Ga/Al值较低(2.21~2.56)等特征。这与区内如包古图、别鲁阿嘎希等钙碱性系列的小岩体在成岩时代、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因类型上具有相似性,表明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同为俯冲作用的产物。而与300 Ma左右形成于后 碰撞环境的庙尔沟、阿克巴斯陶等A2型大岩基明显不同,暗示西准噶尔地区可能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期岩浆活动,这为区域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等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276.
为探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其代谢物对海水养殖环境中微藻的化感作用,本文以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解淀粉芽孢杆菌对球等鞭金藻生长的生态作用.实验设计了不同剂量(100μL、500μL、1000μL)的解淀粉芽孢杆菌纯菌液、解淀粉芽孢杆菌代谢产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及代谢产物混合液三种组合研究其对球等鞭金藻的培养影响.结果显示,添加纯...  相似文献   
277.
地震及其伴生地貌过程破坏山体植被和土壤,产生的松散物源进入湖泊可能会带来泥沙淤积与沼泽化的风险.为探明九寨沟"8.8"大地震后湖泊淤积与沼泽化现状,以及松散物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九寨沟景区内4个淤积与沼泽化程度不同的湖泊,进行了实地勘查,采用植被指标为主、促淤效应为辅的沼泽化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现状评价;同时,结合无人机获取的湖泊周边环境和受灾程度信息,探讨了地震后伴生地貌过程及产物对九寨沟湖泊淤积与沼泽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个湖泊的沼泽化发展模式均是由岸边向湖心推进.(2)各湖淤积与沼泽化程度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按发展程度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五花海沼泽化程度最高,西北侧处于沼泽化后期(沼泽化指标值为[3,4]);镜海次之,局部处于沼泽化盛期(沼泽化指标值为[1.5,3]);犀牛海再次,仅出入水口处于沼泽化前期(沼泽化指标值为[1.5,2.5]);箭竹海最低,整体处于沼泽化前期(沼泽化指标值为[0,1.5]).(3)松散物源输入造成湖岸淤积程度增加、促进水生植被扩张,是造成九寨沟湖泊淤积和沼泽化发展的重要原因.管理者需重点关注小微湖泊、出入水口、受灾点的沼泽化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78.
太湖中4种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对4种可能和太湖微囊藻生长代谢有关的细菌进行了分离,经鉴定,其中3株为假单 菌,1株为芽孢杆菌,在相同培养条件下,X1,Y2的迟缓期小于0.5h,30h左右进入稳定期,D的迟缓期为1h,20h左右进入稳定期,H的迟缓期达10h,60h进入稳定期。  相似文献   
279.
李晓曼  赵艳华  马文坡 《遥感学报》2021,25(8):1655-1660
热红外遥感器主要使用遥感手段感应地物热红外辐射信息,可用于识别地物和反演地表温度参数。由于热红外遥感器在夜间的工作工作能力优于可见光,且环境适应性好,已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灾害评估以及军事目标探测识别等领域。随着工程应用及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升热红外遥感器的探测灵敏度需求日益迫切。热红外遥感器的温度灵敏度与遥感器自身收集目标能量的能力和遥感器系统噪声特性相关。其中,遥感器系统噪声由光子噪声(景物辐射和遥感器本体背景辐射共同到达焦平面处的光子的波动)、探测器组件噪声、电路噪声共同组成。在成像谱段、积分时间、探测器及视频电路参数固定的条件下,光学系统降温能够减小其自身背景辐射,降低光子噪声,提升系统的温度灵敏度。本文通过仿真分析量化了光学系统辐射与光路设计、光学系统工作温度以及探测器冷屏设置的关系,并以某热红外遥感器为例验证了光学系统温度对热红外遥感器温度灵敏度的影响。文中的仿真分析方法和验证情况对于热红外遥感器的设计研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80.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对中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回答所研究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中国占据亚洲东部环太平洋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在过去4亿年期间由具有不同地壳结构、生物地理区系和演化历史的地质体镶嵌拼合而成,具有复式大陆构造的典型特征。中国的区域构造研究有可能在如下方面对全球构造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1)与北美、非洲等巨型克拉通相比,中国地台的规模小、刚性化程度低、盖层变形强烈,这种相对高的构造活动性正好提供了有关大陆生长和演化规律的窗口;(2)复式大陆中并列的陆块来自不同源区,意味着中国区域构造的"世界性",因此开展大区域古地磁、古生物-地理区、古沉积、古构造与古成矿作用与环境复位的综合研究,厘清中国各陆块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必然对完善全球构造演化做出贡献;(3)中国是世界上造山带最多的国家之一,青藏高原和台湾海岸山脉是正在进行中的大陆碰撞和弧-陆碰撞场所,从极为丰富的实例中总结出古、新造山带的类型和基本演化规律,可以丰富全球大陆增生的理论;(4)古特提斯洋从古亚洲退却的过程与路径是迄今尚未解决而长期受人关注的科学问题;(5)中国广泛存在的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与盆山构造-地貌的形成,应该是大陆动力学深入研究的命题;(6)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扩展了区域构造研究的领域。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对地学研究的促进,将迎来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