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台湾海峡海表面温度的遥感反演及精度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洋-大气系统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物理量。SST为海洋学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指示量[1],在海洋捕捞中SST是寻找中心渔场的指标之一,可为渔业部门提供鱼类的回游路线和渔场的位置信息[2]。SST制约着海面和大气的热量、动量和水汽交换,是研究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3]甚至台风移动路径[4]等气象学课题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SST在海洋学和气象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SST对海洋运输、海洋污染、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海滨核电站建设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也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32.
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7年3月16日至4月29日期间,在广东茂名海洋气象科学实验基地对海雾进行了连续观测,共取得51个雾滴谱样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观测分析表明:茂名地区海雾的雾滴谱分布符合Junge分布,平均数密度为57.1个/cm3,平均含水量为0.018 3 g/m3,算术平均直径为4.7μm,算术峰值直径为2.9μm。文中还比较了雾和轻雾情况下雾滴谱分布的不同特征,分析了能见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
2008年3月16—19日,在广东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海雾的雾滴谱、数浓度等微物理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雾液态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并结合同期的气象观测与分析数据,进行了海雾中低能见度成因的天气学分析。研究表明,海雾发展过程中含水量有着上下起伏变化的特点;直径10μm以上雾滴的增多是含水量增大的主要原因;随着含水量的增大,雾滴谱分布有向大雾滴方向增宽的趋势,其峰值高度也不断增大。在相同的含水量区间,不同的大气能见度样本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谱分布特征;在相同高数浓度区间的情况下,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含水量的增大。而海雾过程中低能见度的出现,是众多天气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地面天气图上的均压场范围更大,大气低空及地面风速小,大气低层处于弱不稳定状态,以及高湿度层主要在近地层等等。  相似文献   
34.
文章对近10年来椒江口两岸主要的围填海工程进行了统计,利用基于围填海强度等级控制理念的围填海潜力评估方法,对椒江口海域的围填海强度及围填海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对其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椒江口海域虽然仍有一定的围填海潜力,但围填海压力较大,椒江口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对海岸带地形地貌、海域水文动力环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海洋水环境质量、海洋生物资源等均存在负面影响,为此提出了强化围填海管控、重视海岸带整治修复等建议,以期为椒江口的围填海管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数量锐减已成为濒危物种。该研究基于北部湾沿岸滨海湿地中华鲎种群调查,利用中华鲎幼鲎栖息地主要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探讨中华鲎幼鲎对资源利用情况及其与各物种之间竞争强弱,进一步采用种间联结性探究中华鲎幼鲎与各物种竞争情况。结果表明:(1)中华鲎幼鲎在底栖群落中属于广生态位物种,其生态位宽度最大(4.252 2);(2)中华鲎幼鲎与各底栖生物均有一定程度生态位重叠,其中与短指和尚蟹(Mictyris brevidactylus)生态位重叠高达0.837 5;(3)中华鲎幼鲎与短指和尚蟹种群动态模拟结果显示,二者种群规模在西背岭和三娘湾地区呈此消彼长状态,自然补充量减少是限制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生态位分析表明,中华鲎幼鲎可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指示物种,建议以中华鲎为旗舰物种开展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宣传。  相似文献   
36.
西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区位特殊性和生态重要性使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对该区域进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支撑起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任是本文的出发点。多目标遗传算法和FLUS模型的应用可以从多方面(数量结构、空间布局、综合效益)完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本文选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和FLUS模型对该区域进行20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通过设置自然发展、生态保护优先、经济发展优先、生态-经济均衡4种情景,探讨了如何在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基于生态-经济均衡情景下的优化方案,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更为合理,其综合效益优于另外3种情景。该情景在合理限制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使生态建设获得稳定发展,其经济效益较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增长了8.96%,生态效益较经济发展优先情景下增长了0.77%,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2种目标之间达到平衡,为西北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决策辅助。  相似文献   
37.
38.
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热流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准格尔矿区官板乌素煤矿主采6号煤层下部层位中煤矸石的矿物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在官板乌素煤矿6号煤层下部层位中分布广泛,呈薄层状产出,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其次含有极少量的勃姆石等矿物。样品中SiO_2/Al_2O_3(摩尔比值)在2.00~2.10之间,接近高岭石族矿物理论比值,有害组分铁、钛含量相对较低。在扫描电镜下,可见煤矸石样品中高岭石单晶形态主要为六方片状,叠片状聚晶,晶片的片径多在5μm以下。该矿区煤矸石中的高岭石为结晶度较高的优质高岭岩,可用于生产陶瓷。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强渗漏与坚硬岩层组合条件下桩基工程旋挖钻机施工技术的探索,总结出高压旋喷防渗漏与旋挖钻机牙轮筒钻和截齿取心筒钻交叉钻进入岩联合成孔施工工法,并在工程中成功应用。在处理大直径入坚硬岩层钻孔灌注桩方面效果明显,技术先进,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0.
基于专用工程待求方位边大地方位角联测时采用方位角导引法(附合角导线法)需要较长观测时间的现状,提出了采用距离观测值通过平差快速获取待求方位边大地方位角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距离观测值通过平差计算求得方位边两端点的坐标,再反算求取方位的精度,并采用实际观测数据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满足一定精度,可以作为专用工程待求方位边大地方位角获取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