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81.
杨又陵  蔚晓利 《地震》1998,18(3):281-285
通过气压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和大气潮对重力固体潮的负荷效应二方面的研究,得出将GS型重力仪置于密封装置,能使气压的影响降低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82.
论述了建设新的实时雨量监测警报网的必要性,对该网络建设的业务要求、布网原则和组网方案作了初步探讨。雨量监测警报网采用新型的容栅式雨量计作为自动观测仪器,为此,对该仪器的原理、性能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83.
粒子冲击破岩作为一种新型辅助破岩技术已在钻探和油气开采等领域得到有效运用,其在极坚硬岩层中隧(巷)道辅助掘进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试验角度研究了粒子的冲击次数、颗粒强度及冲击速度等因素对极坚硬花岗岩表面冲击坑损伤破碎特征的影响,对冲击坑三维形貌、岩石碎屑及坑内矿物破碎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成坑最大深度随冲击次数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增大,而成坑体积和坑顶面积随冲击次数增加呈线性增长;成坑体积随冲击速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该临界冲击速度约为82.5 m/s;冲击坑中心与外部的细观破碎机制差异导致岩石碎屑平均尺寸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从能量角度分析发现,成坑体积、坑顶面积和最大深度随粒子动能在双对数坐标系下线性增长。基于图像处理方法获得了冲击坑周边主要矿物内部裂纹分布随冲击速度和次数增加的分形维数变化规律。破岩效果表明,增大粒子冲击速度和冲击次数能有效扩大岩石冲击坑的损伤范围,但冲击速度的影响程度显著大于冲击次数。  相似文献   
84.
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s)在土壤包气带中具有多相态特征,非均质性、地下水位波动等因素将显著增加包气带内LNAPLs污染的复杂程度。已有研究多关注于揭示包气带内自由相LNAPLs的污染过程,少有更为深入地探究水位波动时非均质结构对LNAPLs迁移及各相态分布规律的影响。基于TOUGH2程序构建包气带多相流数值模型,以揭示透镜体结构与地下水位波动共同作用下LNAPLs迁移过程及相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含水率变化是LNAPLs迁移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气带内受透镜体介质岩性、水位波动影响所呈现的含水率变化直接控制LNAPLs迁移规律及分布特征;(2)水位恒定时,细砂透镜体使LNAPL呈“蓄积穿透-横向扩展-绕流”迁移,粗砂透镜体则是LNAPL垂向迁移的“优势通道”,水位波动引起的细砂透镜体含水率变化使“绕流”显著增强,粗砂透镜体则进一步呈现“优势空间”作用;(3)水位恒定时,细砂透镜体模型中LNAPL滞留于透镜体内部,粗砂模型中LNAPL则集中于透镜体下方,水位波动下透镜体附近LNAPL分布范围扩展,两模型LNAPL分布面积较水位恒定时分别增大51%、63%;(4)两模型中LNAPL挥发通量均呈“先减小-后增大”规律,并受LNAPL-气体接触条件及LNAPL分布状况共同作用,水位波动打破三相平衡状态,主要表现为水位抬升阶段LNAPL挥发增强,此时两模型中平均挥发量较水位恒定时增大124%~126%。研究为非均质石油污染场地中的LNAPL污染过程认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水化作用对南海东部泥页岩地层井壁坍塌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南海东部油气田钻遇韩江组和珠江组的钻井过程中,常遇到泥页岩井壁坍塌问题,制约了钻井速度,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分析了该地区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机理,通过试验确定了泥页岩吸水扩散系数,研究了泥页岩吸水对其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根据Molar.Coulomb准则计算了泥页岩水化后井壁坍塌压力随井眼钻开时间的变化规律。这对解决该海域泥页岩地层井壁坍塌问题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6.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环境破坏及保护的忽视使得突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突发气象灾害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气象部门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准确及时以及覆盖范围更广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为政府和全社会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气象服务,同时现有的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建立一套发布快捷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供了条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GPRS实现预警终端的数据传输以及气象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同时还对预警方式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7.
黄河中下游泥沙通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黄河中下游多个主要水文控制站50多年的实测资料,利用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和经验统计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黄河中下游泥沙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泥沙通量递减的同时泥沙粒径变细,人为因素影响巨大;中下游泥沙通量变化具有阶段性、季节性和自相关性。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冲刷与淤积均具有上段变化大、下段变化小的特点,这是由河道下游上宽下窄、上陡下缓特征决定的;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影响因子中,河道水量尤其是汛期水量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8.
刘日成  蒋宇静  李博  蔚立元  杜岩 《岩土力学》2016,37(10):2817-2824
基于人工交叉裂隙模型,通过室内透水试验,利用电荷耦合元件(CCD)照相机可视化技术,对流体在裂隙交叉点内的非线性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两种离散裂隙网络(DFN)模型,考虑两种边界条件,改变模型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压力,直接求解Navier-Stokes(简称N-S)方程,对DFN的非线性渗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试验可以观测到与出口3相连的裂隙单元内发生了明显的非线性流动,且通过模型的流量Q和模型两端的压力P具有非线性关系。数值计算结果也表明,在水力梯度J较大时(比如J > 0.1),通过DFN的Q和P具有非线性关系,而当J较小时(比如J < 10-4),Q与P线性相关;根据文中的算例,建议利用局部立方定律求解DFN内每条裂隙的渗流特性的临界条件为J ≤10-4;裂隙表面粗糙会造成通过DFN渗流量的降低,但对相对流量误差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89.
北斗伪卫星系统因其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灵活机动的组网能力可以应用于室内位置服务。多径效应是影响伪卫星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掌握北斗伪卫星室内多径传播特性是抑制多径、提高定位精度的前提。本文针对北斗伪卫星特有的信号体制,利用射线追踪法,研究了室内环境下伪卫星信号路径损耗、功率角度分布等多径特性参数,通过Wireless Insite软件,构建了大型商场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仿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伪卫星多径数量在非视距条件下会急剧减少,且伪卫星多径分量以相近功率值分布在特定范围的水平方向角内;同时其衰落信道模型服从小尺度衰落,符合瑞利-对数正态分布,大尺度衰落与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相吻合。  相似文献   
90.
中国矽卡岩矿床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中国是世界上矽卡岩矿床最发育的国家之一,矿种包括Fe、Cu、Pb、Zn、W、Sn、Mo、Bi、Au、U、TR、稀有元素和非金属等。矿床常成群成带分布,主要产于地台活化区和褶皱带的拗陷区,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 与侵入体有成因联系的矿床具有明显的岩浆岩和交代岩成矿专属性。矽卡岩矿床的形成大多经历了接触变质作用(部分矿床有岩浆期镁矽卡岩阶段)、岩浆期后矽卡岩阶段和酸性淋滤作用,分别形成各类矽卡岩和交代岩,矿化主要形成于矽卡岩晚期和酸性淋滤阶段,各类含矿交代岩常围绕侵入体呈带状分布,但互有成因联系,在一定地区组成一定的交代系列。在矿床形成过程中碱质和挥发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