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三参数Weibull分布参数估计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开玉 《气象科学》1990,10(2):208-212
本文借助变量变换,提出一种确定三参数Weibull分布参数估计值的新方法。资料计算表贝,它不仅计算简便,而且可给出有效性高的参数估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2°格点综合海-气资料(COADS),计算了赤道太平洋(11°S~11°N,120°E~90°W)1950~1987年历次El Niño和La Niña期间平均温度、气压、纬向风、比湿、云及热量收支各分量的差异,得出:El Niño而比La Niña期间,赤道太平洋洋面水平气压梯度小,东风弱,赤道中太平洋到秘鲁的西海面感热和潜热交换强,空气中水汽和云量多,有效长波辐射和射入太阳辐射少,洋西净获得(损失)热量少.最后概括了El Niño循环的两种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热源对大气影响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70—1979年COADS2°×2°格点月平均资料,计算了30°S—30°N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洋面上的有效长波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以及它们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结果指出:在冬季半球热带海洋外侧有大量的长波辐射、感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输送通量的季节变化大;热带太平洋地区西北部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最大,赤道洋面地区热通量的年变化最小,潜热是洋面上热量输送的最大项,季节变化也最大;感热的输送量虽不及有效长波辐射,但其季节变化与有效长波辐射的变化相当;赤道地区是有效长波辐射和潜热通量的低值区,暖池地区是有效长波辐射的低值中心,靠近秘鲁海域的东南赤道太平洋是感热通量的负值区;热带太平洋西北部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热通量及年、季变化与亚洲季风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海 气通量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西沙海面铁塔梯度观测资料,利用总体(Bulk)系数法和多层结通量廓线法对西沙海面的海-气通量进行了估算,得出两种方法估算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基本一致。总体系数法估算的潜热通量比多层结通量廓线法略大1~3 W·m-2,感热通量小0~1.5 W·m-2。一般而言,季风爆发期间潜热输送逐渐增加;季风爆发前期夜间潜热通量比季风爆发后期大;季风爆发后期,白天潜热通量明显大于爆发初期和中期。感热通量季风爆发前海面向大气输送,爆发后期大气向海面输送。动量通量和摩擦速度随风速增加。  相似文献   
15.
珠江流域前汛期降水和旱涝的影响因子与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珠江流域前汛期(4~6月)降水和旱涝的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统计预测技术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近几十年来的统计预测技术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及其预测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气象学家的兴趣和重视。要研究气候变化及其预测,必须首先了解全球气候因子中较活跃的部分其变化是缓慢的还是突变的?如果有明显的“气候信号”的话,它们首先发生在全球范围的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8.
华南、华东沿海登陆台风暴雨和大风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国家气象局出版的1949~1996年台风资料,研究了华南、华东沿海登陆台风暴雨和大风特征.得出:华南沿海登陆台风主要集中在6~11月,8~9月的降水量最大,风速最大是8~9月;华东沿海登陆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其降水量和风速都不亚于华南沿海登陆台风;华南和华东沿海各时段的登陆台风具有3~5年的周期振荡,一般在厄尔尼诺期间登陆台风次数减少,反厄尔尼诺期间登陆台风次数增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与华南沿海6~7月登陆台风次数和副高北界位置与华南沿海6~7月及8~9月登陆台风次数的相关系数在统计学上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中国74个测站1960~1991年日平均温度研究了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气候噪声是在Yamamoto等人的思想基础上设计的方法估计的,而潜在可预报性则是用月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与自然变化(气候噪声)之比表示的。一般情况下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随纬度和高度增加而增加,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变性大陆干冷气团对气候噪声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海洋对气候噪声起着调节和减弱作用(除了热带海洋在春秋过渡季节外)。月平均温度的潜在可预报性有较大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但总的来说中国月平均温度在α=0.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是潜在可预报的。这些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有季节和区域的差异,所以不能要求用一个气候模式在任何时候对每一地区都得到满意的结果。要对各月的气候进行预报,需根据不同月份至少不同季节建立区域气候模式可能更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淮河流域39个水文测站1954—1984年3—11月的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淮河流域春季“桃花汛”出现在4月中下旬,主要发生在流域南半部;春旱主要出现在北半部,5月份最为严重;雨季于6月下旬开始,北部比南部迟1—2候,暴雨主要集中于6、7、8三个月,中心在桐柏、大别山区和沂蒙山区。分析降水的周期振荡,得出淮北具有2—3个月的振荡,桐柏山和大别山地区具有近1个月的振荡。最后应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降水区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